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神十四航天員周日回家 返回任務將面臨甚麼挑戰?

博客文章

神十四航天員周日回家 返回任務將面臨甚麼挑戰?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神十四航天員周日回家 返回任務將面臨甚麼挑戰?

2022年12月03日 18:24 最後更新:18:33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即將返回。同以往相比,今次的返回任務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兩艘載人飛船都停泊在空間站,返回任務將迎來哪些挑戰呢?央視採訪了有關專家,詳細解說任務會如何安排。

中國空間站首次有兩艘載人飛船同時在軌。

中國空間站首次有兩艘載人飛船同時在軌。

首先就是,神舟十四號乘組會坐哪艘船返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總體總裝主任設計師任長偉介紹,航天員是坐哪艘飛船發射,他就要乘哪艘飛船返回,因為他本身對於這艘飛船的狀態是最為熟悉的。另外,飛船本身也有在軌壽命的要求,目前是按照在軌壽命不小於6個月來做設計,所以在軌的飛船基本上已經達到它正常的壽命要求了,所以他也要乘坐這艘飛船返回。

兩艘飛船同時在軌,對飛控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練畫面

兩艘飛船同時在軌,對飛控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練畫面

兩艘載人飛船同時在軌,這對於中國空間站來說還是第一次。這就產生另一個難點:在返回段,每一艘船都要做好準備,而且兩艘飛船要同時具備在軌獨立的控制能力,彼此之間的信息必須都是通暢的,不能互相的有干擾。這就對飛控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張福生介紹,對於地面測控來講,可能要同時要跟到天上的兩條船,為此,中國載人飛船通過密鑰、偽碼,還有就是航天器標識符這些方式來去區分兩艘船的中繼,還有USB(工程和數管遙測)這種信道,可以確保兩艘船對於地面通信它是一一對應的,確保指令不會發錯對象。

另一大考驗就是,東風著陸場將迎來首次冬季夜間低溫返回。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於12月4日返回東風著陸場,為了確保任務萬無一失,從飛船設計、測控方式、地面搜救都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於12月4日返回,這是東風著陸場首次在冬季夜間的一次返回任務。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於12月4日返回,這是東風著陸場首次在冬季夜間的一次返回任務。

寒冷的天氣和可視度較低的夜晚不僅對搜救隊員來說是個考驗,對於神舟十四號飛船來說,首次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下降落東風著陸場,也需要提前做好相應的設計規劃。

張福生介紹,載人飛船的設計狀態可以滿足這種低溫,還有夜間返回這種測控,還有一些測距這樣的一些設計。但是對於神舟十四號來講,它還是第一次在東風著陸場在這個冬天返回,另外其實它對於整個神舟十四號乘組來講,也是一次新的一個狀態。所以他們在夜間低溫返回的時候,我們在搜救的過程當中,可能也要注意一些相應的地面條件。

演練畫面

演練畫面

為了確保「艙到人到」,第一時間迎接航天員回家,在神舟十四號返回前兩周,東風搜救大隊就針對首次夜間低溫返回任務開始了對設備的檢查改裝和隊員的操作訓練。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搜救隊隊員李學鵬說,由於現在天氣過於寒冷,零下25℃左右,對裝備也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目前,搜救團隊進行了一些電池箱的改裝研究,可以讓電池在箱子中自動開始保溫。冬天會定期地組織一些人員去外場飛行訓練,通過對寒冷的適應,也能提升大家的技能水平。

12月1日,東風著陸場組織所有搜救力量展開第三次全系統綜合演練。10余支搜救力量、5架搜索直升機、60余台搜索車輛分別從臨時集結點出發,全面檢驗著陸場系統夜間回收處置能力。

演練中,在北京中心通報了第四次落點坐標後,東風著陸場各系統密切協同,空中分隊抵達後,先後展開有害物質檢測、便攜通信設施架設、開艙門等處置程序。同時,地面分隊各小組開展外圍警戒區建立、現地指揮所建立、回收主傘等工作。

