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海南島 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南討
南討也就是南征,是1925年10月到1926年2月國民革命軍討伐佔據廣東西南地區的軍閥鄧本殷的作戰。當時的廣東西南地區,主要是指今天的陽江、茂名、湛江和廣西東部部分地區及海南島,海南島當時又叫瓊崖。國民革命軍攻`佔海南島後,廣東全境統一,為之後舉行的北伐掃除了後方障礙,建立了鞏固的後方基地。

廣州國民政府 (網上圖片)
廣東西南地區對於當時的廣東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以鄧本殷為首的軍閥一度盤踞於此,苛政層出不窮,禍害人民。消滅鄧本殷,統一廣東全境,無疑是廣州國民政府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鄧本殷是廣東防城縣人,早年從軍,後加入廣東警衛軍;1922年陳炯明叛變後,鄧本殷選擇追隨陳炯明叛變,被陳炯明命令駐守瓊崖。當時的廣州國民政府一直沒有出師南征,鄧本殷不斷發展壯大,並尋找靠山,與段祺瑞把持的北京臨時政府沆瀣一氣。

軍閥鄧本殷 (網上圖片)
中國共產黨最早發出了南征的呼聲。1925年8月,中共廣東區委發動了大規模的肅清內奸、統一廣東的示威請願活動。針對各地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破壞罷工、反對工農運動的形勢,省港罷工委員會於8月11日發表《請願書》,說鄧本殷、陳炯明「在國為賊,在民為害」,請求從速消滅他們。

由黃埔軍校頒發之卒業證書 (資料圖片)
1925年10月,廣州國民政府出師進行第二次東征,原定計劃是「肅清東江,後掃平南路」,但主力均在東征部隊,故改變計畫,第十師主力從肇慶移駐江門,力圖確保「四邑」安全。1925年10月22日,鄧本殷向其部屬下達《本軍對省方作戰綱要》,兵分兩路進軍,一路向羅定進發。24日,該路軍攻陷了羅定,逼近江門,一路由蘇廷有率領進攻江門的用兵要塞——單水口。駐守單水口的是第十師第二十八團,南征的序幕在單水口正式拉開。在桂軍、湘軍和滇軍協助下,國民革命軍擊退鄧本殷的進攻,單水口防禦戰取得勝利,使國民政府擺脫了被動的局面。此後,南征軍各部開始由防禦階段轉向進攻階段。

孫中山的計劃中的港口全圖,包括最南方的海南省三亞市之榆林港。(資料圖片)
加快南征進程,廣州國民政府從北江戰場調軍南下,委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朱培德為南征軍總指揮,朱克靖為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總指揮部統領四路大軍,第一路軍,由開平向恩平、陽江進攻;第二路軍由開平向恩平、陽春進攻;第三路軍由肇慶向新興進攻;第四路軍由廣西向廉江、化州進攻。右側支隊,由雲浮向羅定進攻。首先肅清陽江,然後攻佔高州、雷州。

第三軍軍長朱培德 (網上圖片)
在南征軍成功佔領陽江和羅定後,鄧本殷親自坐鎮高州防守,但當聽聞南征軍精兵四面來攻時,他以巡城當幌子拋下部屬,倉皇從水東乘船逃回雷州。鄧本殷此舉大大影響部隊的士氣,軍隊無心戀戰,投誠和潰逃的人特別多。因南征逐步進入廣西地帶,廣州國民政府委員為了協調兩廣軍隊作戰,17日,派出曾為李宗仁、黃紹竑統一廣西做出貢獻的第四軍軍長李濟深率部南征。同時,南征軍克復高州和化縣。

黃埔軍校畢業紀念軍刀等物品 (資料圖片)
鄧本殷從高州出逃後,企圖負隅頑抗,保住雷州和瓊崖,並留部屬在雷州防守,他本人則直接逃回瓊崖,並向段祺瑞求救。段祺瑞派了幾艘軍艦前來支援。可想而知,鄧本殷自己都跑掉了,他的部下也不會真心為他打仗,防守雷州的敵人於12月25日棄城而逃,革命軍隨即進佔雷州。
1926年1月上旬,隨著東征的完全勝利,廣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李濟深負責指揮所部準備渡海作戰。擔任渡海攻瓊的主力部隊是張發奎部、陳濟棠部、王鴻饒部共兩萬餘人。1月17日,南征軍兵分三路正式渡海攻瓊。三路軍隊協同作戰,把鄧本殷的部隊打得七零八落,很快打到鄧本殷的老巢瓊城,鄧本殷見前方防線節節敗退,知道大勢已去,恐慌至極,花20萬元雇來商船「司馬懿」號,在22日淩晨和幾個心腹化裝乘坐該船,逃往廣州灣(今湛江,當時為法國租界)。這個時候,段祺瑞的幾條軍艦來到,見到鄧本殷都跑了,就立馬掉頭回去了。22日同日,革命軍進佔瓊城和海口。隨後,鄧本殷在海南各地的殘部絕大部分向南征軍繳械投降。至1926年2月底,海南島上的鄧本殷殘部已基本肅清。至此,盤踞廣東南路數年之久的鄧本殷軍閥集團徹底覆滅。4月1日,李濟深發表通電,宣佈取消廣東南路總指揮部,南討鄧本殷的軍事行動取得完全的勝利。

黃埔軍校頭班步兵科關於北洋軍閥之介紹書藉,為稍後的北伐作戰作準備。(資料圖片)
南討成功後,廣州國民政府控制廣東全境。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是進行北伐、統一全國的根基。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