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退休重拾「繡花針」苗家繡娘帶領全村脫貧致富 繡出「好生活」

人海傳奇

退休重拾「繡花針」苗家繡娘帶領全村脫貧致富 繡出「好生活」
人海傳奇

人海傳奇

退休重拾「繡花針」苗家繡娘帶領全村脫貧致富 繡出「好生活」

2022年09月08日 10:00 最後更新:10:09

既傳承文化又脫貧致富

湖南十八洞村坐落在龍山脈山區,被層巒疊嶂重重包圍,因山高路遠,交通閉塞,長期處於深度貧困之中。不過從2013年起,十八洞村從上到下艱苦奮鬥,竟由深度貧困苗鄉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示範村鎮。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十八洞村原黨支部書記石順蓮14年的辛勤耕耘,她卸任黨支部書記後重拾「繡花針」,克服場地資金技術的困境,組建「苗繡合作社」,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帶領當地的繡娘們闖出了一條獨具民族特色的鄉村振興路,邁向共同富裕,秀出美好生活。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既傳承文化又脫貧致富

網上圖片

苗繡是中國苗族民間傳承的一種刺繡技藝,技藝流傳已久,苗繡針法豐富多樣,圖案稠密細膩,色彩艷麗明快,鄉土氣息濃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而石順蓮從小就跟家人學習這項技藝,這一繡就是60多年。苗繡對她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對於苗族沒有文字就用苗繡來代替自己的文化歷史。在湘西,苗繡是另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它只是被穿在身上,卻訴說著整個民族的歷史。

網上圖片

不過一開始石順蓮卻面臨找不到人手,沒有資金場地等種種問題,在克服了種種困難後,合作社終於成立,而初期接到的訂單卻寥寥無幾,在縣婦聯的幫助下,才接到了幾筆在書籤、屏風、銀包上繡花的訂單。不過隨著訂單逐漸完成,合作社的口碑和名氣也逐漸打響,訂單隨之紛至沓來,參與繡花村民們也開始有了收入。

網上圖片

合作社成立後,石順蓮更是想盡辦法提高繡娘們的苗繡技藝。她敏銳意識到,十八洞村的婦女大都有苗繡基礎,但是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需要,依舊難以適應。從圖案、花樣,到配線、配色,再到各種小配件的加工都需要加強培訓。

網上圖片

於是,村里和合作社每年都會組織苗繡培訓。知名的苗繡傳承人被邀請到村中,對繡娘們進行集中講解授課並分組指導。一年下來,能夠培訓好幾百位繡娘。培訓之後,繡娘便能直接參與代加工環節,為合作社提供半成品。一件合格的半成品,視工藝覆雜程度和所費工時定價,一般5元至20元不等。技術熟練的繡娘一天能輕松繡出十多件,在家帶娃便能輕松實現增收夢。2017年,十八洞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石順蓮成功帶領繡娘們做苗繡致富,為村子的整體脫貧作出了重要貢獻。

網上圖片

走進合作社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精妙絕倫的高鐵苗繡圖。圖中鳳凰飛升於天,與祥雲交相輝映,遠方高鐵如脫韁野馬般駛來。讓前來觀賞的人不禁感嘆,古老的苗繡工藝竟然可以與現代化科技聯系得如此緊密。而如今,當地苗繡的形式早已不拘泥於傳統圖案,而是與時代接軌,創造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手包、耳環、書簽、扇子等。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苗繡是中國苗族民間傳承的一種刺繡技藝,技藝流傳已久,苗繡針法豐富多樣,圖案稠密細膩,色彩艷麗明快,鄉土氣息濃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而石順蓮從小就跟家人學習這項技藝,這一繡就是60多年。苗繡對她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對於苗族沒有文字就用苗繡來代替自己的文化歷史。在湘西,苗繡是另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它只是被穿在身上,卻訴說著整個民族的歷史。

除了繼承傳統文化,石順蓮亦從中覓得商機,更希望通過推廣苗繡來脫貧致富。她的想法是帶領村里會做苗繡的留守婦女成立一個「苗繡合作社」,在接到苗繡制作訂單後,組織村里的繡娘們按照訂單要求進行刺繡,苗繡作品案件計費,繡娘們多勞多得。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過一開始石順蓮卻面臨找不到人手,沒有資金場地等種種問題,在克服了種種困難後,合作社終於成立,而初期接到的訂單卻寥寥無幾,在縣婦聯的幫助下,才接到了幾筆在書籤、屏風、銀包上繡花的訂單。不過隨著訂單逐漸完成,合作社的口碑和名氣也逐漸打響,訂單隨之紛至沓來,參與繡花村民們也開始有了收入。

