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獲周恩來評為「為官清廉」的革命者--楊匏安

歷史長河

獲周恩來評為「為官清廉」的革命者--楊匏安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獲周恩來評為「為官清廉」的革命者--楊匏安

2022年09月15日 10:00

有說「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早期兩位要員陳獨秀及李大釗分別在南方及北方地區從事革命活動之事。但也有「北李南楊」之說,「北」是指李大釗,「楊」就是指楊匏安,指兩人在北南兩地從事馬克思主義傳播方面之工作。楊匏安是中共早期黨員之一,他最早在華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連蔣介石都稱楊匏安「是個純粹的馬克思主義者」,周恩來更稱讚楊匏安「為官清廉,一絲不茍,堪稱楷模」。

楊匏安 (網上圖片) 

楊匏安 (網上圖片) 

出生於廣東珠海的楊匏安早年曾到日本求學,半工半讀,接觸到當時日本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潮。他整天跑書店、鉆圖書館,研讀馬列主義的日文譯本,這為日後回國發表大量譯著打下了基礎。

更多相片
楊匏安 (網上圖片) 

有說「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早期兩位要員陳獨秀及李大釗分別在南方及北方地區從事革命活動之事。但也有「北李南楊」之說,「北」是指李大釗,「楊」就是指楊匏安,指兩人在北南兩地從事馬克思主義傳播方面之工作。楊匏安是中共早期黨員之一,他最早在華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連蔣介石都稱楊匏安「是個純粹的馬克思主義者」,周恩來更稱讚楊匏安「為官清廉,一絲不茍,堪稱楷模」。

楊氏早年曾到日本求學 (網上圖片)

出生於廣東珠海的楊匏安早年曾到日本求學,半工半讀,接觸到當時日本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潮。他整天跑書店、鉆圖書館,研讀馬列主義的日文譯本,這為日後回國發表大量譯著打下了基礎。

楊氏在《廣東中華新報》上刊登的介紹馬克斯主義的文章 (網上圖片)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反帝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各地,在廣東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楊匏安在廣州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其中1919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廣東中華新報》連續19天刊登了他的長篇文章《馬克思主義》,與李大釗發表於《新青年》的名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差不多同時問世。這是華南地區最早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與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同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名篇之一。楊匏安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不是零敲碎打、斷章取義地評說,而是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學說和剩餘價值理論三個方面,涵蓋了馬克思學說的全部內容。他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國人能對馬克思學說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讓國人對「主義」能作出明智的抉擇。楊匏安還在學校、鐵路教職工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對促進馬克思主義和華南工人運動的結合,對促進廣東黨組織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氏對孩子說︰「這是公家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要!」(網上圖片)

1921年,經中共廣東支部書記譚平山介紹,楊匏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2年春,他為廣東青年團機關報《青年周刊》撰寫了該刊創刊號《宣言》。他文筆犀利,在文章開頭就開宗明義地說:「現在新起的工商業社會制度,是不合理的,應當改造的,所以社會革命四個大字,就是我們的先行旗幟。」「我們最服膺馬克思主義!」

楊氏家貧,家中只有一部縫紉機。(網上圖片)

周恩來稱讚楊匏安「為官清廉,一絲不茍,堪稱楷模」。省港大罷工期間,楊匏安管理大量錢財,卻從未發生挪用貪占行為。有一天,他的孩子在存放過罷工捐款的麻袋里撿到一枚硬幣,楊匏安發現後讓他們立刻送回省港罷工委員會去。他嚴肅地說:「這是公家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要!」過中秋時,有人給楊匏安家送了幾盒月餅。楊匏安發現後,堅持要家人把月餅退了回去。他告誡家人:「我們不能做貪小便宜、不幹不凈的事情。」國共合作後,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參加改組國民黨,並在國民黨中央任第二屆中央委員、中央組織部秘書和代部長,大力發展國共合作和工農運動。楊匏安身居國民黨要職,很多親戚朋友上門求差。但是,楊匏安堅持用人唯賢,不肯徇私濫任,不收受任何禮金禮品,不為親朋故舊說情,保持著廉潔樸素的作風。當時,楊匏安從國民黨那里能領到很高的薪金。一個月的薪金有300多大洋,足以買田、買地。但他把絕大部分錢都交給黨作活動經費,只留下極少的一部分作為家用,家里極其清貧、困難,家人都必須去做工貼補家用。

