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團隊研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 治療中耳炎效果理想

社會事

中大團隊研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 治療中耳炎效果理想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團隊研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 治療中耳炎效果理想

2022年10月27日 13:05 最後更新:17:56

中耳炎是常見的小兒感染,會引起中耳積水。部分患上中耳積水的病人需要接受中耳導管置入手術,幫助抽出積液。但隨導管置放於耳膜時間增加,耳朵產生的分泌物會形成菌膜,阻塞導管,甚至造成反覆感染。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跨學科研究團隊合作,成功開發出「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以螺旋形微型機械人清除中耳導管的菌膜。團隊已經在人體標本上進行試驗,效果理想。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張立教授表示,此次試驗的成功令他看到了臨床轉換上的希望,他希望能夠藉此技術為社會大眾帶來福祉。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慧子醫生介紹稱,六歲以下兒童中,约有7%曾因中耳炎出現中耳積水,一般可在數周內消退,但若情況持續,則需要手術治療。醫生會在患者的耳膜中置入導管,以抽出中耳積水。當積液隨時間黏附在中耳導管上,形成细菌菌膜並造成阻塞,會導致反覆感染。因此,外科醫生需要利用機械工具配合內窺鏡為病人清除菌膜或更換導管。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不過由於耳道狹小曲折,程序需由具經驗的醫生進行,否則可能令耳膜和聽小骨受損。張慧子解釋:「為了抑制菌膜生長,病人需要長期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滴耳藥水,但有機會衍生細菌耐藥性,令療效愈來愈差。此外,被菌膜堵塞的導管需要通過手術頻繁更換,令病人的醫療負擔及痛楚增加。」以及成人進行該手術需要對耳膜進行麻醉,兒童則需要全身麻醉。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與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的專家共同研究,開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以助清理菌膜,降治療程序的複雜性。張立教授介紹,自己從事螺旋微形機械人研究已有十年。而此次的試驗是以螺旋形微型機械人破壞菌膜,用螺旋微形機械人在導管內的刮配合雙氧水,殺死導管中的細菌。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他表示,該方法能夠以「無痛、無損」的方式為病人進行治療。同時,由於螺旋微機械人的主要成分為石墨烯和氧化鐵,因此成本較低廉。不過他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提升該技術在人體應用方面的安全性。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陳英權醫生介紹操作過程,醫生首先利用內窺鏡配合導管將螺旋形微型機械人置入中耳導管,再操控機械臂輔助的磁控單元,以磁力驅動微型機械人在管道內快速旋轉移動,藉此刮除耳道導管內的菌膜和殺死當中的細菌。團隊早前在人體標本上進行試驗,利用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成功刮除耳道導管上的菌膜,效果理想。

陳英權醫生表示,這套嶄新的技術將可以簡化現有的治療程序,減輕病人需要重復更換導管的生理和心理負擔。而由於手術步驟得到簡化,可以降低病人麻醉、住院、和進行手術的成本。「現階段我們需要進行更多安全及穩定性的驗證,以確立臨床應用的可能性。」

中大跨學科團隊研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 。資料圖片

中大跨學科團隊研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 。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大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首年內減重 血糖有較大機會回復正常

2024年02月08日 13:37 最後更新:14:55

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達至糖尿病緩解。

2型糖尿病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疾病,患者需要終身用藥控制血糖。然而,近年有臨床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或可透過持續減重達到「糖尿病緩解」,即是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發表。

中大醫學院內分泌及糖尿科研究團隊分析了香港醫院管理局電子病歷系統中37,000個2型糖尿病新症的數據。研究發現,相對於病發後體重有所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患者能在發病首年內成功減重最少10%,他們達到糖尿病緩解的機會率是前者的三倍,成功減重5%至10%的患者之糖尿病緩解機會率亦是增重患者的兩倍。此外,與仍要服藥的患者相比,達到糖尿病緩解的患者整體死亡風險減少30%。研究結果為糖尿病患者發病後盡早進行體重管理的重要性提供了實證支持。

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左起)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

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左起)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

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表示,雖然研究證明糖尿病緩解是一件可以實現的事,但整體糖尿病緩解的發生率仍然相當低。英國一項臨床實驗「DiRECT」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為期十二個月的體重管理干預措施,半數成功在沒有用降血糖藥的情況下將平均血糖指數HbA1c降至6.5%,達至糖尿病緩解。但在中大的研究中,只有6%的2型糖尿病新症在平均八年的隨訪期間成功達到糖尿病緩解,這相當於每年不到1%的比率。

陸安欣指,其中一個可能性是臨床研究中的生活干預措施和管理方式相對密集及全面,但在現實環境中,患者未能完全遵循這些措施和方式生活;而在近期臨床研究中證實有助達到糖尿病緩解的創新體重管理策略,亦未在現實世界中採用。

研究進一步顯示,要長期保持糖尿病緩解是具有挑戰性的。是次研究發現,即使患者成功達到糖尿病緩解,每年大概有20%的人會回復至高血糖的狀況。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指,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之低以及維持糖尿病緩解狀態的困難反映了糖尿病的複雜性。患者可能需要採取綜合方法,包括堅守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持久的體重管理,以一直維持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才能長期保持糖尿病緩解。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表示,由於現實世界中能夠達到糖尿病緩解的發生率較低並難以維持,醫生和糖尿病患者應對達至糖尿病緩解設定一個較切合實際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全球應優先考慮推行預防糖尿病的策略,並採取公共及個人化措施達成此目標。

目前中大團隊正開發多元社區糖尿病預防策略,作為減輕糖尿病負擔的長期解決方案。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