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文學家、作家及譯者楊絳,於5月25日凌晨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4歲。楊絳終於能與《我們仨》中的丈夫錢鍾書,以及愛女錢瑗,在天國一家團聚。

左起:楊絳、錢瑗及錢鍾書 (網上圖片)

左起:楊絳、錢瑗及錢鍾書 (網上圖片)

楊絳生於1911年,出世後數個月就爆發辛亥革命,在20世紀那個充斥戰亂及政治傾軋的大時代成長,吃過不少苦頭,最終她一一捱過,活過百歲,凸顯這位文壇女子厚重而堅韌的生命力。

更多相片
左起:楊絳、錢瑗及錢鍾書 (網上圖片)

當代著名文學家、作家及譯者楊絳,於5月25日凌晨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4歲。楊絳終於能與《我們仨》中的丈夫錢鍾書,以及愛女錢瑗,在天國一家團聚。

網上圖片

楊絳生於1911年,出世後數個月就爆發辛亥革命,在20世紀那個充斥戰亂及政治傾軋的大時代成長,吃過不少苦頭,最終她一一捱過,活過百歲,凸顯這位文壇女子厚重而堅韌的生命力。

「下放」中,下鄉勞動的知識青年 (網上圖片)

楊絳她本來打算在錢鍾書生辰時吃一頓壽麵,但等不到那天,因為錢鍾書被下放了,第二年輪到楊絳。1972年3月,兩人被遣送回北京。楊絳在回京八年後,寫下著作《幹校六記》,記下文革下的幹校生活。

1962年,楊絳在北京留影 (網上圖片)

楊絳在下放過程中,偶爾也會與丈夫下放在同一個地方,著作中記載楊絳擔任傳訊員時,能經過菜園與丈夫相會:「這樣,我們老夫婦就經常可在菜園相會,遠勝於舊小說、戲劇裡後花園私相約會的情人了。」荒地裡的相濡以沫動人不已。

晚年時的楊絳 (網上圖片)

另外楊緯有一篇以一隻小狗做主線。講及下放時養過的一隻狗狗「小趨」,牠與楊絳、錢鍾書感情很好。當幹校要遷到河南時,狗狗不能帶走,兩主人其後得知狗狗不肯食東西:「來回來回的跑,又跑又叫,滿處尋找。」當時的人為了生存而批鬥,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但與狗狗就充滿著真感情。

文革時的批鬥大會 (網上圖片)

楊絳的文革紀實,不像其他作品般集中宣洩,也沒有描寫文攻武鬥的場面,著作輕描淡寫卻溫婉細膩,大時代下的溫情,更有「回甘」之味。畢竟,輕輕淡淡的,更令人感到,楊絳及其家人的遭遇,只是文革中的冰山一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後世稱為「十年浩劫」,受苦受害的人多不勝數,50年後今日,時人也感到沉重,爭議性尤在。作為文人的楊絳,當然也是文革中被批鬥的一群,她與丈夫錢鍾書一同被指為「學術權威專政者」,下放到河南省「五七幹校」。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楊絳她本來打算在錢鍾書生辰時吃一頓壽麵,但等不到那天,因為錢鍾書被下放了,第二年輪到楊絳。1972年3月,兩人被遣送回北京。楊絳在回京八年後,寫下著作《幹校六記》,記下文革下的幹校生活。

《幹校六記》由六篇小記組成,全書只有三萬多字,記下十年文革中,除了楊絳及錢鍾書,還有無數知識分子被下放到農村,實施勞動改造「資產階級思想」及「重新學習」。他們主要白天勞動,晚上就開批鬥大會,這批人在當時被叫作「五七戰士」。

楊絳與錢鍾書當時,本與女兒錢瑗及女婿一家人一起生活,下放時被逼分離。其後女婿因為不想捏造批鬥名單陷害別人而自殺。楊絳是搖筆桿維生的人,在這個時候要下田做粗重工夫,又參與掘井,是體力與意志的雙重挑戰。階級分別由是呈現,楊絳形容一班農民為「擺足了首長架子的領導」、「不要臉的馬屁精」、「他媽的也算國寶之類的人」...

「下放」中,下鄉勞動的知識青年 (網上圖片)

「下放」中,下鄉勞動的知識青年 (網上圖片)

楊絳在下放過程中,偶爾也會與丈夫下放在同一個地方,著作中記載楊絳擔任傳訊員時,能經過菜園與丈夫相會:「這樣,我們老夫婦就經常可在菜園相會,遠勝於舊小說、戲劇裡後花園私相約會的情人了。」荒地裡的相濡以沫動人不已。

楊絳也提及在當時農村社會,仍有婚姻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指這批農民或許過得快樂,因為不需接受批鬥,卻仍然過著落後生活,但沒有自由。

1962年,楊絳在北京留影 (網上圖片)

1962年,楊絳在北京留影 (網上圖片)

另外楊緯有一篇以一隻小狗做主線。講及下放時養過的一隻狗狗「小趨」,牠與楊絳、錢鍾書感情很好。當幹校要遷到河南時,狗狗不能帶走,兩主人其後得知狗狗不肯食東西:「來回來回的跑,又跑又叫,滿處尋找。」當時的人為了生存而批鬥,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但與狗狗就充滿著真感情。

楊絳自解放後,經過改造,真的「成功」了。經過九蒸九焙「改造」後,楊絳和錢鍾書被遣送回京,她說:「而看到不在名單上的老弱病殘,又使病愧汗。但不論多麼愧汗感激,都不能壓減私心的忻喜。這就使我自己明白:改造十多年,再加幹校兩年,且別說人人企求的進步我沒有取得,就連自己這份私心,也沒有減少些。我還是依然故我。」

晚年時的楊絳 (網上圖片)

晚年時的楊絳 (網上圖片)

楊絳的文革紀實,不像其他作品般集中宣洩,也沒有描寫文攻武鬥的場面,著作輕描淡寫卻溫婉細膩,大時代下的溫情,更有「回甘」之味。畢竟,輕輕淡淡的,更令人感到,楊絳及其家人的遭遇,只是文革中的冰山一角。

楊絳早幾年發表《一百歲感言》文章。將在人間活了百年的感覺,簡單的用數百字呈現。她說:「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也可看出她的人生哲學:「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文革時的批鬥大會 (網上圖片)

文革時的批鬥大會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