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腸敏感」又肚瀉又便秘超崩潰! 醫生教5大治療貼士

生活事

「腸敏感」又肚瀉又便秘超崩潰! 醫生教5大治療貼士
生活事

生活事

「腸敏感」又肚瀉又便秘超崩潰! 醫生教5大治療貼士

2022年11月28日 07:00

不少人都有「腸易激綜合症」的毛病

「腸易激綜合症」(簡稱「腸易激」,又稱「大腸易激症」或「腸敏感」)是很常見的都市病,患者情緒受影響、精神緊張時,常會出現肚瀉或便秘情況,有的甚至會肚瀉及便秘反覆輪流發生,令患者身心極度困擾。近年開始有研究趨向利用益生菌來平衡腸道菌群,冀令腸道更健康,從而治療腸敏感症狀,坊間更有不少標榜以益生菌治大腸易激症的補充劑大賣,究竟是否真的可行?腸胃肝臟專科區漢達醫生綜合多項數據,以及據美國腸胃學會的指引,提醒大家防患此症正確的有效方法。

更多相片
Getty示意圖

不少人都有「腸易激綜合症」的毛病

Getty示意圖

腸易激包括多種類型

設計圖片

腸易激普遍程度

設計圖片

最新治療指引

設計圖片

飲食調控及情緒管理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腸易激包括多種類型

腸易激綜合症又稱「大腸易激症」或「腸敏感」。

腸易激可分為四種類型,而且病徵可能會随時間而有所改變,令不少初期患者誤以為自己患有其他腸胃毛病,或因飲食不潔所致。

腸易激常見徵狀包括腹痛、腹脹、肚瀉、便秘、感到排便不清、大便過硬或呈水狀,或大便時有黏液排出等。

按病徵區分4大類型

肚瀉型:大部分時間的大便都呈糊狀,甚至水狀,卻絕少有大便過硬的情况。

便秘型:大部分時間的大便過硬,或大便太乾,卻絕少有大便稀爛的情況。

混合型:有時大便稀爛,亦有時會大便過硬。兩者可能交替出現。

無法分類型:大便大致正常,甚少出現大便過硬或稀爛的情況。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腸易激普遍程度

香港與外地病發率比較:

據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香港整體約有3.7%至6.6%港人確診腸易激,4至18歲小童及青少年腸易激比率逾雨成(20.7%至22.6%)。

中一至中三學生有約兩成半(24.1%)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

本港即約每4至5名18歲以下學生,便有一人患腸易激。

澳洲:約六分之一(16.7%)人有腸易激的症狀。

美國:腸易激影響10%-20%青少年及成年,女性比男性的人數更高達2倍。

本港學生患腸易激比例,較歐美高。據統計指,小至四歲學童已可出現腸易激徵狀。了解腸敏感成因,生理及心理因素。其實腸易激綜合症主要與情緒及壓力影響腸道有關,令其出現過敏情況。個人生活方式,如飲食習慣/壓力/睡眠失调等。

性格容易緊張人士,或情緒波動等,都有較高風險患上腸易激綜合症。曾經患有嚴重的急性腸胃炎人士,患腸易激綜合症的機率一般較高。

本港有調查顯示超過一成半受訪腸易激患者可能患上「經常焦慮症!,他們比一般人大5.8倍患有腸易激·超過兩成受訪的「經常焦慮症」患者,同時有「腸易激綜合症」症狀。

因此,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可以並非由單一原因所引致,這亦是此症難以治療,以及往往無法根治的一大關鍵。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最新治療指引 

如何改善腸易激症狀?

