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內地疾控專家料八至九成民眾將染疫 醫療系統將面臨哪些挑戰?

博客文章

內地疾控專家料八至九成民眾將染疫 醫療系統將面臨哪些挑戰?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內地疾控專家料八至九成民眾將染疫 醫療系統將面臨哪些挑戰?

2022年12月08日 18:48 最後更新:19:00

內地逐步鬆綁疫情防控措施之際,官方專家馮子健對當前和未來疫情發展形勢做出判斷。他說,不論疫情防控政策如何調整,最終中國可能80%至90%的人都會經歷感染Omicron病毒株。

馮子健預料內地八成至九成民眾最終都會感染新冠病毒。網上圖片

馮子健預料內地八成至九成民眾最終都會感染新冠病毒。網上圖片

內地7日發佈「新十條」放寬疫情防控,多個城市也都陸續公佈「放寬」新政多條新政將會明顯改善城市的人口流動性,但同時意味著,新冠病毒的社會面感染人數會迅速增長。

內地防疫鬆綁正在加速。

內地防疫鬆綁正在加速。

中國青年報報道,應北京清華大學邀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副主任、國家新冠病毒肺炎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成員馮子健,6日在線上作了一場如何理性面對Omicron的專題報告。

在專題報告中,馮子健對當前和未來疫情發展形勢作了判斷。他表示,「不論(疫情防控)政策以怎麼樣的形式進行調整,我們多數人都難免遭遇一次感染」。

在馮子健看來,第一波大規模疫情衝擊的到來時間,與不同地區政策調整的方式、調整前的感染者人數、人口流動情況等因素密切相關。

「根據數學模型測算,當第一波大規模衝擊達到最高峰時,我們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達到60%左右,隨後會逐步回落到一個平穩期,最終我們可能80%至90%的人都會經歷感染。」馮子健稱。

他還提到,在應對第一波大規模衝擊過程中,有3件事亟需做好,包括採取適當措施壓制疫情感染高峰;醫療系統提前做好應對壓力的準備;進一步加快疫苗接種,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

內地媒體《第一財經》寫到,感染人數正處於高位增加的城市,在整個城市系統各個運轉單元中,首先會受到衝擊的一定是醫院。如何能最大限度提高醫療資源可用程度,最大程度保障就醫秩序安全有序,是醫院層面眼下面對的兩大棘手問題。

針對疫情高峰可能會給醫療系統帶來巨大壓力,馮子健表示,需要提前做好醫療服務的流程、模式轉換的準備,使沒有接觸過COVID-19重症病例的醫務人員儘快熟悉診斷、治療的規則和流程,能夠快速識別重症和有重症傾向的病人。

他說,還要改進醫院的管理模式,保護正在住院的其他各類病患,並儘量減少因醫護人員感染而造成的人員壓力。

12月7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小組發佈《關於進一步優化就醫流程做好當前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到要從三個層面完成調整和優化——其一是醫療機構的診療流程,其二是優化檢測要求,其三是優化醫療機構的診療區域佈局。

但是,這些指導性方針具體落地到每個城市的每家醫院,既需要時間,更需要院方具備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即便是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醫療資源的集中度看似很高,但眼下正在經歷著很大的考驗。

伴隨防控政策自上而下的不斷調整,各地醫院需要以更為靈活的「一院一策」,甚至是「一病區一策」,不斷探索最適合自身情況的分診流程和區域佈局。

為了更好地穩定就醫秩序,目前,分層救治已經成為共識。對於輕症患者,有條件可選擇居家;各地可以估算輕症、中症和重症比例來分級管理。國家衛健委多次強調要加強定點醫院的建設,特別強調的是要提高重症救治的能力。

按照此前其他國家的經驗,在管制放開後的兩到三周內,會出現疫情的高峰期,在波動兩三個月後,感染量會下降到低位。疾控專家們建議,頭兩周是最危險的時刻,脆弱人群應躲開第一波感染。

12月7日「新十條」發佈當天,很多醫生的朋友圈里都在轉載一篇文章,文章標題稱,在未來的一到兩個月,會是國內醫護人員的「至暗時刻」。原因在於,一方面院內感染難防,醫生在需要增加工作效率的同時,還要避免院感;另一方面,感染人數的增加將持續放大重症人數,加重醫療資源的負荷。

突然湧進醫院的病患一旦觸發大範圍院感,以及由此造成的醫護人員短缺,是醫療機構從業者目前最擔憂的問題。

12月7日當晚,很多醫療機構從業者也很快學習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小組下發的一份分級診療工作方案。

這份名為《關於印發以醫聯體為載體做好新冠肺炎分級診療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提及醫院要加快推進ICU病房、緩衝病房、可轉換ICU床位建設,以應對可能到來的擠兌衝擊。

