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宿生疑遭「大仙」灌酒狂嘔白泡抽搐送院 中大:若有違規將跟進處理

社會事

新宿生疑遭「大仙」灌酒狂嘔白泡抽搐送院 中大:若有違規將跟進處理
社會事

社會事

新宿生疑遭「大仙」灌酒狂嘔白泡抽搐送院 中大:若有違規將跟進處理

2022年10月29日 23:35 最後更新:23:38

中大近日傳出有新宿生參加宿堂活動時被「大仙」(高年級學生)灌酒一事,事主聲稱飲用大量酒精後失去意識,在床上昏睡期間一度嘔白泡及全身抽搐,最後需由救護車送院治理。中大證實事件,強調如發現有學生違反大學規則,校方將按既定程序處理及跟進。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一名中大新宿生經facebook專頁「New CUHK Secrets」投稿,指自己10月1日凌晨零時參加應林堂現役宿生舉辦之「一東人日」,該活動規定所有東翼新宿生都必須出席,其間在3樓烹飪室進行的「指責」環節中,所有第二年入住應林堂的宿生(二東宿生)站在椅上,要求新宿生為近期「錯事」道歉,又會向新宿生大聲指責,要求大家飲酒謝罪。

一名中大生聲稱參加宿舍活動時遭「大仙」灌酒迫道歉,最後嘔白泡及全身抽搐。網上圖片

一名中大生聲稱參加宿舍活動時遭「大仙」灌酒迫道歉,最後嘔白泡及全身抽搐。網上圖片

樓主憶述,當時他被二東宿生指責他在早前一個活動中辦事不力,之後罰他手持一瓶伏特加,之後飲至前輩喊停為止,「那時我便攝取了100ml之伏特加。其後食生日蛋糕環節,二東宿生比喻酒泡為忌廉,酒精為餅底,將4至5罐啤酒倒入12個1.5升容量之鐵煲,稱為『生日蛋糕』,並命令每位『一東人』限時內喝完一煲,20分鐘內連續飲三輪,直至空煲,其中只有數分鐘停頓,喝完的也要喝其他人未喝完的酒。」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樓主指當時他的煲內被混入伏特加及威士忌,酒味濃烈,喝下去喉嚨及胃部極度不適,第二輪更已搖搖欲墜,但仍有前輩仍然強灌烈酒,直到第三輪過後他已徹底失去意識,被抬至一樓東翼走廊之床褥上。他躺在床上約半小時後,有同屆宿生見到他昏睡時不停嘔吐,間時更嘔白泡,全身抽搐,神情痛苦不已,對拍打、緊掐無反應,有宿生見情況沒好轉,於是在早上7時召救護車將他送院。

應林堂為崇基學院於1958年建成的第二座學生宿舍。網上圖片

應林堂為崇基學院於1958年建成的第二座學生宿舍。網上圖片

樓主透過自己現時已經出院,但食道及胃部仍有損傷,消化出現困難,「身體亦經應林堂的勞動和活動導致的睡眠缺乏,健康驟降,有出現驚恐、抑鬱症狀,極為影響日常學習狀態。」他指經過今次事件,已對宿舍文化產生恐懼,留下陰影,而親友得知事件後亦非常擔心。

中大確認事件,指校方於10月1日得悉一名學生在其宿舍身體不適,救護車其後到校園將該宿生送院治理,又強調如發現有學生違反大學規則,校方將按既定程序處理及跟進。

警方表示,10月1日早上7時14分,警方接獲報案,指一名18歲學生早前與兩名朋友在中大應林堂宿舍位置飲酒,其後倒卧走廊位置。救護員到場時,事主已回復清醒,並送往威爾斯親王醫院治理,案件列「發現醉酒人士」處理,毋須警方協助。

翻查資料,應林堂為崇基學院於1958年建成的第二座學生宿舍,並為紀念崇基學院創校先賢及首任院長李應林而命名,於1995年全面翻新,現時可提供男生宿位約一百個。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大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首年內減重 血糖有較大機會回復正常

2024年02月08日 13:37 最後更新:14:55

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達至糖尿病緩解。

2型糖尿病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疾病,患者需要終身用藥控制血糖。然而,近年有臨床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或可透過持續減重達到「糖尿病緩解」,即是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發表。

中大醫學院內分泌及糖尿科研究團隊分析了香港醫院管理局電子病歷系統中37,000個2型糖尿病新症的數據。研究發現,相對於病發後體重有所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患者能在發病首年內成功減重最少10%,他們達到糖尿病緩解的機會率是前者的三倍,成功減重5%至10%的患者之糖尿病緩解機會率亦是增重患者的兩倍。此外,與仍要服藥的患者相比,達到糖尿病緩解的患者整體死亡風險減少30%。研究結果為糖尿病患者發病後盡早進行體重管理的重要性提供了實證支持。

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左起)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

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左起)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

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表示,雖然研究證明糖尿病緩解是一件可以實現的事,但整體糖尿病緩解的發生率仍然相當低。英國一項臨床實驗「DiRECT」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為期十二個月的體重管理干預措施,半數成功在沒有用降血糖藥的情況下將平均血糖指數HbA1c降至6.5%,達至糖尿病緩解。但在中大的研究中,只有6%的2型糖尿病新症在平均八年的隨訪期間成功達到糖尿病緩解,這相當於每年不到1%的比率。

陸安欣指,其中一個可能性是臨床研究中的生活干預措施和管理方式相對密集及全面,但在現實環境中,患者未能完全遵循這些措施和方式生活;而在近期臨床研究中證實有助達到糖尿病緩解的創新體重管理策略,亦未在現實世界中採用。

研究進一步顯示,要長期保持糖尿病緩解是具有挑戰性的。是次研究發現,即使患者成功達到糖尿病緩解,每年大概有20%的人會回復至高血糖的狀況。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指,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之低以及維持糖尿病緩解狀態的困難反映了糖尿病的複雜性。患者可能需要採取綜合方法,包括堅守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持久的體重管理,以一直維持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才能長期保持糖尿病緩解。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表示,由於現實世界中能夠達到糖尿病緩解的發生率較低並難以維持,醫生和糖尿病患者應對達至糖尿病緩解設定一個較切合實際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全球應優先考慮推行預防糖尿病的策略,並採取公共及個人化措施達成此目標。

目前中大團隊正開發多元社區糖尿病預防策略,作為減輕糖尿病負擔的長期解決方案。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