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帝女花》原有多個版本 最早出現在清代

歷史長河

《帝女花》原有多個版本 最早出現在清代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帝女花》原有多個版本 最早出現在清代

2022年11月17日 10:00

「落花滿天蔽月光」,《帝女花》作為粵劇的經典之作可謂深入民心。不過《帝女花》原來曾有多個版本,最早完成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自晚清劇作家黃燮清之手,而且是崑曲,隨後在日本成名,輾轉又回到中國,其流傳故事與《帝女花》劇同樣扣人心弦。

黃燮清 (網上圖片)

黃燮清 (網上圖片)

黃燮清(1805~1864),晚清詩人、劇作家。在道光十五年(1835)為舉人,其後屢試不第,晚年始得宜都縣令,調任松滋,未幾卒。黃燮清少時作品以詞曲為主,中年以後始致力於詩文。其詩多抒寫個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詠史弔古之作深沉豪放,頗具特色。有《倚晴樓詩集》及《倚晴樓七種曲》(含《帝女花》和《桃溪雪》)傳世。

更多相片
黃燮清 (網上圖片)

「落花滿天蔽月光」,《帝女花》作為粵劇的經典之作可謂深入民心。不過《帝女花》原來曾有多個版本,最早完成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自晚清劇作家黃燮清之手,而且是崑曲,隨後在日本成名,輾轉又回到中國,其流傳故事與《帝女花》劇同樣扣人心弦。

《倚晴樓七種曲》(網上圖片)

黃燮清(1805~1864),晚清詩人、劇作家。在道光十五年(1835)為舉人,其後屢試不第,晚年始得宜都縣令,調任松滋,未幾卒。黃燮清少時作品以詞曲為主,中年以後始致力於詩文。其詩多抒寫個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詠史弔古之作深沉豪放,頗具特色。有《倚晴樓詩集》及《倚晴樓七種曲》(含《帝女花》和《桃溪雪》)傳世。

目前流行的《帝女花》為唐滌生版 (資料圖片)

《帝女花》是黃燮清的第二部傳奇作品,被收錄在《倚晴樓七種曲》中。作品成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劇中內容以正史為主,根據明末清初詩人張宸《長平公主誄》、吳偉業長篇敍事詩《思陵長平公主輓詩》鋪陳演繹,全劇分上下卷,共二十出。

《帝女花》粵劇演出 (資料圖片)

以上是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的情節,但黃燮清為何作創作《帝女花》?這與黃燮清屢試不第,借劇別有所託有關。如其兄黃際清在《帝女花跋》中說:「歲壬辰,秋闈報罷,益放浪詞酒,陳子琴齋,將發其鬱以觀其才,請傳坤興故事。」另外,黃燮清創作此劇還有弘揚正義,鞭撻邪惡之意。劇中曾稱讚清朝廷對長平公主「上軼虞夏,遠邁商周」,因此公主本人雖對清帝沒好感也是感激不盡。另外,對於不忠於前朝(明)的犯官皆押出午門外,並「寄語滿朝官,切莫尤而效」。

《帝女花》的故事也被改編為電視劇 (資料圖片)

至於《帝女花》的得名,最直接的想法是如曾永義所言「取帝女如花」之義。不過《帝女花》也是菊花的別名。這可以從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七回中,才女進行鬥百草遊戲時,「王孫草」(牡蒙)對菊花別名──「帝女花」中得見。菊花開在秋寒,性格屬凌秋傲霜而顯得高雅絕俗。所以劇名《帝女花》,可以顯示出女主角長平公主忠貞如傲霜耐冷的性格,與降清國戚周鍾之寡廉鮮恥形成強烈之對比。

香港在2018年發行的「粵劇劇目」為題的特別郵票中,即少不了《帝女花》粵劇。(資料圖片)

自《帝女花》推出後即大受歡迎,蘇、杭各昆班便立刻爭相傳唱。《帝女花》其後傳到日本,因為故事哀豔,正符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所以深受日本人的歡迎。《帝女花》一直活躍在日本舞臺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不衰,日版《帝女花》對後世影響深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帝女花》自日本傳回上海上演,頗受歡迎。據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任劍輝及白雪仙同組鴻運劇團,工餘之暇同遊日本,目睹《帝女花》的精彩演出,因此回港後即建議唐滌生改編《帝女花》,成為現今流傳的版本。

《倚晴樓七種曲》(網上圖片)

《倚晴樓七種曲》(網上圖片)

