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反覆覆的疫情,運動場地時開時關,容易因訓練不足而造成運動受傷。今年運動醫學日,仍然以「愛運動,愛健康」為主題,推廣預防運動受傷及維持健康生活的重要。活動由香港中文大學運動醫學團隊主辦,將於十月廿二、廿三日(星期六至日)於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舉行,內容包括講座、體驗班和攤位展覽等。

當疫情期間運動設施關閉的時候,運動參與人口減少,運動受傷的比率也隨之而下降。美國急症室的統計指出,疫情下體育處所關閉期間,整體運動受傷的比率下降約百分之三十五。可是,當運動場所重開後,受傷率也急遽回升。疫情下不少市民到郊野行山,也導致大量運動受傷個案出現,嚴重者甚至死亡。年初至今,本港郊野遠足死亡人數高達二十二人。所以,不論室內運動的羽毛球或乒乓球,以至戶外運動的遠足或獨木舟,同樣需要做好預防受傷的措施。

在本港,疫情前衛生署曾經進行運動受傷的調查,結果發現約有一成參與運動人士,在過去十二個月內至少出現一次受傷,而受傷程度足以影響日常生活,引致受傷最常見的運動項目為跑步、踢足球和打籃球。

俗語說:凡事必有原因,這個道理應用在運動受傷的情況十分貼切。綜合運動醫學的大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後,得出兩大受傷的風險範疇,包括內在及外在因素。內在風險因素包括年齡、體形、身體結構、健康及體能水平、技術及神經肌肉控制能力、性格特質和心理狀況等。上述這些因素,大部分可以透過運動訓練,了解個人運動能力,以及循序漸進得以強化起來。外在風險因素則包括運動項目的危險程度、器材裝備、比賽規則、天氣環境、地理位置等。這些外在風險因素可以透過掌握運動的知識來減低受傷風險。

衛生署提醒市民,運動時應量力而為,安全至上,把預防受傷視為參與運動的重要一環,這樣便可以做到玩得開心又放心!有興趣參加運動醫學日的朋友,可在以下網站進行網上報名:https://cuhksmart.hk/about-smart/(雷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