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男子腰酸背痛持續不斷揭患「癌王」 醫生指10類人最高危

樂活道

男子腰酸背痛持續不斷揭患「癌王」 醫生指10類人最高危
樂活道

樂活道

男子腰酸背痛持續不斷揭患「癌王」 醫生指10類人最高危

2022年12月04日 07:00 最後更新:12月05日 10:43

腰酸背痛可能非小事

長期腰酸背痛,除了是坐姿不良引起,亦有可能是患上被稱為「癌王」的胰臟癌。台灣一名50歲男子因經常感到腰痠背痛,起初以為是普通肌肉痠痛,惟多次按摩後仍無改善,甚至服食消炎止痛藥亦無效,遂前往醫院求診,結果證實患上胰臟癌第3期。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腰痠背痛竟是癌王症狀

台灣外科醫生陳榮堅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相關個案,該名患者長期感到腰痠背痛,起初以為是普通肌肉痠痛,曾多次嘗試按摩推拿來放鬆肌肉,惟情況一直未有好轉,甚至服用消炎止痛藥亦無效。後來,男子更感到前腹有不適,於是前往醫院求診。

陳醫生其後安排男子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在胰臟附近位置發現一個約3.5厘米大的腫瘤,確診發第3期胰臟癌。陳醫生解釋,由於腫瘤位置靠近後腹腔,較貼近神經,當癌細胞開始「侵犯」時,就會產生腰痠背痛。不過他強調,並非有痠痛症狀即代表患上胰臟癌,但如嘗試多種方法都未能消除痛楚,便應盡快求醫。

延伸閱讀:10類人最高危

據醫管局資料,胰臟癌成因未完全明瞭,可能是胰臟細胞變異增生,而大部份的胰臟癌指的是來自胰管上皮細胞的腺癌。胰臟癌發病年齡大多在65歲以上,而以下10類人屬高危人士:

黑人的風險較高

男性比女性風險更高

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胰臟癌的機率高約2至3倍

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胰臟癌的機率高約2至3倍

超重的人有較大風險

長期進食動物脂肪少吃蔬菜和水果較易患胰臟癌

長期接觸殺蟲劑石油或染料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患胰臟癌的機率比非患者高出2倍

遺傳性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風險

胰臟癌患者多同時患慢性胰臟炎

5招減低患胰臟癌風險

醫管局指,雖不能完全防止胰臟癌出現,但可改變一些生活方式,以減低發病風險:

戒煙:因吸煙的煙霧中含有致癌物質可破壞DNA調節細胞的生長

保持健康體重:體重過高會增加患胰臟癌風險建議採取漸進和健康方式達到目標

多做運動:適量運動可減少患胰臟癌風險

健康飲食:多吃蔬果少吃動物脂肪食品可減低患胰臟癌風險

自身安全:避免接觸危險化學品或做好適當安全措施

同場加映:出現3症狀恐患胰臟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醫生曾指出,胰臟癌早期難以被發現,所以若出現不適症狀,往往很易被當成腸胃病或背痛,加上胰臟的位置在身體中央深處,一般的腹部超聲波檢查無法全面偵測胰臟是否有病變,發現時往往已屆中晚期,且存活率低,甚至有「癌王」的稱號。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錢政平醫生提醒,若身體出現以下3種症狀,很大機會患上胰臟癌:

1.出現無法藉由藥物控制的胃痛、上腹部或背部疼痛

2.排出脂肪便

脂肪便通常呈灰白色

因腫瘤阻塞胰管,造成無法代謝的脂肪跟隨糞便排出

3.體重不明原因下降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胰臟癌常見症狀

胰臟癌為本港第6大癌症殺手。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本港每年有近500人死於胰臟癌。胰臟藏於腹腔深處,在胃部與大小腸等器官後面,胰臟癌是入侵性強的癌症。由於在胰臟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位置隱蔽,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即使定期每年接受身體檢查的病人,也很難從一般檢驗中測試出患上胰臟癌,因此不少病人到了癌症晚期才察覺病,因而耽誤治療,影響生存率。即使可以進行手術切除,病人的存活時間較其他癌病患者為短。

醫管局指,若出現以下徵狀,有可能是胰臟癌徵兆:

上腹持續疼痛與飲食無關並會反射至背部

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黃疸 皮膚搔癢 大便呈陶士色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上腹出現固定、堅硬腫塊

腹水

看糞便自測症狀

台灣急症科醫生翁梓華在其facebook專頁表示,醫生通常會從糞便的3大方面來判斷患者狀況:

