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清代曾禁止學英文 大學者王韜也嘆難學

歷史長河

清代曾禁止學英文 大學者王韜也嘆難學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清代曾禁止學英文 大學者王韜也嘆難學

2022年11月24日 10:00 最後更新:11月28日 22:47

英文難學嗎?這個問題因人而異,畢竟英文與中文屬於不同的語言體系,這在現代也不是易事,若然在清代,會否是更加困難呢?自18世紀中葉以後,英國在中西貿易中的位置上升,應用英語的需求漸見殷切。出於貿易的需要,外國人會聘請「通事」作為翻譯員,以便與中國人溝通。不過「通事」數目不多,在更多的情況下,雙方會購買「語言小冊子」作為天書,當中不少譯名在現代來看讓人摸不著頭腦,成為笑話。

在清代,不少中外商人會聘請「通事」作為溝通、翻譯的橋樑角色。(資料圖片)

在清代,不少中外商人會聘請「通事」作為溝通、翻譯的橋樑角色。(資料圖片)

清初實行閉關政策,嚴禁當時的中國人學習英語,又禁止外國人學習中文。如此一來清代學生在小時候缺乏學習英語的機會,長大後即使有學習機會也變得事半功倍。另一方面,雖然外國人相對受禁令影響較小,但外國人到訪廣州的時間普遍短暫,並不願冒險及花精力學習像中文這樣困難的語言,所以只有寥寥無幾的外國人精通中文,而懂英語的中國人也甚少,如何是好?

更多相片
在清代,不少中外商人會聘請「通事」作為溝通、翻譯的橋樑角色。(資料圖片)

英文難學嗎?這個問題因人而異,畢竟英文與中文屬於不同的語言體系,這在現代也不是易事,若然在清代,會否是更加困難呢?自18世紀中葉以後,英國在中西貿易中的位置上升,應用英語的需求漸見殷切。出於貿易的需要,外國人會聘請「通事」作為翻譯員,以便與中國人溝通。不過「通事」數目不多,在更多的情況下,雙方會購買「語言小冊子」作為天書,當中不少譯名在現代來看讓人摸不著頭腦,成為笑話。

除了聘請「通事」外,中英雙方更多會購買「語言小冊子」作為天書使用。(資料圖片)

清初實行閉關政策,嚴禁當時的中國人學習英語,又禁止外國人學習中文。如此一來清代學生在小時候缺乏學習英語的機會,長大後即使有學習機會也變得事半功倍。另一方面,雖然外國人相對受禁令影響較小,但外國人到訪廣州的時間普遍短暫,並不願冒險及花精力學習像中文這樣困難的語言,所以只有寥寥無幾的外國人精通中文,而懂英語的中國人也甚少,如何是好?

王韜在日記中曾經表示學習英文十分困難 (網上圖片)

當然,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廣州口岸的一些中國人因生活需要而沒有嚴格遵守官方定下的規條,開始學習英語。又因為所處地在廣東,所以出現結合廣東話與英語的「廣東英語」,即以廣東話注音來表達片言隻字的英語,與西方人進行商業交往。這種沒有句法、沒有邏輯聯繫的奇特語言就在嶺南地區自然地產生,並牢固地扎根。隨著後來語言書籍的出版,華人學習外文;外商和教士學習漢語和粵語,亦漸見多。

裨治文(1801-1861)《廣東士語文選》(複製品)1841印刷紙本(資料圖片)

說到學習英語之困難,不妨從曾協助英國漢學權威、牛津大學教授理雅各(James Legge)翻譯四書五經的學者王韜說起。在咸豐8年22日甲子(西元1858年1月25日)《王韜日記》裡,王韜對自己的英語能力以下的描述︰「予在西館十年矣,於格致之學,略有所聞,有終身不能明者︰一為曆算,其心最細密,予心麄氣浮,必不能入;一為西國語言文字,隨學隨忘,心所不喜,且以舌音不強,不能驟變,字則更難剖別矣。」(見方行、湯志鈞整理《王韜日記》)。可見學習英語的困難在於難以熟記英語生字,而且在發音方面也不易為中國人所掌握。大學者尚且如此,那麼民間只好自創奇法。

唐廷樞(1832-1892)《英語集全》(選頁)1862印刷紙本 (資料圖片)

