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宋真宗御駕親征 王飲若卻指「孤注一擲」

史空穿梭

宋真宗御駕親征 王飲若卻指「孤注一擲」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宋真宗御駕親征 王飲若卻指「孤注一擲」

2022年11月22日 20:00

「孤注一擲」這個成語出自《宋史》,當中的《寇凖傳》有言:「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

自從宋太宗因箭傷發作病逝後,北宋面對遼軍的攻勢便開始轉攻為守。隨着時間的流逝,兩國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緊張。到了宋真宗時期,北方的遼國更是起兵突襲中原。剽悍的遼兵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要直搗黃龍。眼見敵軍快要兵臨城下,朝中大部份大臣都主張不抵抗政策,比起戰爭,他們似乎已經做好束手就擒的準備。不過當時的宰相寇準並不同意這樣坐以待毙,只見他一臉虔誠地向真宗提議:「陛下,儘管敵軍聲勢浩大,但只要陛下親臨戰場,便可以振奮將士,從而打倒敵軍!」

真宗最後採納了寇準的建議,親自統率三軍前往澶州與遼軍對峙。果其不然,宋軍見由聖上來督戰,士氣十分高昂,甚至後來敵方名將蕭撻凜也慘遭被宋軍所發明的床子弩射殺。因此遼軍很快就向宋朝稱臣求和,就此兩方達成了澶淵之盟,結束了這場為期25年的宋遼戰爭。

條約中規定宋遼為兄弟之國,但宋國需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及絹二十萬匹。兩國自此以白溝河為邊界,各不相侵。雖然此後宋遼近一百年沒有大規模戰事,但兩國邊境仍存有小磨擦。(網上圖片)

條約中規定宋遼為兄弟之國,但宋國需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及絹二十萬匹。兩國自此以白溝河為邊界,各不相侵。雖然此後宋遼近一百年沒有大規模戰事,但兩國邊境仍存有小磨擦。(網上圖片)

真宗班師回朝後對寇準更為重用,可是人紅是非多。朝中有不少人對寇準深受聖寵這點心感不忿,從而設法中傷寇準。有一個叫王飲若的奸臣也因為妒忌寇準,所以決定耍手段令真宗疏遠寇準。

那時他在陪真宗賭錢,只見他故意輸了好幾次後,便猛的一下把所有錢都下了注。真宗看到他採取如此激進的玩法後,也按耐不住地問他原因。豈料,王飲若並沒有直接回答真宗的問題,而是反問他:「陛下,你之所以重用寇準是因為他為社稷立了下汗馬功勳嗎?」真宗不明所以,但還是點了點頭。王飲若笑了笑,繼續問道:「澶淵那場戰役,陛下不但不以它為恥,反而認為寇準有功,這是為甚麼呢?」真宗聽後,一臉驚訝地問道:「為甚麼朕要以它為恥呢?」王欽若輕輕地搖頭說:「陛下,您實在太糊塗了!您明明是大國的君主卻要與遼國簽署這樣具屈辱性的條約,難道這還不羞恥嗎?您再想想,那時寇宰相堅持要您御駕親征,簡直把你的性命當做賭注一樣啊!陛下問我為甚麼孤注一擲,您也該問一下寇宰為甚麼他要您親征!要是當時我方軍事失利,那您不就有生命危險了嗎?」

真宗聽後臉色驟變,一想到自己的性命被拿來作賭注,不禁勃然大怒。不消數日,寇準便被貶為陝州知府。

後人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孤注一擲」,並多用於賭博一事上,意指把所有籌碼集中在一件事上。雖然現在這個成語的用途不局限於賭博上,但後人多把它用在壞事情上,例如投機買賣或作不正當的生意等。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