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抗戰時期廣東文化之盛 竟有統一戰線模範省區之稱

歷史長河

抗戰時期廣東文化之盛 竟有統一戰線模範省區之稱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抗戰時期廣東文化之盛 竟有統一戰線模範省區之稱

2022年11月21日 10:00 最後更新:10:29

中日全面抗戰爆發後,廣東出現了開展抗戰文化活動的有利因素。在救亡運動中,湧現了眾多進步文化社團;廣東黨組織積極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推動了救亡運動的高漲,也促進了抗戰文化活動的開展;國民黨廣東當局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對言論出版的限制;上海淪陷後,文化人郭沫若、茅盾、夏衍、巴金等人彙集在廣州。上述種種,都為抗戰文化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廣東被譽為「統一戰線的模範省區」。

中山大學學生3000多人舉行抗日示威遊行 (網上圖片)

中山大學學生3000多人舉行抗日示威遊行 (網上圖片)

在中國共產黨組織的發動、領導下,各文化團體開展了文藝會演、宣傳集會、戰地宣傳和文化下鄉等一系列活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黃花崗起義戲劇歌詠紀念大會和「八一三」獻金運動。1938年3月29日是同盟會廣州起義(即黃花崗起義)27周年紀念日,廣東各界舉行戲劇歌詠紀念大會。參加籌備的機關團體有: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廣州特別市黨部、廣東省黨政軍聯席會議宣傳部、廣東文化界救亡協會、抗戰教育實踐社、廣東歌詠協會、廣東戲劇協會等。

更多相片
中山大學學生3000多人舉行抗日示威遊行 (網上圖片)

中日全面抗戰爆發後,廣東出現了開展抗戰文化活動的有利因素。在救亡運動中,湧現了眾多進步文化社團;廣東黨組織積極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推動了救亡運動的高漲,也促進了抗戰文化活動的開展;國民黨廣東當局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對言論出版的限制;上海淪陷後,文化人郭沫若、茅盾、夏衍、巴金等人彙集在廣州。上述種種,都為抗戰文化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廣東被譽為「統一戰線的模範省區」。

在廣州太平戲院上演歷史劇《黃花崗》。圖為香港太平戲院之模型。(參考圖片)

在中國共產黨組織的發動、領導下,各文化團體開展了文藝會演、宣傳集會、戰地宣傳和文化下鄉等一系列活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黃花崗起義戲劇歌詠紀念大會和「八一三」獻金運動。1938年3月29日是同盟會廣州起義(即黃花崗起義)27周年紀念日,廣東各界舉行戲劇歌詠紀念大會。參加籌備的機關團體有: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廣州特別市黨部、廣東省黨政軍聯席會議宣傳部、廣東文化界救亡協會、抗戰教育實踐社、廣東歌詠協會、廣東戲劇協會等。

《救亡日報》(網上圖片)

戲劇歌詠紀念大會在廣州太平戲院舉行,上演歷史劇《黃花崗》。演出圓滿成功,連一些國民黨人也感歎:「這次共產黨打了一張牌,非常漂亮。」有人評價說,這次活動「不獨在廣東,就是在全國也是空前的創舉,充分展現『鞏固統一戰線,強化文化國防』的主題。它是中共領導文化界動員抗戰的一次範例」。

香港也曾積極支持「八一三」獻金運動。圖為1938年3月,香港保羅牌電池的廣告,呼籲國民購買國債和使用國貨。(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當時,廣東當局雖然標榜「開放民運,開放言論」,但又執行其最高當局「對出版物嚴加統制」的旨意。1938年,廣東黨政軍聯席會議公佈《戰時出版物檢查辦法》,把30種書刊列入「取締」範圍。5月又成立審查圖書委員會,對書刊原稿進行審查。

抗日救亡社團廣州鋒社劇團到工農大眾中演出,宣傳抗日救亡。(網上圖片)

