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由去年八月份的高位至今,已回落超過一成,就算只計今年,跌幅也有7%之多。近期新冠疫情急劇反彈,特區政府又未有對外地及內地通關的具體時間表,香港單靠「內循環」實在不能對經濟起提振作用,因此樓價恐怕仍有持續向下的勢頭。

回看近年香港,可謂波折重重。由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後有反修例社會運動,到新冠疫情肆虐,幾年間經濟迭遭重創。有些用家或投資者在這四至五年間置業,並沒有獲得到樓價大幅上升的「紅利」,皆因這段期間,每年的樓價只微微上升,而最近一年更輾轉向下調整。這些人手持的物業,幾年來的累積升幅轉眼就全部被抵銷。

至於今天的買家,在目前利好消息欠奉下都趨向觀望形勢,自然會減慢入市步伐,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成交量大幅下滑。土地註冊處的數據顯示,年初至今各類別的物業交易,平均每月只有約4,000宗,比對2021年平均每月8,000宗,足足減少了一半!成交萎縮,地產代理還有生存空間嗎?誰人可以存活在這行業內?筆者認為,地產代理在整個行業當中能否生存,以下三點十分重要。

1)市場是否有足夠的生意?

以目前地產代理龐大的數量而言,答案當然是「不足夠」;但話分兩頭,目前每月維持約4,000宗的物業成交,理應可讓部分代理生存下來。 

2)地產代理的規模是否過大?

筆者經常聽到行家的一句說話叫「原子彈炸烏蠅」,意思是以巨大的資本投放到市場中,實行「以本傷人」,用龐大的人手規模來壟斷市場;但觀乎目前的市況,投放「原子彈」可能會炸傷自己,皆因市場的成交量,確實難以養活如此大數量的地產代理。

3)地產代理「抗逆能力」是否足夠?

物業買賣金額比較大,地產代理促成生意後,佣金收入較其他營銷行業豐厚,所以不少代理當促成一、兩宗生意,未來幾個月可以過得輕鬆時,就會變得動力不足;但現在現在市場面臨逆境,已經容不下現存所有從業員,只有足夠「抗逆能力」、質素高、不懈怠的代理,才能在這惡劣環境中存活下來。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先生




廖偉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