唐廷樞(1832-1892)《英語集全》(選頁)1862印刷紙本 (資料圖片)

如果不說,還真很難想到是英文「What is your idea」呢!(資料圖片)

一般來說,這類語言小冊子收錄了很多廣州話和英文的對照。包括採用中文標音方法,並附有廣東話口語注釋。關於「廣東英語」的笑話大家應該看過不少了,但若然是給英國人看的版本,又是怎樣翻譯為「廣東話」(中文)呢?以下即列舉了些有趣的例子,由於當時的製作方式比較粗糙,建議大家以平常心去看,不必過於認真︰

除了聘請「通事」外,中英雙方更多會購買「語言小冊子」作為天書使用。(資料圖片)

除了聘請「通事」外,中英雙方更多會購買「語言小冊子」作為天書使用。(資料圖片)

當然,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廣州口岸的一些中國人因生活需要而沒有嚴格遵守官方定下的規條,開始學習英語。又因為所處地在廣東,所以出現結合廣東話與英語的「廣東英語」,即以廣東話注音來表達片言隻字的英語,與西方人進行商業交往。這種沒有句法、沒有邏輯聯繫的奇特語言就在嶺南地區自然地產生,並牢固地扎根。隨著後來語言書籍的出版,華人學習外文;外商和教士學習漢語和粵語,亦漸見多。

王韜在日記中曾經表示學習英文十分困難 (網上圖片)

王韜在日記中曾經表示學習英文十分困難 (網上圖片)

說到學習英語之困難,不妨從曾協助英國漢學權威、牛津大學教授理雅各(James Legge)翻譯四書五經的學者王韜說起。在咸豐8年22日甲子(西元1858年1月25日)《王韜日記》裡,王韜對自己的英語能力以下的描述︰「予在西館十年矣,於格致之學,略有所聞,有終身不能明者︰一為曆算,其心最細密,予心麄氣浮,必不能入;一為西國語言文字,隨學隨忘,心所不喜,且以舌音不強,不能驟變,字則更難剖別矣。」(見方行、湯志鈞整理《王韜日記》)。可見學習英語的困難在於難以熟記英語生字,而且在發音方面也不易為中國人所掌握。大學者尚且如此,那麼民間只好自創奇法。

裨治文(1801-1861)《廣東士語文選》(複製品)1841印刷紙本(資料圖片)

裨治文(1801-1861)《廣東士語文選》(複製品)1841印刷紙本(資料圖片)

唐廷樞(1832-1892)《英語集全》(選頁)1862印刷紙本 (資料圖片)

唐廷樞(1832-1892)《英語集全》(選頁)1862印刷紙本 (資料圖片)

一般來說,這類語言小冊子收錄了很多廣州話和英文的對照。包括採用中文標音方法,並附有廣東話口語注釋。關於「廣東英語」的笑話大家應該看過不少了,但若然是給英國人看的版本,又是怎樣翻譯為「廣東話」(中文)呢?以下即列舉了些有趣的例子,由於當時的製作方式比較粗糙,建議大家以平常心去看,不必過於認真︰

英語︰In What way patronise you? 粵語︰點樣幫襯你呢?你話我知囉。(怎樣光顧你呢?請你告訴我吧。) 粵語拼音︰Tim yeung pong chan ni ni?Ni wa ngo chi lo.

英語︰Nobody wants them.  粵語︰無人愛 (沒有人喜歡。)  粵語拼音︰Mo yan oi.

英語︰Tell me now, what is the true and real price you want for these goods?  粵語︰呢的貨,實價要幾多銀呢? (這些貨品的售價是多少?)  粵語拼音︰Ni tik fo, shat ka iu ki to ngan ni?

英語︰You ought to abdate a little from your price, then it will do very well.  粵語︰你又要減的至做得。 (若你可以降低一下價格,那就好了。)  粵語拼音︰Ni yau iu kam tik chi tso tak.

如果不說,還真很難想到是英文「What is your idea」呢!(資料圖片)

如果不說,還真很難想到是英文「What is your idea」呢!(資料圖片)

在今天來看,語言小冊子記載的「廣東英語」無疑十分滑稽。只可以說在當時資訊並不發達,加上清政府的限制下,學習英語十分困難,「廣東英語」是聊勝於無。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