更重要的是,各地要構建新冠肺炎相關症狀患者分級診療服務網絡。具體的做法是,統籌現有醫療資源,以地級市、縣為單位,按照分區包片原則,規劃覆蓋轄區內所有常住人口的若干網格,每個網格內組建1個醫聯體(包括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或依託現有醫聯體將轄區內所有居民納入管理。

在這個「醫聯體」概念中,要科學統籌亞定點醫院、定點醫院和醫聯體之間的空間佈局,明確高水平三級醫院作為醫聯體外部協作醫院,建立對應轉診關係,暢通雙向轉診機制,實現發熱等新冠肺炎相關症狀患者的基層首診、有序轉診。

在分級診療流程中,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重點引導患者基層首診。發現患者有新冠肺炎相關症狀時,家庭醫生應當指導其到簽約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發熱診室(門診)就診;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能力,則應當在醫聯體牽頭醫院指導下,及時轉診至有相應診療能力的醫療機構。

以上分級診療體系的籌建,還需要時間。多個國家的經驗已經證實,中心醫院出現暫時的醫療擠兌情況將不可避免,而這也將考驗已在疫情中煎熬三年的醫生和醫院管理者們的韌性和智慧。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所為何事?

2024年04月18日 11:52 最後更新:12:13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此如何看?

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庚欣解讀了日本的意圖。

庚欣話,這次庚欣,再次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並強調了「構建穩定、建設性的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這表明日本岸田政府在內外交困之中,依然希望在與美國強化關係的同時,和中國也保持「鬥而不破」的關係定位,強調保持建設性的穩定關係對兩國非常重要,雙方需要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當然,這也是在重申去年11月,兩國領導人對中日「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共識性再定位。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庚欣指出,日本這次談及的「戰略互惠關係」,是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之時,雙方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所提出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確立,其實就類似於今天中美關係要扣好的「第一粒鈕釦」的意義,這是中日關係一次重大的進展。

其實,百年來的中日關係一直都存在誰來主導、走向何方的問題。當然這中間有美國的因素,因為日美在二戰後至今的制度安排上,是美國在直接影響甚至在重大問題上主導著日本的一些外交決策。但是,在中日互動中,中方是主導的一方,而在建交之後開啟的中日關係發展的熱潮中,中方倡導的以「友好外交、人民外交、和平外交」為主要特徵的中日關係發展,應該說一直是順暢的。

但是,近年來,由於日本面對著「百年變局」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首先是中日關係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中國從以前遠遠落後於日本的經濟發展,到2010年經濟總量開始超越日本,到之後的十幾年間,中國的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以上。而日本則明顯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和壓力。而且伴隨中日經濟和綜合實力的這種明顯的變化,同時呈現出中日關係似乎在向著負面的方向發展。在中日經貿額不斷增長的同時,中日之間的政治信任和民間感情卻似乎在不斷的下降,這種微妙、複雜的中日關係取態,對中日都是壓力很大的,對日本尤其如此。

同時,中日兩國在戰後一直就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比如「東亞爭雄」的問題、「歷史認識」的問題、台灣問題、兩國的領海劃界問題等等。近年來,中日都在走向大國化的進程中,又不斷地發生摩擦和碰撞。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日方近年少提甚至不提「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原因。

那麼日本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日方還有政策調整嗎?

庚欣認為,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所謂島嶼國家,就必須要成為「陸海聯動」的橋樑。但是,從戰後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日本和周邊各國的關係發展並不融洽。另外,日本畢竟是個經濟大國,它的經貿關係主要是靠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互動,而不是依靠美國。現在日本和中國每年經貿額達到3600多億美元,而和美國的經貿額只有中日經貿額的一半左右。地緣關係上大家又是「搬不走的鄰居」,這些都使得日本處處進退兩難。

其實,日本無論是自身的穩定、還是經濟繁榮以及大國化進程,都處處離不開中國。這就是為什麼近兩年來,岸田似乎和拜登走得很近,爭相送「投名狀」,但實際上他也在很積極地推動日本加入RCEP,加強和中國及亞洲的這種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以穩定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就在最近兩天,他跑到美國去和拜登「秀恩愛」的同時,又和中韓兩國爭取要在五月份舉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推動中日韓的合作。這些看似矛盾的表現,正是日本今天面對兩難困境和自身國家發展「焦慮」的一個真實寫照,美國的焦慮是「霸權的焦慮」,日本的焦慮可是「生死的煩惱」,所以就更顯得進退失據、捉襟見肘。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他認為,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尤其要冷靜、準確地把握美日各自的矛盾,特別要重視日本的動向,調動中日關係中的積極因素,注意克服消極因素,中日關係也要扣好第一粒鈕釦,重建「戰略互惠關係」就是今天中日關係的第一粒鈕釦,進而也同樣用「和為貴、穩為重、信為本」的方針來建立中日相處之道,牢牢掌握住中日關係的主導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