《帝女花》是黃燮清的第二部傳奇作品,被收錄在《倚晴樓七種曲》中。作品成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劇中內容以正史為主,根據明末清初詩人張宸《長平公主誄》、吳偉業長篇敍事詩《思陵長平公主輓詩》鋪陳演繹,全劇分上下卷,共二十出。

劇本以明未「甲申之變」的歷史事件中,崇禎帝之女坤興公主朱徽娖(諡「長平公主」與駙馬周世顯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在坤興公主到了15歲的適婚年齡,周世顯入選為駙馬開始。兩人正待婚期,忽然間到李自成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已攻進了京城,將殺入皇宮。崇禎帝爲免妻女遭到賊人凌辱,忍痛揮劍斫坤興公主和年幼的昭仁公主,再到皇宮命皇后與衆嬪妃殉國,隨後自縊於煤山。五天過後,坤興公主大難不死並且甦醒過來,但左臂被砍斷,獲救後隱居在城外維摩庵。清順治二年,坤興公主上書清帝請求出嫁爲尼,未獲允許。清帝為了收買人心,復賜土田邸第錢物,迎歸邸第,並命人尋找駙馬周世顯,賜他們完婚。婚後,坤興公主雖生活於錦衣玉食之中,卻不忘亡國之痛,加上日夜思念父母,心病難醫,與周世顯成婚不過一年,便在鬱鬱寡歡中撒手人寰。帝賜安葬於彰義門外,諡「長平公主」。

目前流行的《帝女花》為唐滌生版 (資料圖片)

目前流行的《帝女花》為唐滌生版 (資料圖片)

以上是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的情節,但黃燮清為何作創作《帝女花》?這與黃燮清屢試不第,借劇別有所託有關。如其兄黃際清在《帝女花跋》中說:「歲壬辰,秋闈報罷,益放浪詞酒,陳子琴齋,將發其鬱以觀其才,請傳坤興故事。」另外,黃燮清創作此劇還有弘揚正義,鞭撻邪惡之意。劇中曾稱讚清朝廷對長平公主「上軼虞夏,遠邁商周」,因此公主本人雖對清帝沒好感也是感激不盡。另外,對於不忠於前朝(明)的犯官皆押出午門外,並「寄語滿朝官,切莫尤而效」。

《帝女花》粵劇演出 (資料圖片)

《帝女花》粵劇演出 (資料圖片)

至於《帝女花》的得名,最直接的想法是如曾永義所言「取帝女如花」之義。不過《帝女花》也是菊花的別名。這可以從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七回中,才女進行鬥百草遊戲時,「王孫草」(牡蒙)對菊花別名──「帝女花」中得見。菊花開在秋寒,性格屬凌秋傲霜而顯得高雅絕俗。所以劇名《帝女花》,可以顯示出女主角長平公主忠貞如傲霜耐冷的性格,與降清國戚周鍾之寡廉鮮恥形成強烈之對比。

《帝女花》的故事也被改編為電視劇 (資料圖片)

《帝女花》的故事也被改編為電視劇 (資料圖片)

自《帝女花》推出後即大受歡迎,蘇、杭各昆班便立刻爭相傳唱。《帝女花》其後傳到日本,因為故事哀豔,正符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所以深受日本人的歡迎。《帝女花》一直活躍在日本舞臺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不衰,日版《帝女花》對後世影響深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帝女花》自日本傳回上海上演,頗受歡迎。據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任劍輝及白雪仙同組鴻運劇團,工餘之暇同遊日本,目睹《帝女花》的精彩演出,因此回港後即建議唐滌生改編《帝女花》,成為現今流傳的版本。

香港在2018年發行的「粵劇劇目」為題的特別郵票中,即少不了《帝女花》粵劇。(資料圖片)

香港在2018年發行的「粵劇劇目」為題的特別郵票中,即少不了《帝女花》粵劇。(資料圖片)

由《帝女花》改編的粵劇有兩個版本。首版出自梁金棠之手,於1934年10月25日首演,由廣東省廣州市的散天花劇團的廖夢覺、楚賓及林少梅等,在香港九龍普慶戲院演出,迄今只餘殘篇。至於唐滌生版本最早見於1957年,由任、白等人組成的仙鳳鳴劇團同年6月7日在香港利舞臺作首演。由於演出成功,此劇於1959年被改編及拍成電影,香港娛樂唱片公司又於1960年把全劇錄成四張唱片發行,氣勢一時無兩。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