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作後盾 香港生物醫藥科技具備發展條件
2022年10月31日18:49 最後更新: 19:25
本港生物醫藥科技人士稱,香港具備發展醫療科技行業的條件,因有大灣區7000萬人口的市場作後盾,有助促進生物醫藥產業化。
國際醫療健康周記者會
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盧毓琳表示,香港醫療科技研究開發(R&D)的投資,佔本地生產總值0.99%,大部份是政府負擔,私人資金多做分銷貿易,參與研發甚少,醫療生物科技可分上、中、下游三層,上游基礎科研成績理想,因政府透過大學等機構投入甚多,下游市場也有很大市場需求,中游則有待產業化,香港以製造業起家,以往紡織、電子、塑膠製造業都發展起來,但生物科技未形成工業體系。他認為,須增加私人參與,才可撐起整個行業。
他說,醫療相關的生物科技,除了製造和生產之外,審批和認證都很圱要,香港目前註冊藥物須獲美國FDA及歐盟認證,但沒有本地認證標準,他認為,有關方面應致力制訂認證標準,並與歐美達成互認,促進生物科技產業化成功。
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盧毓琳
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秘書長莫國章表示,醫療及保健器材需求預增,2011年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20%,到了2039年將增至33%,後疫情時期,各國政府嚴控醫療開支,醫療器材行業價格有壓力,但同時有機遇,因為疫情期間非緊急醫療都延後,現在陸續處理這些個案,非緊急醫療所有的器材,如物理治療器材,都有較大需求。
此外,醫院管理局推行數碼醫院策略,建智慧型醫院,遠程診症儀器未來需求甚大,2021年全球約5000萬使用遠程診服務,他估計未來該市場規模達19億美元。行業發展前景樂觀。
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秘書長莫國章
資料顯示,2021年香港醫療器材總出口按手增7.5%,香港對東盟醫療器材出口按年增47.1%,對印度出口增108.8%。東盟六國中產階增加,當地未來20年的醫療健康開支預計增加超過70%。
截至2022年4 月,合共92間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額2570億港元,香港已亞太區最大生物科技公司首次招股中心,全球則排名第二,僅次美國。
貿發局總裁方舜文
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國際醫療健康周」,11月1 日至15日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行,其中包括第二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以及第十三屆「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論壇特別安排「粵港澳大灣區 :創新重塑環球醫健」及「香港引領環球生物科技及醫健創投」兩環節。
「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11月10日(星期四)及11 月11 日(星期五)舉行,行政長官李家超致開幕辭,講者包括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多位中、港及歐美大學教授、生科企業、及金融銀行界人士,發現伊波拉病毒的歐盟科技顧問Professor Peter Piot,也將在論壇中發表演講,論壇亦設投資者與初創會面環節,透過線上與線下的交流,助初創找尋投資丈,此外也有業內專家分享營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