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仗義每多屠狗輩是那位英雄

歷史長河

仗義每多屠狗輩是那位英雄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仗義每多屠狗輩是那位英雄

2022年11月25日 10:00 最後更新:11:51

經常聽到「仗義每多屠狗輩」,究竟「屠狗輩」歷史原形是誰呢?此句出處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一副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所謂「屠狗輩」,字面上意指那些以殺狗賣肉為生的人,不過「屠狗輩」也泛指沒讀過多少書,卑賤職業但講義氣的下層民眾,以顯出下聯「負心讀書人」的不是。

故事的由來也與「狗」及「仗義屠狗的義士」有關。所謂「狗仗主人勢」,在明代,在桂林皇親宗室驕橫跋扈,喜歡養鬥犬,本來也是大壞事。只可惜他的僕人仗著主人的威勢,也是任意妄為,不時放出鬥犬,放任牠們在路上任意咬人,草菅人命,以此作樂。官府因為害怕得失桂林皇親宗室,所以也不敢過問,老百姓就更加敢怒不敢言。

曹學佺 (網上圖片)

曹學佺 (網上圖片)

常言道「上得山多終遇虎」,天啟二年(1622),整治惡人的時候終於到了。此時一位正直不阿、人稱「閩中十才子」之首曹學佺獲任命為廣西右參議。在上任道上,曹學佺已得悉桂林的皇親們的惡行,決心要好好整治惡人。有一天,僕人如是放出鬥犬任意咬人,剛巧一位路過的秀才走避不及,倒在地上,眼看快要命喪狗口。此時一名屠夫路見不平,於是刷刷兩聲,即把狗頭落剁,救下秀才。霎時之間,僕人們心知難向主子交待。於是仗著自己人多,把屠夫捆綁起來,再送到官方要求治罪,說是要求填(狗)命。

仗義每多屠狗輩 (網上圖片)

仗義每多屠狗輩 (網上圖片)

案件剛好由曹學佺審理。曹學佺對於鬥犬的惡行早有所聞,再仔細查察案情後,決定不管對方皇親宗室的身份,判屠夫無罪,當庭釋放,並判該皇親宗室賠償秀才醫藥費。皇親宗室自知理虧,但又怕開壞了先例,於是心生一計,要求重審。並且暗中派人威逼利方誘那秀才,要求更改口供,說當時只跟鬥犬在玩鬧嬉戲,此時突然出現一位惡形惡相的屠夫,把鬥犬殺了,請大人作主,要屠夫為鬥犬償命。

於是乎,案件被迫再審。曹學佺聽完秀才更改後的口供後,勃然大怒,斥責他枉為讀書人,竟然恩將仇報,謊稱與狗為友,謀害曾經於他有救命之恩的屠夫。於是下令衙役仗擊秀才,於於秀才招認是皇親威迫利誘才改口供。真相大白之後,曹學佺為免後人繼續犯錯,所以在案件上寫下「仗義每當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句。名句發展至後世,有說與歷史上以「屠狗」為業的人物有關,此人便是漢初曾幫劉邦打天下的樊噲。

樊噲 (網上圖片)

樊噲 (網上圖片)

漢高祖以流氓天子而得天下,身邊有不少出身出身卑微的草莽英雄,其中一位便是早年以屠宰狗為業的將軍樊噲。樊噲與劉邦是同鄉,在沛縣為市井小民,其後劉邦在豐縣附近起義,攻下沛縣,兩人一起打天下。樊噲最有名之事跡為曾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劉邦。

話說秦後,項羽不守「先入關中者為王」之約。劉邦考慮到軍力遠不如項羽,所以決定到項羽軍營中請罪,此時謀士范增擬在鴻門宴上謀殺劉邦,險象環生,幸得樊噲智勇兼備,力保不失。《史記》對於鴻門宴有詳細的記載。據說宴會期間,樊噲守在營外,得知形勢危急,仍手持鐵盾入營。項羽營前的營門侍衛試圖阻止,但樊噲衝撞侍衛直接闖入。項羽張大眼睛瞪著樊噲,問:「來者何人?」。劉邦的謀士張良回答:「他是沛公(劉邦)駕車的參乘樊噲。」項羽讚嘆道:「真是位壯士。」於是賜給樊噲一杯酒與一塊生的豬肩胛肉。樊噲把酒一口飲盡,拔劍切開肉吃食。項羽說:「你還能喝嗎?」樊噲說:「臣連死都不怕了,還推辭一杯酒嗎?」。

從古之今,草莽英雄一直為社會所推祟。圖為電視劇集中小人物伸張正義的場景。(網上圖片)

從古之今,草莽英雄一直為社會所推祟。圖為電視劇集中小人物伸張正義的場景。(網上圖片)

接下來,樊噲據理力爭。先表示秦王的暴政不可取,然後是再提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之約。表示劉邦率先攻入咸陽,卻封閉皇宮,不敢私取一分一毫,更把軍隊開回駐在霸上,都是為了等待項羽大王來接管!至於為何劉邦派遣軍隊把守關門,是防有盜賊偷取這些財寶。然而劉邦如此勞苦功高,項羽大王您不但沒有賞賜,還聽從小人的離間,要殺有功勞的人,這正是暴秦滅亡的原因,大王您不可以再犯相同的錯了。項羽聽後默然,無言以對。這時劉邦藉口如廁,帶領樊噲離去,這便是耳熟能詳的鴻門宴故事。

後世為紀念樊噲在鴻門宴中的忠義,所以每當提起「仗義每多屠狗輩」多聯想到樊噲。以他早年雖然以屠狗為業,但在「鴻門宴」時卻能挺身而出,力保不失,智勇雙全。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