很快合作社吸引越來越多懂得苗繡技術的婦女加入,這些繡娘大都技藝純熟,可以勝任幾乎所有種類的苗繡任務。每當有優質訂單的時候,她們每繡一幅作品便能增收一千多元。而湘西州「讓媽媽回家 『非遺+扶貧』苗繡項目,更是成功地將外出務工的婦女召回家鄉,不僅解決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也為婦女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帶來了苗繡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收益,還為苗繡的長遠發展和傳承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合作社成立後,石順蓮更是想盡辦法提高繡娘們的苗繡技藝。她敏銳意識到,十八洞村的婦女大都有苗繡基礎,但是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需要,依舊難以適應。從圖案、花樣,到配線、配色,再到各種小配件的加工都需要加強培訓。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於是,村里和合作社每年都會組織苗繡培訓。知名的苗繡傳承人被邀請到村中,對繡娘們進行集中講解授課並分組指導。一年下來,能夠培訓好幾百位繡娘。培訓之後,繡娘便能直接參與代加工環節,為合作社提供半成品。一件合格的半成品,視工藝覆雜程度和所費工時定價,一般5元至20元不等。技術熟練的繡娘一天能輕松繡出十多件,在家帶娃便能輕松實現增收夢。2017年,十八洞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石順蓮成功帶領繡娘們做苗繡致富,為村子的整體脫貧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被問道為什麽要堅持手工繡制,而不用機繡時。石順蓮堅定表示「機繡的繡品也很好,但是它只有兩條線,一根是頂線,一根是底線。一旦一根線斷,整個繡品都會被毀。因此,我們不能用機繡這種方式,我們不做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得好。石順蓮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從2014年到現在,始終堅持手工繡制,在一針一線中傾盡自己全部的心血。

這一針針不僅給繡品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更繡出了全村的致富之路。在與中車株機簽訂的訂單中,石順蓮帶領7位繡娘,歷時23天,使用50多種針線,共60萬針手工完成了苗繡作品《巨龍淩雲》。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走進合作社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精妙絕倫的高鐵苗繡圖。圖中鳳凰飛升於天,與祥雲交相輝映,遠方高鐵如脫韁野馬般駛來。讓前來觀賞的人不禁感嘆,古老的苗繡工藝竟然可以與現代化科技聯系得如此緊密。而如今,當地苗繡的形式早已不拘泥於傳統圖案,而是與時代接軌,創造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手包、耳環、書簽、扇子等。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石順蓮還提到「如今,我們的制作工藝也在不斷創新。在以前,繡娘們只能通過想象繡出圖案,但是現在通過圖片打印技術與拓印技術,我們能夠在精美圖片的基礎上,直接進行繡制,這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和質量。」

一顆匠心,就是不忘初心,將民族技藝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手藝人的匠心沒有變,然而苗繡與時代的碰撞卻始終在發生。石順蓮以超乎同輩人的創新力與包容力,不斷吸收和學習新鮮事物,並將其運用到帶領全村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實踐中,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令人敬佩。

往下看更多文章

7旬翁雨天跌倒 路過保安跪地當「人肉座椅」及時相救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51

內地7旬長者下雨天突發不適摔倒,熱心保安見到後俯身當座椅,讓對方坐到自己的背上,及時相救。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據《AB視頻》報導,浙江溫州76歲宋伯伯獨自外出買菜,結果在回家途中因身體突發不適而兩次癱倒在地。據悉,宋伯伯首次倒地時還勉強能站起來,然而第2次跌倒時他已經完全無力站起,甚至連話都說不出來。幸運的是,當時正騎著電單車趕著上班的保安吳群利目睹此情形後立刻停車上前幫忙。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由於當日雨勢大造成地面濕滑,加上天氣寒冷,吳群利擔憂宋老伯倒下後可能會導致呼吸不暢,遂俯身趴在地上,自願當起宋老伯的臨時「座椅」,讓周圍民眾將宋老伯扶坐在他的背上,以避免老人直接接觸冰冷的地面。期間,吳群利還從口袋中掏出手機,撥打報警電話尋求進一步的援助。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隨後,宋老伯後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經過醫護人員的細心照料,目前宋老伯已無生命危險,情況有所好轉。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