廣東文化界配合省委的部署,對此進行反擊。先由廣東文化界抗敵協會召開文化界座談會,對當局「統制」言論的行為提出異議,希望收回成命。後又在《救亡日報》《抗戰大學》等報刊發表文章,對查禁書刊的做法進行抨擊,指出:「統制」出版物不合乎《抗戰建國綱領》的精神,「束縛了人民言論出版的自由,破壞了全國的團結,破壞各抗日黨派以及全國人民的團結」。廣東文化團體還聯名向當局陳明利害,指出查禁抗戰書刊,不讓出售,不僅經濟上有損失,而且有可能將禁書運往香港發行,對當局造成不利的政治影響。當局對查禁書刊遂不得不有所收斂。

在廣州太平戲院上演歷史劇《黃花崗》。圖為香港太平戲院之模型。(參考圖片)

在廣州太平戲院上演歷史劇《黃花崗》。圖為香港太平戲院之模型。(參考圖片)

戲劇歌詠紀念大會在廣州太平戲院舉行,上演歷史劇《黃花崗》。演出圓滿成功,連一些國民黨人也感歎:「這次共產黨打了一張牌,非常漂亮。」有人評價說,這次活動「不獨在廣東,就是在全國也是空前的創舉,充分展現『鞏固統一戰線,強化文化國防』的主題。它是中共領導文化界動員抗戰的一次範例」。

1938年8月,廣東各界開展「八一三」紀念暨獻金活動。廣東省委指出:「國民黨要錢,我們則要通過獻金開展宣傳,動員各階層群眾起來抗日。」為此,《抗戰大學》發表《紀念八•一三與獻金運動》,號召群眾積極參加獻金;由第四戰區政治部第三組組成的獻金運動籌委會宣傳部,以指導、編纂、演講、歌詠、戲劇、美術六股,分別指導各界座談會、聯席會,部署獻金宣傳;在廣東文學會主辦的獻金文藝會上,馬思聰、祝秀俠、郁風、高灝等參加演出獨幕劇《贖罪》,宣傳獻金的意義。

《救亡日報》(網上圖片)

《救亡日報》(網上圖片)

當時,廣東當局雖然標榜「開放民運,開放言論」,但又執行其最高當局「對出版物嚴加統制」的旨意。1938年,廣東黨政軍聯席會議公佈《戰時出版物檢查辦法》,把30種書刊列入「取締」範圍。5月又成立審查圖書委員會,對書刊原稿進行審查。

香港也曾積極支持「八一三」獻金運動。圖為1938年3月,香港保羅牌電池的廣告,呼籲國民購買國債和使用國貨。(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也曾積極支持「八一三」獻金運動。圖為1938年3月,香港保羅牌電池的廣告,呼籲國民購買國債和使用國貨。(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志中心)

廣東文化界配合省委的部署,對此進行反擊。先由廣東文化界抗敵協會召開文化界座談會,對當局「統制」言論的行為提出異議,希望收回成命。後又在《救亡日報》《抗戰大學》等報刊發表文章,對查禁書刊的做法進行抨擊,指出:「統制」出版物不合乎《抗戰建國綱領》的精神,「束縛了人民言論出版的自由,破壞了全國的團結,破壞各抗日黨派以及全國人民的團結」。廣東文化團體還聯名向當局陳明利害,指出查禁抗戰書刊,不讓出售,不僅經濟上有損失,而且有可能將禁書運往香港發行,對當局造成不利的政治影響。當局對查禁書刊遂不得不有所收斂。

抗日救亡社團廣州鋒社劇團到工農大眾中演出,宣傳抗日救亡。(網上圖片)

抗日救亡社團廣州鋒社劇團到工農大眾中演出,宣傳抗日救亡。(網上圖片)

抗戰初期的廣州,從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以來沉寂十年之後,重現革命策源地的文化風采,成為除武漢以外的第二個文化中心。茅盾指出:「北平和上海相繼淪陷以後,武漢和廣州代而為文藝的中心點。」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