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人才也搶百姓 人口多寡成戰國七雄強弱密碼
正當香港在高呼要搶人才,補充勞動人口之際,原來在中國古代,人口數目將決定是否能否成為大國的本錢。在《孟子‧梁惠王》篇中,梁惠王即表示自己治國需已盡心盡力,但「鄰國之民不減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可見戰國諸侯皆以增加人口為首要任務,而在這場人才人口爭奪戰中,以秦國表現最為一支獨秀,難怪可以統一六國。

梁惠王曾向孟子請教如何增加人口 (網上圖片)
未論各國搶人才百姓政策前,先引述範文瀾《中國通史》就戰國中後期推測數據。據說戰國時期的人口總量約為3000萬,戰國七雄便佔了2750萬,排名從第一至七分別為︰
一、秦國。秦國強盛的因素有很多。從地理上易守難攻,孝公時用商映行變法,名主及名臣輩出,以及關中土地肥沃,佔據了渭河平原和川西平原兩大糧倉等等。不過論人口秦國竟為戰國七雄中最多的,達到700萬左右,成為統一六國的雄厚本錢。
二、趙國。趙國是戰國晚期唯一能對抗強秦的國家,不過後世史學家對趙國強大的原因的分析集中在趙武靈王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及名將趙牧及廉頗等名將上。因此才能夠輕易吞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不過推測趙國人口為七雄中排名第二有600萬左右,成為有力抗秦的實際本錢。
三、楚國。楚國是戰國七雄中疆土最為廣闊,可惜楚國舊貴族勢力太強影響改革。隨後秦國在入侵下,丟失了鄢郢等地而大大影響國力。但推測楚國人口仍然有600萬左右,所以戰國晚期秦滅楚國仍然要起傾國之兵六十萬才能成功。
四、齊國。齊國在春秋時為五霸之首,有漁鹽之利本來大有可為,可惜因為入侵燕國而招致燕國率領五國聯軍入侵,在濟西之戰後丟失了大片土地,人口也隨之大為流失。雖然如此,齊國本身實力較強,擁有400萬人口在七國中排名第四,加上遠離秦國所以成為六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
五、魏國。戰國初期因為從晉國中取得最多資源,包括富庶的河西地區,使之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強國,曾有力統一三晉之地。可惜在在梁惠王時間,先後敗於齊、秦及楚等強國,喪失河西地區於秦國,在戰國後期經已淪為小國,人口保持在200萬左右,所以也難有作為。
六、燕國。國土面積較小,且屬於苦寒之地,估計人口在150萬左右,所以在七國中也難有作為。
七、韓國。因從三家分晉中取得最少資源,加上地處四戰之地,尤其鄰近強秦成為首要開刀對象。即使韓國經濟高度發達及人才輩出,有韓非子等人才,但其人口在七國中敬陪末座,估計僅有100萬左右,先天不足注定難有作為。

在古代,從農業生產到戰爭無一不需要用人。(網上圖片)

戰國時代秦國不單版圖大,而且據考研擁有戰國七雄中最多的人口。(網上圖片)
為甚麼秦國人口最多呢?在古代,增加人口最有效的方法是發動戰爭,掠奪鄰國的百姓。但在春秋戰國時間長年的兼併作戰中,在戰國中晚期可以兼併小國數目為數不多,而且隨著本國人口的增長,不少農民因為土地兼併問題而失去土地,被迫淪為佃農。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他們成為流民,無所不為,甚者選擇離開家園,此時尚有大量荒地的秦國正好成為最佳選擇。

秦國龐大的人口資源,可以從兵馬俑重現秦國千軍萬馬的場景感受到。(網上圖片)
秦國在戰國初期人口並不佔優,不計南方的楚國,人口主要集中在齊晉等關東及關中富庶之地,成為秦國招攬的對象。史載秦國孝公行商映變法,向三晉(韓、趙、魏)地的農民招手,以提供耕地得政策作吸引,獎勵生產,大大提升秦國的國力。

名將吳起在楚地因為變法而得罪當地貴族,最終被殺。 (網上圖片)
除了搶人口,下一個戰場是搶人才。戰國七雄對於人才皆十分重視,在齊國更有稷下學宮等招攬人才的專門機構。不過人才是流動的,如何重用人才,發揮人才的作用才最為重用。這方面山東六國舊貴族守舊勢力十分強大,不能人盡其才。如名將吳起曾於魯、魏及楚等地出仕,最終在楚國因為施行變法,遭到了舊勢力的報復。在楚悼王去世(前381年)後,楚國貴族發動兵變殺害吳起。又如鼎鼎大名的商映,本來是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在病重時曾向梁惠王極力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可惜梁惠王沒能重用商鞅,使商鞅遠走秦國,大大改變了秦魏兩國命運。
大抵來說,在戰國時期搶人口及人才是各國的大方向,可惜在這場大戰中又以秦國表現最佳,結果憑人口及制度等優勢戰勝山東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