楊匏安故居 (網上圖片)

1931年7月,楊匏安因叛徒告密被捕,對蔣介石的幾次勸降都不為所動,他說「死可以,變節不行!」他在獄中托人帶了一封信給家人,告誡家人,要革命就會有犧牲,在他犧牲後,家中不要接受任何不認識的人的任何資助。如果實在無法維持生活,就回老家去。他還特別囑咐家人,「縫紉機雖則窮不可賣去」,因為這個縫紉機是家中唯一的謀生工具,今後可依此作為生活的來源。

楊氏早年曾到日本求學 (網上圖片)

楊氏早年曾到日本求學 (網上圖片)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反帝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各地,在廣東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楊匏安在廣州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其中1919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廣東中華新報》連續19天刊登了他的長篇文章《馬克思主義》,與李大釗發表於《新青年》的名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差不多同時問世。這是華南地區最早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與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同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名篇之一。楊匏安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不是零敲碎打、斷章取義地評說,而是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學說和剩餘價值理論三個方面,涵蓋了馬克思學說的全部內容。他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國人能對馬克思學說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讓國人對「主義」能作出明智的抉擇。楊匏安還在學校、鐵路教職工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對促進馬克思主義和華南工人運動的結合,對促進廣東黨組織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氏在《廣東中華新報》上刊登的介紹馬克斯主義的文章 (網上圖片)

楊氏在《廣東中華新報》上刊登的介紹馬克斯主義的文章 (網上圖片)

1921年,經中共廣東支部書記譚平山介紹,楊匏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2年春,他為廣東青年團機關報《青年周刊》撰寫了該刊創刊號《宣言》。他文筆犀利,在文章開頭就開宗明義地說:「現在新起的工商業社會制度,是不合理的,應當改造的,所以社會革命四個大字,就是我們的先行旗幟。」「我們最服膺馬克思主義!」

楊氏對孩子說︰「這是公家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要!」(網上圖片)

楊氏對孩子說︰「這是公家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要!」(網上圖片)

周恩來稱讚楊匏安「為官清廉,一絲不茍,堪稱楷模」。省港大罷工期間,楊匏安管理大量錢財,卻從未發生挪用貪占行為。有一天,他的孩子在存放過罷工捐款的麻袋里撿到一枚硬幣,楊匏安發現後讓他們立刻送回省港罷工委員會去。他嚴肅地說:「這是公家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要!」過中秋時,有人給楊匏安家送了幾盒月餅。楊匏安發現後,堅持要家人把月餅退了回去。他告誡家人:「我們不能做貪小便宜、不幹不凈的事情。」國共合作後,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參加改組國民黨,並在國民黨中央任第二屆中央委員、中央組織部秘書和代部長,大力發展國共合作和工農運動。楊匏安身居國民黨要職,很多親戚朋友上門求差。但是,楊匏安堅持用人唯賢,不肯徇私濫任,不收受任何禮金禮品,不為親朋故舊說情,保持著廉潔樸素的作風。當時,楊匏安從國民黨那里能領到很高的薪金。一個月的薪金有300多大洋,足以買田、買地。但他把絕大部分錢都交給黨作活動經費,只留下極少的一部分作為家用,家里極其清貧、困難,家人都必須去做工貼補家用。

楊氏家貧,家中只有一部縫紉機。(網上圖片)

楊氏家貧,家中只有一部縫紉機。(網上圖片)

1931年7月,楊匏安因叛徒告密被捕,對蔣介石的幾次勸降都不為所動,他說「死可以,變節不行!」他在獄中托人帶了一封信給家人,告誡家人,要革命就會有犧牲,在他犧牲後,家中不要接受任何不認識的人的任何資助。如果實在無法維持生活,就回老家去。他還特別囑咐家人,「縫紉機雖則窮不可賣去」,因為這個縫紉機是家中唯一的謀生工具,今後可依此作為生活的來源。

楊匏安故居 (網上圖片)

楊匏安故居 (網上圖片)

1931年8月,楊匏安在上海英勇就義,時年35歲。就義前夕,他寫下《示獄友》詩:「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知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勉勵難友堅持鬥爭。楊匏安短暫的一生中,不斷求索,百折不撓,蔑視利誘,視死如歸,用生命維護自己共產主義救中國的革命理想和崇高氣節。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