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明亡之際 朱舜水到日本借兵結局出人意表

歷史長河

明亡之際 朱舜水到日本借兵結局出人意表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明亡之際 朱舜水到日本借兵結局出人意表

2022年09月30日 10:00 最後更新:14:28

明亡之際,漢人奮起反抗,除了南明抗清外,曾有到外地借兵抗清的想法,其中一人是朱舜水。朱舜水出身不是軍人而是一名學者,曾經兩次到日本要求借兵反攻滿清,最終選擇在日本弘揚中國文化,成就在教育及兩國文化交流方面。

朱舜水畫像 (網上圖片)

朱舜水畫像 (網上圖片)

朱舜水(1600年12月26日-1682年5月23日)原名朱之瑜,因號舜水所以人稱朱舜水。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舜水四十五歲時,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自始開始南明抗清的新局面。其時福王朱由崧即位於南京,改元弘光。朱舜水剛開始的時候並未積極投身反清事業,曾於一年內三次拒絕徵召,最終被迫逃到舟山,以行商作為掩護。

更多相片
朱舜水畫像 (網上圖片)

明亡之際,漢人奮起反抗,除了南明抗清外,曾有到外地借兵抗清的想法,其中一人是朱舜水。朱舜水出身不是軍人而是一名學者,曾經兩次到日本要求借兵反攻滿清,最終選擇在日本弘揚中國文化,成就在教育及兩國文化交流方面。

明軍作戰圖 (網上圖片)

朱舜水(1600年12月26日-1682年5月23日)原名朱之瑜,因號舜水所以人稱朱舜水。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舜水四十五歲時,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自始開始南明抗清的新局面。其時福王朱由崧即位於南京,改元弘光。朱舜水剛開始的時候並未積極投身反清事業,曾於一年內三次拒絕徵召,最終被迫逃到舟山,以行商作為掩護。

中日兩國交流頻繁。圖為唐代絹本《攜虎行腳僧》畫。(資料圖片)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弘光帝敗亡,明室分成紹宗隆武帝(唐王朱聿鍵)政權和魯王監國(朱以海)兩個政權。不久,清兵攻取福建,殺了隆武帝。此時,魯王率領部下進佔南澳島,然後攻取了舟山羣島。自始以後,朱舜水終於開始想為朝廷效力抗清,並隨即首次赴日本籌餉,想借兵日本協助舟山守將、兵部左侍郎王栩,以恢復中原。由於日本實行海禁,不許外人停留,無功之下只得返回舟山。

明代工藝發達,成為列國爭相學習的對象,圖為《大明萬曆年製》青花梵文蓮花式盤。(資料圖片)

永曆八年(1654年),魯王降詔徵召五十五歲的朱舜水,在書中責備他「託諭占城,去而不返,背君苟免,史氏譏之。」希望他儘快回國效力。朱舜水手捧詔書,唏噓慷慨,想立即轉赴思明(今廈門)返回舟山,但苦無交通工具,困於安南。他只得先回復魯王一封信,陳述他歷年海外經營、籌資覓餉的苦心。 急於早日回國盡忠報效的朱舜水,終於在永曆十一年(1657年)正月,在日本乘船回國。但不料在二月遭到安南供役之難,在安南地被羈一段時間。永曆十四年(1660年),在鄭成功、張煌言邀請下,朱舜水返國抗清,並於十月十九日返歸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夏,鄭成功和張煌言會師北伐,收復瓜州,攻克鎮江,朱舜水都親臨戰線。北伐軍一度進展順利,收復四府二州二十四縣,兵鋒直達南京城郊,威震動東南地區。惜因為鄭成功未能再下一城,選擇屯兵南京城下,貽誤戰機,且律兵不嚴。至七月,北伐軍在南京城外被擊敗。鄭成功轉而退往福建沿海,其後退守台灣,張煌言則數年後被捕遇害。

在東京大學農學院正門立的「朱舜水先生終焉之地」之碑 (網上圖片)

