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崔瀣平步青雲 卻被指與崔沆「沆瀣一氣」

史空穿梭

崔瀣平步青雲 卻被指與崔沆「沆瀣一氣」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崔瀣平步青雲 卻被指與崔沆「沆瀣一氣」

2022年11月17日 20:00 最後更新:11:13

「沆瀣一氣」這個成語出自於宋代錢易所寫的《南部新書》,當中有言:「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唐太宗為了讓天下英雄入其甕,便大開科舉之門。當時所有的讀書人幾乎都會上京赴考,以便謀求一門好差事。而在唐僖宗年間,有一位叫作崔沆的官員。因為他是宰相崔鉉之子,所以他很快就得到升遷,成為了當時的禮部侍郎。

乾符二年,長安京城因為科舉考試即將來臨而變得人滿為患。皇帝對於這一年一度的科舉可謂十分重視,因此便命崔沆作這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恰巧,在眾多考生中,有一個叫崔瀣的人。此人頗有才學,文筆清雅,以至於崔沆在批閱他的考卷時都忍不住連聲叫好。

古代以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吏。(網上圖片)

古代以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吏。(網上圖片)

很快就到了發榜之日,得到主考官讚賞的崔瀣自然是榜上有名。崔瀣的同門知道他及第一事後,都連忙向他道喜。然而,崔瀣中舉後可沒時間休閒。按當時的規矩,科舉考試及第之人就算不是師從主考官,但也算是主考官的「門生」,所以在收到眾人祝福後的崔瀣便要馬上動身,以「門生」的身份拜謁「恩師」崔沆。

為人樂道的是,崔沆和崔瀣兩人不僅同為崔姓,甚至兩人名字「沆」和「瀣」都代表着夜間的水氣,因此如今把兩人的名字湊在一起看也屬實巧妙。一時間,很多聞風而來的人都聚在崔府門前看熱鬧,有些人甚至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了這麼的一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就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霧露一樣連在一起。

影視劇中的崔沆(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的崔沆(網上圖片)

這當然只是一句玩笑話,畢竟當時崔沆、崔瀣兩人並不相熟,根本不存在甚麼舞弊營私的情況。可是後來因為崔瀣中舉不久後就身居高位,以致眾人都不禁懷着惡意去揣測着兩人之間的關係。傳揚日久後,「沆瀣一氣」這個坊間笑料也就變成了一個含貶義的成語,暗指兩人私底下有不可告人的勾結。

榜前人頭湧湧(網上圖片)

榜前人頭湧湧(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典故引申出「沆瀣一氣」這個成語,泛指臭味相投的人聲氣相通,勾結在一起。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