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宋真宗御駕親征 王飲若卻指「孤注一擲」

史空穿梭

宋真宗御駕親征 王飲若卻指「孤注一擲」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宋真宗御駕親征 王飲若卻指「孤注一擲」

2022年11月22日 20:00 最後更新:10:27

「孤注一擲」這個成語出自《宋史》,當中的《寇凖傳》有言:「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

自從宋太宗因箭傷發作病逝後,北宋面對遼軍的攻勢便開始轉攻為守。隨着時間的流逝,兩國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緊張。到了宋真宗時期,北方的遼國更是起兵突襲中原。剽悍的遼兵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要直搗黃龍。眼見敵軍快要兵臨城下,朝中大部份大臣都主張不抵抗政策,比起戰爭,他們似乎已經做好束手就擒的準備。不過當時的宰相寇準並不同意這樣坐以待毙,只見他一臉虔誠地向真宗提議:「陛下,儘管敵軍聲勢浩大,但只要陛下親臨戰場,便可以振奮將士,從而打倒敵軍!」

真宗最後採納了寇準的建議,親自統率三軍前往澶州與遼軍對峙。果其不然,宋軍見由聖上來督戰,士氣十分高昂,甚至後來敵方名將蕭撻凜也慘遭被宋軍所發明的床子弩射殺。因此遼軍很快就向宋朝稱臣求和,就此兩方達成了澶淵之盟,結束了這場為期25年的宋遼戰爭。

條約中規定宋遼為兄弟之國,但宋國需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及絹二十萬匹。兩國自此以白溝河為邊界,各不相侵。雖然此後宋遼近一百年沒有大規模戰事,但兩國邊境仍存有小磨擦。(網上圖片)

條約中規定宋遼為兄弟之國,但宋國需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及絹二十萬匹。兩國自此以白溝河為邊界,各不相侵。雖然此後宋遼近一百年沒有大規模戰事,但兩國邊境仍存有小磨擦。(網上圖片)

真宗班師回朝後對寇準更為重用,可是人紅是非多。朝中有不少人對寇準深受聖寵這點心感不忿,從而設法中傷寇準。有一個叫王飲若的奸臣也因為妒忌寇準,所以決定耍手段令真宗疏遠寇準。

那時他在陪真宗賭錢,只見他故意輸了好幾次後,便猛的一下把所有錢都下了注。真宗看到他採取如此激進的玩法後,也按耐不住地問他原因。豈料,王飲若並沒有直接回答真宗的問題,而是反問他:「陛下,你之所以重用寇準是因為他為社稷立了下汗馬功勳嗎?」真宗不明所以,但還是點了點頭。王飲若笑了笑,繼續問道:「澶淵那場戰役,陛下不但不以它為恥,反而認為寇準有功,這是為甚麼呢?」真宗聽後,一臉驚訝地問道:「為甚麼朕要以它為恥呢?」王欽若輕輕地搖頭說:「陛下,您實在太糊塗了!您明明是大國的君主卻要與遼國簽署這樣具屈辱性的條約,難道這還不羞恥嗎?您再想想,那時寇宰相堅持要您御駕親征,簡直把你的性命當做賭注一樣啊!陛下問我為甚麼孤注一擲,您也該問一下寇宰為甚麼他要您親征!要是當時我方軍事失利,那您不就有生命危險了嗎?」

真宗聽後臉色驟變,一想到自己的性命被拿來作賭注,不禁勃然大怒。不消數日,寇準便被貶為陝州知府。

後人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孤注一擲」,並多用於賭博一事上,意指把所有籌碼集中在一件事上。雖然現在這個成語的用途不局限於賭博上,但後人多把它用在壞事情上,例如投機買賣或作不正當的生意等。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