此次搜救回收任務,將採用空地聯合一體搜救,以空中搜救航天員,地面處置返回艙的模式進行。由於這次回收任務正值寒冬,又是在夜裡進行,對執行搜救回收任務的機組人員的資質、經驗和裝備保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中分隊針對任務特點,對直升機的探照燈進行了改裝,增大了功率,同時,增添了機艙內保暖設施。

據介紹,目前,神舟十四號乘組已做好撤離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的各項準備工作。按預定計劃,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於4日返回,東風著陸場各系統目前已經做好準備,迎接航天員回家。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美量子「糾纏」十年 內地論文稱美國霸主優勢漸失

2024年03月28日 09:24 最後更新:09:35

過去十年,中國動搖了美國在量子領域霸主地位。

《南華早報》27日聚焦中國量子科技發展態勢,指中國正縮小與美國量子主導地位差距,不僅專利申請量全球佔比超過美國,在美國長期領先的量子計算領域,也勢均力敵,尤其在量子通信領域有明顯優勢。報道稱,相較於美國大搞對華技術限制,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展現出開放合作態度。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旗下《中國發明與專利》雜誌3月報道,過去十年,中國量子技術實現歷史性飛躍,從落後於頂尖國家到成為專利和生產領域的領先者。

雜誌另一篇關於全球量子技術論文也稱,中國在此期間實現了「量子優勢」。論文稱,美國早在1994年把量子技術納入國家規劃,中國直到2013年才把該技術納入國家計劃。盡管中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2009年,中國的量子技術專利申請總量首次超過美國。

論文表示,中國「迅猛發展」的先進量子技術能夠與美國並駕齊驅。不過,美國仍然是量子技術專利被引用最多的國家,主要是在量子計算這一塊。

《南華早報》引述相關論文報道,美中發展量子技術採取不同戰略——中國專注於利用量子科學來保護通信安全,而美國則尋求發展先進的計算能力。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最新專利數據表明,美國長期領先領域正受中國挑戰。

論文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量子計算佔中國國內專利授權總量的56.5%,已超過量子通信的30.3%。憑藉量子資訊科學,量子電腦能夠比經典電腦更快地解決複雜問題。2003年到2022年間,全球量子技術專利申請有37%來自中國,超過了剛剛超過28%的美國。

《南華早報》報道,「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優勢尤其明顯,取得了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等里程碑式的成就。」雖然普遍認為美國在量子計算和量子傳感(或先進的運動檢測技術)居於長期領先地位,比如總部位於倫敦的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 2022年報告指出,中國在量子計算技術方面落後美國約五年。但這間公司上月發布最新報告認為,中美兩國如今「幾乎勢均力敵」。中方論文預測,隨著量子傳感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關注,專利預計將大幅增加。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此外,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上月向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聽證會提交報告,除了超導相關研究等特定子類別,美國被認為在量子計算的大多數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中國在量子計算特定方面的優勢讓美國的領先地位「值得商榷」。

《南華早報》報道,科學家之間的國際合作是量子研究一大特點,但中美在這一問題上呈現差異。

去年8月,拜登政府打著「去風險」發布一項行政令,禁止美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投資中國量子計算、半導體和某些人工智慧領域。

相比之下,中方關於全球量子專利的論文指出,「需要深化和擴大國際合作」,包括與美國的技術合作。論文稱,盡管中國量子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創新環境仍「需要優化」,包括更多的政策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量子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中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被提及。去年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指出,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佔比要達35%,在類腦智慧、量子資訊、可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佈局。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內地封面新聞報道,作為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資訊科學的開拓者、先行者與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郭光燦說,中國的量子計算水準「目前位於國際第一梯隊。」不過,郭光燦也稱,在量子計算方面,中國仍與美國水準相差較大,仍需努力。「對比美國的進步,日本、德國還在直追,我們必須有緊迫感,抓緊相關研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