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長新冠會否致癌 醫生:目前研究尚無法證實

大視野

長新冠會否致癌 醫生:目前研究尚無法證實
大視野

大視野

長新冠會否致癌 醫生:目前研究尚無法證實

2022年09月16日 14:09 最後更新:19:22

感染新冠病毒而引發的長新冠症候群,會否引發癌症,近日成為討論話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生黃軒在Facebook發文表示,自然界中可能導致癌症的因子很多,目前研究尚無法證實。

黃軒醫生。FB圖

黃軒醫生。FB圖

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自然界中可能導致癌症的因子很多,病毒感染也是造成細胞癌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並將造成細胞癌化的病毒稱為致癌病毒,包括人類疱疹病毒第4型、人類乳突病毒、B肝病毒、C肝病毒、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第1型等,這些不同的病毒,致癌分子機轉也不盡相同。

黃軒表示,在實驗室內,科學家使用基因因果分析方法,發現基因變異多,不只增加感染新冠病毒風險,可能也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此外,人體細胞中約有6至10萬的基因,其中前致癌基因約有200個左右,抑癌基因也不少於50個。而當致癌基因的活性受到改變,或抑癌基因的活性受到改變,如輻射物質、化學物質或病毒感染,就會產生癌症。目前所知有80%以上的癌症,是因抑癌基因p53壞掉而產生。

科學家使用基因因果分析方法,發現基因變異多,會增加感染新冠病毒風險。Unsplash圖片

科學家使用基因因果分析方法,發現基因變異多,會增加感染新冠病毒風險。Unsplash圖片

目前的研究尚未證實長新冠會否致癌。

黃軒補充說,p53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健康下,它具有命令細胞不要再生長,專心從事修補受損DNA的工作;無法修補時,命令細胞自殺;抑制血管增生,不供給癌細胞養分,使癌細胞無法長大、轉移等3個功能。而真的有些病毒是會把p53基因弄壞。

針對長新冠是否可能會導致癌症風險增加,黃軒說,目前有研究發現,在感染過輕/中症新冠病毒、有長新冠症候群等患者,在第16周才會測出p53基因的表現下降,但隨著免疫系統恢復,在第24周p53基因的表現又能恢復到正常水準。

接種3劑疫苗,才能預防重症及死亡風險。AP資料圖

接種3劑疫苗,才能預防重症及死亡風險。AP資料圖

此外,若曾得到新冠病毒的重症感染,且後續有出現長新冠症狀的病人的細胞中,測到他們的p53基因表現逐漸下滑,直至第24周仍未恢復正常,研究人員也指出,若真的p53基因的表現持續低弱,這是之前許多致癌病毒的長期表現特徵之一。

不過黃軒表示,目前研究時間太短,還無法證實長新冠與癌症之間有直接關係,並且該研究只是實驗室內的初步發現,人體內尚未證實。他也提醒,為了避免感染新冠病毒,民眾仍應該戴口罩、勤洗手,並且接種3劑疫苗。

長新冠會否致癌 醫生:目前研究尚無法證實。

長新冠會否致癌 醫生:目前研究尚無法證實。

港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篩選平台,可快速評估新冠病毒變異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新方法比傳統方法速度提升39倍。

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

研究人員亦專注了解病毒變異如何影響「合胞體」形成,即受感染細胞與未感染細胞融合的過程,這有助識別可能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的新興病毒變異株。

通過研究刺突蛋白及其突變,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變異株,如 Delta變異株,與病毒原始株相比形成較大的合胞體,團隊發現單個K854H突變可將Omicron 變異株轉變為具有高融合能力的變異株。研究又發現一些變異,系統可預測出它們與Omicron和Delta等現有變異株具有相近的變異機率,顯示這些新變異應受監控,因可能在未來病毒演變中出現。

為提高篩選效率,團隊開發了一種根據細胞大小篩選的策略,在更大範圍上將融合和未融合的細胞進行高速篩選;與傳統方法比較,新方法精確度超過80%

團隊還確定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可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倉鼠模型實驗顯示,藥物可抑制由刺突蛋白誘導的合胞體形成,並有潛力緩解病情。

團隊認為,新系統不僅有助快速追蹤新冠病毒變異並找出治療方案,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與細胞融合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癌症免疫療法。而細胞互作平台可系統分析多種病毒的合胞體形成能力,包括愛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科、新冠病毒和其他誘導合胞體形成的冠狀病毒。

團隊期望從這項研究中獲得嶄新方法和深入知識,為治療新冠病毒病症和其他涉及細胞融合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