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 劉志丹

歷史長河

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 劉志丹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 劉志丹

2022年09月28日 10:00 最後更新:13:08

劉志丹,傑出的無產階級軍事家,黃埔軍校四期生,曾參與北伐、領導渭華起義和創建陝甘邊根據地,1935年秋任中共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副軍團長兼參謀長。1936年4月,在東征戰役三交鎮戰鬥中犧牲,年僅33歲。1996年,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

劉志丹 (網上圖片)

劉志丹 (網上圖片)

1926年冬,劉志丹被派往國民軍聯軍第四路軍馬鴻逵部,任黨代表兼政治處處長。馬鴻逵原是吳佩孚手下的一個軍長,劉志丹用黃埔軍校所學對馬鴻逵部進行訓導,在營以上設立政治機構,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反對打罵士兵,教育官兵們:「參加革命的軍隊,就要有參加革命的行動」。

劉志丹的改造工作使馬鴻逵部起了明顯的變化,戰鬥力也有所增強,在1926年十萬鎮嵩軍包圍西安時,劉志丹指揮軍隊及時抵達西安前線,解了西安之圍。西安解圍後,在共產黨的幫助和支持之下,國民軍聯軍在西安創辦中山軍事學校,被譽為「西北之黃埔」。因為劉志丹是黃埔軍校高材生,他被聘為軍事教官。

劉志丹在1925年加入共產黨 (網上圖片)

劉志丹在1925年加入共產黨 (網上圖片)

馮玉祥回應國民黨「清共」以後,劉志丹離開馮玉祥部,於1928 年參與領導渭華起義。參加渭華起義的主力部隊由西安中山軍事學校的學員組成,劉志丹被派到這支部隊擔任党的領導工作。他對這支部隊進行整頓,將一些不可靠分子清除出去,將忠實可靠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派到連隊中去做領導工作。

整頓完部隊後,劉志丹又趕回西安向陝西省委報告,陝西省委馬上就將組織渭華起義的計畫定下來,並讓劉志丹先去渭南、華縣地區掌握情況,組織農民武裝。在劉志丹的領導下,渭南縣高塘鎮的群眾起義開展得熱火朝天。唐澍帶領起義部隊也到達渭南縣高塘鎮。唐澍與劉志丹是老相識,在黃埔軍校時已交往甚密,他們曾經一起被派往馮玉祥部。

士地革命時期流傳的民歌,「陝北出了個劉志丹」「劉志丹(來)是清官」。(網上圖片)

士地革命時期流傳的民歌,「陝北出了個劉志丹」「劉志丹(來)是清官」。(網上圖片)

為了加強對渭華起義的領導,陝西省委書記潘自力到高塘鎮召開會議,將起義部隊正式改編為「西北工農革命軍」,劉志丹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唐澍任革命軍總司令。工農革命軍與起義農民相結合,在渭華平原上摧毀了國民黨地方反動政權,建立自己的蘇維埃政權和赤衛隊,殺劣紳、鬥地主,沒收其財物分配給貧苦農民。之後卻因寡不敵眾,起義宣告失敗。

渭華起義失敗後,劉志丹繼續做黨的兵運工作,開展武裝鬥爭。

紅二十八軍初創時期,劉志丹被任命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所在地瓦窯堡的警備司令、北路軍總指揮、紅二十八軍軍長等職。有些人建議從他親身創建的紅二十六、二十七軍裡抽調一些幹部過來,當時紅二十六、二十七軍被編入徐海東的紅十五軍團,劉志丹堅決不同意這麼做,他說我們不能拆徐海東的台,要嚴格遵守黨的組織紀律。1936年2月下旬,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劉志丹率領紅二十八軍參加東征。周恩來送給劉志丹一件灰色的棉布大衣,劉志丹十分珍惜這件承載著戰友情和師生情的大衣,白天行軍打仗披著,晚上睡覺蓋著。4月14日,在三交鎮戰鬥中,劉志丹不幸中彈身亡。

為了紀念劉志丹,所以特別把保安縣將改名為志丹縣。(網上圖片)

為了紀念劉志丹,所以特別把保安縣將改名為志丹縣。(網上圖片)

毛澤東得到劉志丹不幸犧牲的噩耗後,非常悲痛,他說:「我到陝北,只和劉志丹同志見過一面,就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共產黨員。他的英勇犧牲,出於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將永遠留在黨和人民中間,而不會磨滅的!」為了紀念劉志丹,當年5月,保安縣將改名為志丹縣。1943年,劉志丹陵園落成時,毛澤東又為劉志丹題詞「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周恩來題詞「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朱德題詞「紅軍模範」,高度評價劉志丹的一生。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