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古代帝后的葬禮 場面之大令人咋舌

歷史長河

中國古代帝后的葬禮 場面之大令人咋舌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古代帝后的葬禮 場面之大令人咋舌

2022年09月19日 10:00

英女皇的去世使大眾得以一窺帝王國葬的過程。翻看中國歷史,歷代帝王均十分重視葬禮,即使在清朝滅亡之際,仍然一擲千金為慈禧太后舉行國葬,其陪葬品之奢華更是價值連城,估計價值至少在億兩白銀以上。當天的場面吸引不少外國記者現場拍攝,部分照片更得以保存至今。

慈禧太后的出殯隊伍 (網上圖片)

慈禧太后的出殯隊伍 (網上圖片)

關於傳統中國殯葬內容,見於《周禮》等書,而清代也有《欽定大清會典》、《欽定大清通禮》詳加說明。《清史稿·志六十七·禮十一(凶禮一)》記載:「三年之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無貴賤一也。有清孝治光昭,上自帝後喪儀,下逮士庶喪制,稱情立文,詳載會典與通禮。」一般來說,皇帝在生前即在修建身後的陵墓。清朝自順治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陵墓都選在東陵(河北遵化縣)和西陵(河北易縣)兩處。慈禧太后的情況比較特別,咸豐皇帝原來準備在其定陵附近建一座皇后陵,供慈安及慈禧太后安葬之用,但慈禧太后並不滿足,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另建陵寢,結果歷時三十五載並花費五百萬兩白銀才能完成。對比定遠號鐵甲艦造價才一百四十萬兩白銀,可見其花費之鉅。

更多相片
慈禧太后的出殯隊伍 (網上圖片)

英女皇的去世使大眾得以一窺帝王國葬的過程。翻看中國歷史,歷代帝王均十分重視葬禮,即使在清朝滅亡之際,仍然一擲千金為慈禧太后舉行國葬,其陪葬品之奢華更是價值連城,估計價值至少在億兩白銀以上。當天的場面吸引不少外國記者現場拍攝,部分照片更得以保存至今。

出殯隊伍中的文武百官 (網上圖片)

關於傳統中國殯葬內容,見於《周禮》等書,而清代也有《欽定大清會典》、《欽定大清通禮》詳加說明。《清史稿·志六十七·禮十一(凶禮一)》記載:「三年之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無貴賤一也。有清孝治光昭,上自帝後喪儀,下逮士庶喪制,稱情立文,詳載會典與通禮。」一般來說,皇帝在生前即在修建身後的陵墓。清朝自順治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陵墓都選在東陵(河北遵化縣)和西陵(河北易縣)兩處。慈禧太后的情況比較特別,咸豐皇帝原來準備在其定陵附近建一座皇后陵,供慈安及慈禧太后安葬之用,但慈禧太后並不滿足,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另建陵寢,結果歷時三十五載並花費五百萬兩白銀才能完成。對比定遠號鐵甲艦造價才一百四十萬兩白銀,可見其花費之鉅。

抬棺木的扛夫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 (網上圖片)

除了陵墓外,帝皇殯葬棺木(稱「梓宮」)還要選用珍貴的雲南的金絲楠木,連運費往往要數十萬兩的白銀計。在出殯那天,由七十二人組成的隊伍會把棺木抬出東華門,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扎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

隊伍仿如見首不見尾 (網上圖片)

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僧尼、道士,他們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里,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里,這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

送葬隊伍足足走了五天 (網上圖片)

恐怖的是,隊伍中混雜了紙糊的士兵。它們做得惟妙惟肖,仿如真人,作用是派到冥界的前哨,到陰間繼續為慈禧太后服務。出殯那天天氣陰沉,圍觀的群眾一度還以是陰間的士兵呢!

出殯隊伍中的文武百官 (網上圖片)

出殯隊伍中的文武百官 (網上圖片)

除了陵墓外,帝皇殯葬棺木(稱「梓宮」)還要選用珍貴的雲南的金絲楠木,連運費往往要數十萬兩的白銀計。在出殯那天,由七十二人組成的隊伍會把棺木抬出東華門,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扎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

抬棺木的扛夫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 (網上圖片)

抬棺木的扛夫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 (網上圖片)

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僧尼、道士,他們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里,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里,這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

現在來看慈禧太后的葬禮,史稱共七千九百二十人抬棺、萬人下跪,隊伍從京城到陵墓足足走了五天的路程。出殯隊伍中最前面的是一隊長矛輕騎兵,接下來是一隊由僕役們牽著走的小矮馬,隨後是一大群身穿猩紅色綢緞衣服、帽子上插著黃色羽毛的僕役。

隊伍仿如見首不見尾 (網上圖片)

隊伍仿如見首不見尾 (網上圖片)

恐怖的是,隊伍中混雜了紙糊的士兵。它們做得惟妙惟肖,仿如真人,作用是派到冥界的前哨,到陰間繼續為慈禧太后服務。出殯那天天氣陰沉,圍觀的群眾一度還以是陰間的士兵呢!

慈禧的棺材重達一噸多,上鑲嵌了一個金色的大圓球,純金打造,重達三十三斤重;棺材上搭著一匹錦緞,上面繡著精美複雜的藍色鳳凰和紅色的雲彩;棺槨裡面盛了許多金銀財寶,有大小珍珠一萬多粒,各色寶石八十五顆,白玉二百多塊;慈禧戴的鳳冠上鑲嵌著許多珠寶,其中一顆珍珠就價值白銀一千萬兩;另外還有翠玉佛、翡翠西瓜、祖母綠寶石、紅珊瑚樹等堆放在慈禧的遺體四圍。據當時的主管太監稱,慈禧的陪葬品價值上億兩白銀。

送葬隊伍足足走了五天 (網上圖片)

送葬隊伍足足走了五天 (網上圖片)

慈禧出殯的那天,把京城外的杠子手都徵調過來抬棺,這些抬棺者有專門的稱呼叫「奉移」。他們被分成六十班,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還有四個替補,合計一百三十二人,總計共七千九百二十人。若算上參加的士兵、王公貴族等送葬人員,整個送葬隊伍超過萬人,隊伍仿如見首不見尾。

慈禧的陵墓位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路途達一百二十里之遙,所以送葬隊伍足足走了五天,沿途百姓必須下跪,下跪人數至少在萬人以上。如此勞民傷財,既是對清朝的不幸,但也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國力。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