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揚鑣」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魏書》,當中的《河間公齊傳》有言:「子志與御史中尉爭路,俱入見,而陳得失,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名叫喚作元志的人。作為武川鎮將拓跋蘭之子,元志自小就有武將風範。不僅為人強悍,辦事亦十分幹練。因為從小接受良好教育,頗有文才的元志很快就得到北魏孝文帝的賞識。加上,其父拓跋蘭又曾救過皇帝的性命,所以年紀輕輕的他就被委以重任,成為了洛陽縣的縣令。
網上圖片
身為北魏宗室的元志自小豐衣足食,以致他為人處事都帶有一番傲氣。年輕氣盛時,他尤愛爭強好勝。有次他乘車出門,在路上恰巧遇上朝廷御史大人李彪。按禮節來說,官職較低的元志本應讓路予李彪。沒想到元志毫不謙讓,反而大有一番與李彪死守奪路之意。身居高位已久的李彪從沒見過如此狂妄之人,氣得馬上扭頭就走。本來想忍讓一番的李彪一想到元志那趾高气昂的模樣,就咽不下這口氣,馬上進宮求見皇上,以討回公道。元志當然也不認輸,隨他一同進官。
孝文帝聽到兩人同時求見一事,也心感詫異。不過他很快釋然,擺擺手便讓兩人進來。見過孝文帝後,李彪也不拖沓,馬上直奔主題說:「皇上,今天臣與洛陽令狹路相逢。臣作為朝廷上的近臣,哪有給洛陽令讓路一說?」元志聽後也不甘示弱,緊接着說:「中尉,你這話就說得不對。普天之下,誰不編戶?凡是住在洛陽縣的人通通都記在我的戶籍本上。你既然在我的戶籍本上,那就得歸我管!有甚麼道理要我給你讓路呢?」
網上圖片
孝文帝聽着兩人爭執不下,就感到無比頭痛。只是兩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實在是不好評判是非,所以孝文帝也只好硬着頭皮說:「洛陽是我們的國都,自然應該分路而行。自今以後,你們倆分開走吧!」從此之後,元志便與李彪折尺量道,每人各佔用一半,各不相干。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分道揚鑣」,意指各走各的路;現今大多用來比喻因為志趣、目的不同,而分路而行。
「引狼入室」這個成語出自於元朝張國賓所寫的《羅李郎》,在第一折中有言:「我不是引的狼來屋里窩,尋的蚰蜒鉆耳朵。」
相傳在古代有個牧羊人整天都在同一片山谷裡放羊,村民見他年輕不知事,便常常告誡他小心野狼出沒。可是,純真的牧羊人似乎並不打算把村民善言的提醒放在心上。他總是單純的笑著說自己會多加留意,然後又施施然地躺回樹下休息,一副亳無戒備的模樣。有見及此,村民也不再多說,便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繼續工作去了。
網上圖片
一天,正當牧羊人像往日一樣,百無聊賴的放著羊時,突然他眼梢瞥見一頭鬼鬼祟祟的狼正在向羊群靠近。心中一懸,腦海馬上想起當初村民們的提醒。他不自覺的緊攥了一下拳頭,無聲的戒賭著這位不速之客。然而,這只狼在離他們一距離後就再也沒有貿然前進,只在遠處觀看。牧羊人一看,懸起來的心又再次平靜下來。見野狼沒有進一步動,牧羊人也就安心的躺回樹下。
網上圖片
就這樣日復日的,野狼就這樣在同一個地方打轉。牠沒有靠近羊群,也沒有傷害任何一只羊。慢慢的,牧羊人漸漸地對狼放松了戒心,甚至牧羊人覺得有一頭野狼就附近跟著也是件好事。因為這樣他就可以不用再提防別的野獸,可以安心偷懶了。再後來,他索性把狼當成了牧羊狗,讓牠看管羊群。沒想到,野狼聽到牧羊人這樣說,也不感到奇怪,反而乖乖地幫助見牧羊人管理羊群。此時,牧羊人心裡想著:村民都說狼最壞,我看只是他們都沒有好好了解野狼……
有一天牧羊人剛好有事要進城去,就照樣把羊群托付給狼看管。狼假作乖巧的點了點頭,沒想到當牧羊人的身影遠去後,野狼就沖著山林中大聲嚎叫了幾聲。聽到同伴的嚎叫聲後,其他的狼都往羊群耶邊移動。最後,羊都被野狼們吃掉了。等到牧羊人從城裡回來,就剩下一片血色,以及心中無限的悔意。他啊,就是不了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偽善給欺騙了。
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引狼入室」這個成語,意思是指把狼招引到室內,用來比喻自己把壞人或敵人招引進來,結果給自己帶來了不可想象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