美國腸胃學會目前就腸易激綜合症,發出了以下的最新指引:

1.不建議患者以益生菌舒緩相關症狀。

2.或經臨床診斷後,才會建議個別人士選用益生菌。

3.醫學界暫時仍然沒有方法,可以有效根治易激綜合症。

4.現時,只能以緩和病徵方式,减少腹部不適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

藥物治療選擇方案

1.腸胃抽搐藥

功效:減少腸藏的強力抽搐活動。

2.止瀉藥

功效:減慢腸藏蠕動,預防肚瀉。

3通便藥

功效:促進腸藏蠕動,令大便更易排出。

4.抗生素

功效:主要用作對抗及改善肚瀉型的腸易激症狀。有效預防「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但對治療突發的症狀,效果則不太顯著。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飲食調控及情緒管理 

有效飲食方法指引

忌高刺激性飲食:包括油腻食物/含咖啡因飲品等。要是可令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FODMAP)食材,當中包括:

半乳寡糖含量高食物如豆類。

高果寡糖的食物:蒜頭、黑麥、小麥和洋葱。

高山梨醇、大糖醇和甘露醇的產品:含有甜味劑和低卡的產品。

天然甜味劑(由於其果糖含量較高):糖漿、蜂蜜、果酱。

乳糖食品:牛奶和乳製品

忌高濃度果糖飲食如蔬菜好像蘆筍,水果如提子及香蕉。

應該多攝取膳食纖維:食物例子包括水果、燕麥、蔬菜等。

建議進行情緒管理

對於因為情緒問題而引致的腸易激問題的患者,建議他們應該尋求專業輔導。

現時醫學界暫時夫有證據指,腸易激會引致其他嚴重的腸胃疾病,因此患者只需要做好情緒管理,適當處理壓力,並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另應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如有需要可按醫生指示,利用藥物控制病徵,自能改善病情,大大減輕病徵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大小番茄營養成分大不同!醫生分享「最佳食法」

2024年04月23日 07:00

醫生揭秘大小番茄「最佳食法」,發揮最大營養價值!

示意圖

示意圖

台醫生指出大小番茄營養成分不同並制定「最佳食用公式」

番茄因其酸甜口感深受大人小朋友的喜愛,不論生食還是熟食,其營養價值都不容小覷。台灣知名醫美診所主治醫生吳易儒近日分享了番茄的營養分析,指出大番茄和小番茄在營養成分上有顯著差異,並提供了「最佳食用公式」。

大番茄含抗氧物質建議烹煮進食更易被人體吸收

吳易儒指出,大番茄的熱量和含糖量相對較低,主要富含脂溶性的茄紅素,這種抗氧化物質不僅有助於減少紫外線對肌膚的損害,在「烹煮」後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示意圖

示意圖

小番茄富含大量維生素A和C生食更能保留營養成分

相反地,小番茄則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其中維生素A含量是大番茄的7倍,而維生素C則多出3倍,這些維生素對於減緩皮膚老化、抑制油脂分泌及改善膚色非常有幫助,「生食」時這些營養成分能被更好地保留。

示意圖

示意圖

根據不同營養需求應選擇不同類型的番茄

由於人們對於熱量控制和營養補充有不同需求,因此在進食大小番茄時也有所區別。吳易儒建議,需要控制熱量的人選擇大番茄,而希望多補充維生素A和C的人可選擇進食小番茄。

營養師指出大番茄抗氧化及輔助減重的效果優勝於小番茄

此外,台灣營養師趙函穎也曾對番茄的飲食建議作出分析,她指出,大番茄抗氧化及輔助減重的效果優勝於小番茄,一顆番茄約含1千克纖維,生吃能攝取豐富維生素A、C,每千克番茄即含有21毫克維生素C。加入橄欖油拌炒熟食可以增強茄紅素的吸收,這種β-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保護心血管及美白的效果,對男性攝護腺也十分有益。

示意圖

示意圖

營養師提醒餐與餐之間或飯前進食番茄可幫助減重

趙函穎更提醒,番茄最好在「餐與餐之間」或「飯前」食用,可以增加飽腹感並最大化消化酵素的作用,從而幫助減重。她指出,一週可食用番茄3至5次,將之製作成沙拉或煮成番茄湯、炒蛋等熟食,更有助於茄紅素的釋放,提升抗氧化能力,特別適合易胖體質的人。不過她也提醒,由於番茄含鉀量高,腎臟疾病患者應限制其攝取量。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