氣味:主要分成正常、惡臭,而惡臭亦有分為腸胃道出血的惡臭和脂肪便的惡臭,前者代表病人腸胃道可能出血,後者代表病人的膽道胰臟系統或許出現問題。

顏色:主要分成正常(黃色到深褐色)、黑色、紅色、白色等,黑色代表上消化道出血;紅色代表下消化道出血、白色則代表膽道系統出現問題。

形狀:主要分成正常(條狀)、細條狀、顆粒狀、黏液狀、糊狀等,細條狀通常代表下消化道有狹窄問題;顆粒狀代表患者長期便秘;黏液狀代表腸胃道可能受感染;糊狀則代表腸胃道可能出血

翁梓華又列出3種類型糞便,並提醒大眾若出現以下情況就應盡早就醫:

第一種

氣味:正常
顏色:黑或是帶些紅色血絲
形狀:偏細

臨床原因:可能是大腸出現問題,大腸癌會令下消化道變窄,而糞便經過大腸癌化地方容易造成出血。

第二種

氣味:惡臭
顏色:黑色(接近瀝青顏色)
形狀:黏糊糊狀

臨床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血液在腸胃道中被酵素分解會產生特殊的氣味,經分解的血顏色是「深黑色」,加上血塊,最終變成黑色狀糞便。

第三種

氣味:惡臭
顏色:偏白
形狀:正常或是水便

臨床原因:可能是肝職、膽囊、胰臟相關問題,如膽囊發炎、膽結石、膽管癌、胰臟癌等。糞便顏色主要來自膽汁,若瞻汁無法正常排到腸胃道中,糞便就無法被染色;食物中的脂肪會消化不良,令大便帶有一股惡臭。

同場加映:26種防癌食物

維持健康飲食,有助預防癌症。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網站列出以下26種有助預防癌症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堅果類等,不妨多吃:

蘋果

南瓜

菠菜

蘆筍

藍莓

西蘭花及十字花科蔬菜

抱子甘藍

紅蘿蔔

椰菜花

車厘子

咖啡

蔓越莓/小紅莓

亞麻籽

西柚

葡萄

羽衣甘藍

豆類:乾豆、豌豆和扁豆

紅桑子

大豆

士多啤梨

核桃

全穀類食物

番茄

示意圖

示意圖

台醫生分享「6大排空膀胱秘訣」,提醒尿液殘留或引起腎衰竭。

台灣泌尿科醫生普及「排空膀胱」知識

尿液殘留竟會引起腎衰竭?台灣知名泌尿科醫生高銘鴻近期在FB專頁發文普及關於「排空膀胱」的知識。他指出,在正常情況下,成人每次排尿量應在300至600毫升,大約是一個中型水瓶的容量。50歲以下的人排尿後膀胱內可能殘留約60毫升尿液,而年紀更大時,這一數字可能增至100毫升。

示意圖

示意圖

尿液殘留可能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

高銘鴻進一步指出,「排空膀胱」對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人們感到需要排尿時,相關神經會向大腦發信號。如果尿液殘留在膀胱內未能完全排出,可能會造成尿液從膀胱逆流至腎臟,進而引發泌尿道感染或膀胱輸尿管逆流等問題,並在某些情況下導致腎功能衰竭。此外,尿液殘留可能會使膀胱過度拉伸或膀胱肌肉受損。

示意圖

示意圖

醫生分享6大「排空膀胱」技巧

民眾應如何確保避免這些健康問題呢?高銘鴻分享了六大排空膀胱的技巧:

1. 不要憋尿

當感覺尿急時應盡快尋找廁所排尿,避免憋尿。

2. 上廁所不逗留

快速完成排尿,盡量避免在廁所逗留太久,長時間坐著會導致膀胱不完全排空。

3. 攝取足夠水分

適量飲水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促進健康排尿。

4. 完全坐下解尿

民眾應避免懸空解尿,確保骨盆底肌肉得到放鬆。

5. 做骨盆底肌肉運動

日常可做諸如凱格爾運動,有助於提高膀胱控制能力,改善尿失禁。

6. 避免膀胱刺激物

盡量不飲用或少量飲用咖啡、茶、碳酸飲料、酒精等,以及避免柑橘類水果和某些香料,這些食物飲料可能會刺激膀胱。

示意圖

示意圖

醫生呼籲保持良好排尿習慣

最後,高銘鴻提醒大家,良好的排尿習慣和生活方式對預防泌尿系統問題至關重要,能有效提升膀胱健康並預防尿失禁等不適症狀的發生。他呼籲大家應重視這些生活習慣,並定期關注自己的膀胱健康,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