鑑於明室大勢已去,又不想降清,在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朱舜水決定毅然辭別國土,棄離故鄉,從此流亡日本,從事教育事業,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

明軍作戰圖 (網上圖片)

明軍作戰圖 (網上圖片)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弘光帝敗亡,明室分成紹宗隆武帝(唐王朱聿鍵)政權和魯王監國(朱以海)兩個政權。不久,清兵攻取福建,殺了隆武帝。此時,魯王率領部下進佔南澳島,然後攻取了舟山羣島。自始以後,朱舜水終於開始想為朝廷效力抗清,並隨即首次赴日本籌餉,想借兵日本協助舟山守將、兵部左侍郎王栩,以恢復中原。由於日本實行海禁,不許外人停留,無功之下只得返回舟山。

永曆四年(1650年),朱舜水再次經東海去日本,不料被清兵發現,最終在劉文高等人的協助回到舟山。次年,朱舜水再到日本,並經日本取道到安南。當他正要起程返回舟山時,舟山和四明山寨已被清兵攻陷。魯王走避廈門,朱之瑜的最好師友王翊、朱永佑、吳鍾巒等人先後為國捐軀。

中日兩國交流頻繁。圖為唐代絹本《攜虎行腳僧》畫。(資料圖片)

中日兩國交流頻繁。圖為唐代絹本《攜虎行腳僧》畫。(資料圖片)


永曆八年(1654年),魯王降詔徵召五十五歲的朱舜水,在書中責備他「託諭占城,去而不返,背君苟免,史氏譏之。」希望他儘快回國效力。朱舜水手捧詔書,唏噓慷慨,想立即轉赴思明(今廈門)返回舟山,但苦無交通工具,困於安南。他只得先回復魯王一封信,陳述他歷年海外經營、籌資覓餉的苦心。 急於早日回國盡忠報效的朱舜水,終於在永曆十一年(1657年)正月,在日本乘船回國。但不料在二月遭到安南供役之難,在安南地被羈一段時間。永曆十四年(1660年),在鄭成功、張煌言邀請下,朱舜水返國抗清,並於十月十九日返歸廈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夏,鄭成功和張煌言會師北伐,收復瓜州,攻克鎮江,朱舜水都親臨戰線。北伐軍一度進展順利,收復四府二州二十四縣,兵鋒直達南京城郊,威震動東南地區。惜因為鄭成功未能再下一城,選擇屯兵南京城下,貽誤戰機,且律兵不嚴。至七月,北伐軍在南京城外被擊敗。鄭成功轉而退往福建沿海,其後退守台灣,張煌言則數年後被捕遇害。

明代工藝發達,成為列國爭相學習的對象,圖為《大明萬曆年製》青花梵文蓮花式盤。(資料圖片)

明代工藝發達,成為列國爭相學習的對象,圖為《大明萬曆年製》青花梵文蓮花式盤。(資料圖片)


鑑於明室大勢已去,又不想降清,在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朱舜水決定毅然辭別國土,棄離故鄉,從此流亡日本,從事教育事業,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


永曆三十五年(公元1681年),朱舜水因為水土不服而致病。明年(永曆三十六年,公元1682年)四月,在日本大阪逝世,享年83歲。安葬在歷代水户藩主的墓地瑞龍山(茨城縣常陸太田市)。為了紀念他不忘故國,墳墓特建為明朝式樣,碑文題「明徵君子朱子墓」,私諡「文恭先生」。德川光國率諸朝士臨其葬。朱舜水死前遺言:「予不得再履漢土,一睹恢復事業。予死矣,奔赴海外數十年,未求得一師與滿虜戰,亦無顏報明社稷。自今以往,區區對皇漢之心,絕於瞑目。見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則幸甚。」

在東京大學農學院正門立的「朱舜水先生終焉之地」之碑 (網上圖片)

在東京大學農學院正門立的「朱舜水先生終焉之地」之碑 (網上圖片)

朱舜水晚年致力於光復大明,為此他在日期間生活十分節儉,死時居然儲蓄了三千餘金,希望可用於反清復明。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