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指中大推新校徽事前無諮詢 校董質疑:管治有問題

政事

指中大推新校徽事前無諮詢 校董質疑:管治有問題
政事

政事

指中大推新校徽事前無諮詢 校董質疑:管治有問題

2022年10月17日 15:38 最後更新:16:05

香港中文大學慶祝創校60年,17日宣布推出新校徽,分為正式和簡化版,正式版會用於畢業證書等官方文件,簡化版就沒有了校訓「博文約禮」四字,供社交平台等日常應用。不過,有立法會議員兼中大校董質疑校方事前無諮詢,反映中大管治有問題。

新校徽的鳳凰圖案繼續以紫色和金色作為主色,更改原設計的分割用色,中大指,這令校徽中的「鳳」形態更清晰靈動,呼應中大廣納不同智慧、文化共融的精神。

更多相片
中大校徽演變。中大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慶祝創校60年,17日宣布推出新校徽,分為正式和簡化版,正式版會用於畢業證書等官方文件,簡化版就沒有了校訓「博文約禮」四字,供社交平台等日常應用。不過,有立法會議員兼中大校董質疑校方事前無諮詢,反映中大管治有問題。

張宇人

劉國勳:事前無諮詢非常不尊重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張宇人:中大管治有問題 張宇人又指,校方邀請校董會成員在下周會議前,用45分鐘介紹新設計,他形容做法奇怪,「一份報紙會否改了logo,才向校董會交代呢?」質疑這反映中大管治有問題,「當班校董死」。

中大推出新校徽 。中大影片截圖

另外,中大亦更新了包括校徽在內的整個視覺形象設計,反映大學不斷求進,致力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的願景。這次更新以中大傳統紋章設計為基礎,為大學校徽、標誌及視覺設計元素換上新貌,整體設計更加融和,亦更見時尚簡約。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中大校徽演變。中大提供

中大校徽演變。中大提供

劉國勳:事前無諮詢非常不尊重

以立法會議員身份成為中大校董的劉國勳批評校方事前無諮詢,非常不尊重,包括何時籌備、諮商結果,「大家一無所知,我打算要求校董會討論。」另一校董、立法會議員張宇人向《星島》表示,無記憶校董會有討論更換校徽一事,亦無看過新設計,認為更改校徽會「觸動好多人神經」,「你覺得靚唔代表人哋覺得靚」。張宇人補充,他近年「出出入入」中大校董會,某段時間不在校董會,未知會內曾否討論改校徽。

張宇人

張宇人

張宇人:中大管治有問題

張宇人又指,校方邀請校董會成員在下周會議前,用45分鐘介紹新設計,他形容做法奇怪,「一份報紙會否改了logo,才向校董會交代呢?」質疑這反映中大管治有問題,「當班校董死」。

此外,中大推出新標語「凝聚・締造無限」,靈感源自各界持份者與中大之間的非凡凝聚力,以及眾人團結一心貢獻社會的共同信念。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另外,中大亦更新了包括校徽在內的整個視覺形象設計,反映大學不斷求進,致力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的願景。這次更新以中大傳統紋章設計為基礎,為大學校徽、標誌及視覺設計元素換上新貌,整體設計更加融和,亦更見時尚簡約。

中大校徽多年來隨大學發展不斷演進,是次迎來第4度更新,更新後的中大校徽不再沿用原有設計中的分割用色,此舉同時令「鳳」的形態更見清晰靈動。在正式校徽以外,校方亦設計了供日常應用的簡化版校徽,令大學形象在不同平台呈現時更顯出眾,在數碼時代發揮更大優勢。

中大推出新校徽 。中大影片截圖

中大推出新校徽 。中大影片截圖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過去60載,中大砥礪奮進、務實前行,現已躍升為亞洲以至全球公認的頂尖綜合研究型大學。中國傳統曆法中,六十年為一「甲子」,代表一個循環。他說,在堅守中大創校使命以及「博文約禮」精神的同時,為大學形象注入新氣象,保留傳統之餘使其更易辨識,更切合現代及未來發展。

校方為加深各界對中大新貌的認識,推出了相關的資訊網站及短片,詳情請瀏覽https://cuhk.hk/brand。由今日起至12月4日,大學亦會在大學圖書館舉辦「迎接六十周年 – 香港中文大學校徽演變」展覽,請點擊此連結瀏覽展覽詳情。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于君,獲選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第24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基礎醫學獎得主,以表彰她在消化道腫瘤發病機制和防治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和貢獻。

吳楊獎被譽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今屆共有15名醫藥衞生範疇的專家獲獎,而于教授為榜上唯一來自本港學府的學者。

于君(中)。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中)。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同時亦是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于君教授,她表示:「我很感謝吳楊獎的專家組和委員會,對我和我團隊在消化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研究工作予以肯定,授予我這個醫藥衞生領域最高榮譽。我們將繼續努力,發揮團隊優勢,並珍惜各方支持。基礎科研是推動醫學進步和發展必不可缺的因素。我和研究團隊經常埋首實驗室中進行嚴謹的基礎和轉化科研,致力為臨床醫學帶來貢獻。研究工作雖然艱苦,但我卻因為優秀的工作夥伴而享受這個艱辛的過程。」

除了身兼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歐洲科學院院士和香港科學院院士外,于教授亦是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她先後獲頒國內外重要學術獎項多達50餘個。她從事消化疾病研究30年,現為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她在揭示消化道腫瘤發病分子機制、闡明腸道微生態與腫瘤的關係、脂肪肝和相關肝癌機制、開發早期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貢獻。其自主專利研發的腸癌和胃癌早期診斷標誌物更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應用於臨床檢測。

于君。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中大醫學院圖片

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是由國家科技部批准,經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利用社會資源,與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於1994年共同設立,包括特殊貢獻獎,以及在基礎醫學領域、臨床醫學領域、藥學領域和公共衞生領域的獎項,旨在表彰和獎勵在醫藥衞生領域作出突出貢獻,以促進國家醫藥衞生發展的醫學或藥學學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