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執政之初,提出「精準扶貧」的新理念,短短八年令近億農民告別絕對貧困,極速完成中國歷代治國安邦的頭等難事,在建黨百年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專家認為,「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有效贏得了農民對政權的認同與支持,奠定習近平在黨內的歷史地位,亦樹立了「人民領袖」的形象。本報中國組

剛過去的暑假,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楊正邦每天都很忙。「暑假是旅遊旺季,平均一天要招待四百多個客人,毛收入兩千元(人民幣,下同)。」據新華社報道,十年間,全村形成了旅遊、山泉水、勞務、種養、苗繡五個產業,去年人均收入約二萬元,實現從深度貧困村到小康示範村寨的「華麗轉身」。

「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二○一三年十一月三日,正是在十八洞村,習近平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他說,「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甚麼、養甚麼、從哪裏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八年來,官方投入一萬六千億元扶貧資金,勒令地方政府立軍令狀,發揮舉國體制優勢,並且實施「精準扶貧」、「造血式扶貧」,終於在二○二○年底如期完成任務:八百三十二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每年平均有一千多萬人脫貧,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
贏得農民的認同

去年二月,北京高規格舉行「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習近平形容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人間奇迹」。台灣銘傳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陳重成對本報分析:全國脫貧不僅向世界宣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豐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最重要的莫過於高舉了習近平的執政功績,足以奠定其在黨內歷史地位」。

「十年來,中國推進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扶貧。脫貧納入三大攻堅戰之一,投入巨量資金。這讓處於社會底層的龐大農民群體,擁有了相當的獲得感。」北京時事評論員馬浩亮對本報指出,官方還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科技,加上從嚴治吏帶來的震懾效果,基層官員吃拿卡要、剋扣截留現象較之以往大幅減少。

馬浩亮指出,生活條件的改善,有效贏得了農民對政權的認同與支持,從而也為夯實執政基礎、樹立人民領袖形象,提供了重要民意資源。

國家鄉村振興局去年在北京《求是》雜誌發文談脫貧攻堅戰,稱「如果沒有總書記的親力親為,沒有黨中央的英明領導,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的。」二十大前夕,央媒紛紛推出回顧習近平執政十年的報道,扶貧是關鍵一環,央視更推出《人民領袖習近平》的節目。

中國告別絕對貧困也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近年來一再強調,「願意了解和借鑒中國的發展經驗,特別是減貧經驗」。本月中旬,習近平訪問這個中亞國家,米爾濟約耶夫總統在致授勳辭時說:「我們認為,你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政治家和卓越領袖。在你的英明領導和親自擘畫下,中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驕人成就,特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尊重和讚譽。」■扶貧首要解決溫飽。圖為雲南山區小孩。

■扶貧首要解決溫飽。圖為雲南山區小孩。

■扶貧首要解決溫飽。圖為雲南山區小孩。

近億窮人脫貧  習樹「人民領袖」形象

近億窮人脫貧 習樹「人民領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