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代新年潮什麼?題材豐富的中國「年畫」

歷史長河

古代新年潮什麼?題材豐富的中國「年畫」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代新年潮什麼?題材豐富的中國「年畫」

2024年02月05日 10:00

「年畫」是中國民間於年節之際,用來迎新春、祈豐年的一種民俗藝術品,也是廣大民眾用來美化環境、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心理願望的一種極為普及的藝術樣式。

雖然在今天香港已較少張貼「年畫」了,而且題材更以「門神」或「財神」之類為主,不像古代題材豐富。最近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的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展中,即展出了兩幅由南京博物館珍藏的清代「年畫」,仿佛在重現古代新年的場景。

更多相片
對於不少人來說,年畫有「門神」之刻板印象。(網上圖片)

「年畫」是中國民間於年節之際,用來迎新春、祈豐年的一種民俗藝術品,也是廣大民眾用來美化環境、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心理願望的一種極為普及的藝術樣式。

吉慶類的年畫之作。圖為《麒麟送子》。(網上圖片)

「年畫」在中國歷史由來已久。「年畫」最早的名稱叫「門畫」,最早出自先秦兩漢年間的宗教祀門習俗。晉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給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所以早年「年畫」多與宗教有關,而且多為手繪之作。如漢代民間喜歡畫「神荼、鬱壘」兩位神人於門上,以驅邪避災。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流行在門上貼有象徵大吉大利的雞,用以辟邪祈福。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縱30cm、橫49.5cm。(網上圖片)

談及門神,早年門神並沒有真實的人物原型,直到唐代才作出改變。據說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在玄武門之變中殘殺兄弟,所以夜裡經常作惡夢,每逢深夜就聽見鬼叫,寢食難安。後來有位大臣進言:「派大將守門,必能驅鬼。」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自告奮勇全副披掛,一人持劍,一人持鞭,站立宮門兩邊,徹夜守護,太宗的病果然痊癒了。太宗大喜,但想將軍守門不是長久之策,隨命畫工把兩位將軍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後人仿傚畫于紙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於世。由於秦、尉遲二人皆為將軍,故唐時的門神多以威武將軍出現,加之民間畫工在唐史演義的基礎上,對他們二人形象進行藝術加工,所以逐漸演變其為年畫「門神」。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一團和氣》。縱54cm、橫51cm。(網上圖片)

「年畫」盛行的另一原因在於印刷術的進步。隨著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技術,在隋代後期更出現木刻書籍,並演進為木版年畫。到了南宋時間,更出現以木刻製作的年畫,而且題材豐富,出現趙飛燕、王昭君、班姬、綠珠等美女圖,關張趙馬黃五虎圖等等。元代年畫中有壽星圖、八仙圖、松鶴延年等,而且有出售交易市場。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資料圖片)

至於明清時代,「年畫」發展高入高峰期。在明代,由於朱元璋的提倡,使「年畫」遭受重視。在清代,由於戲曲雜劇、繡像小説及使用插圖等木刻畫的興起,並在繪製技術和雕刻技術上都有很大的發展,使木刻年畫進入了顛峰時期。特別是清雍正、乾隆年間,年畫更為繁盛,産地遍及全國,並涌現出一大批專門從事木刻年畫的專業畫工和雕刻家。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八美比武》年畫 (資料圖片)

另一方面,「年畫」也受地域的影響,而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及地方特色。比較有名如天津楊柳青、河南開封朱仙鎮、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山東高密、四川綿竹、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廣東佛山、山西臨汾平陽、福建漳州、湖南邵陽灘頭木版年畫等等。其中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相傳在明代時就已經產生,以其豐富的題材、典雅的畫面和秀麗的色彩所顯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歡迎。在種類方面,存世的「年畫」主要分成六大類︰

對於不少人來說,年畫有「門神」之刻板印象。(網上圖片)

對於不少人來說,年畫有「門神」之刻板印象。(網上圖片)

「年畫」在中國歷史由來已久。「年畫」最早的名稱叫「門畫」,最早出自先秦兩漢年間的宗教祀門習俗。晉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給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所以早年「年畫」多與宗教有關,而且多為手繪之作。如漢代民間喜歡畫「神荼、鬱壘」兩位神人於門上,以驅邪避災。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流行在門上貼有象徵大吉大利的雞,用以辟邪祈福。

吉慶類的年畫之作。圖為《麒麟送子》。(網上圖片)

吉慶類的年畫之作。圖為《麒麟送子》。(網上圖片)

談及門神,早年門神並沒有真實的人物原型,直到唐代才作出改變。據說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在玄武門之變中殘殺兄弟,所以夜裡經常作惡夢,每逢深夜就聽見鬼叫,寢食難安。後來有位大臣進言:「派大將守門,必能驅鬼。」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自告奮勇全副披掛,一人持劍,一人持鞭,站立宮門兩邊,徹夜守護,太宗的病果然痊癒了。太宗大喜,但想將軍守門不是長久之策,隨命畫工把兩位將軍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後人仿傚畫于紙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於世。由於秦、尉遲二人皆為將軍,故唐時的門神多以威武將軍出現,加之民間畫工在唐史演義的基礎上,對他們二人形象進行藝術加工,所以逐漸演變其為年畫「門神」。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縱30cm、橫49.5cm。(網上圖片)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縱30cm、橫49.5cm。(網上圖片)

「年畫」盛行的另一原因在於印刷術的進步。隨著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技術,在隋代後期更出現木刻書籍,並演進為木版年畫。到了南宋時間,更出現以木刻製作的年畫,而且題材豐富,出現趙飛燕、王昭君、班姬、綠珠等美女圖,關張趙馬黃五虎圖等等。元代年畫中有壽星圖、八仙圖、松鶴延年等,而且有出售交易市場。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一團和氣》。縱54cm、橫51cm。(網上圖片)

由著名蘇州桃花塢製作之年畫。清末《一團和氣》。縱54cm、橫51cm。(網上圖片)

至於明清時代,「年畫」發展高入高峰期。在明代,由於朱元璋的提倡,使「年畫」遭受重視。在清代,由於戲曲雜劇、繡像小説及使用插圖等木刻畫的興起,並在繪製技術和雕刻技術上都有很大的發展,使木刻年畫進入了顛峰時期。特別是清雍正、乾隆年間,年畫更為繁盛,産地遍及全國,並涌現出一大批專門從事木刻年畫的專業畫工和雕刻家。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資料圖片)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資料圖片)

另一方面,「年畫」也受地域的影響,而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及地方特色。比較有名如天津楊柳青、河南開封朱仙鎮、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山東高密、四川綿竹、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廣東佛山、山西臨汾平陽、福建漳州、湖南邵陽灘頭木版年畫等等。其中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相傳在明代時就已經產生,以其豐富的題材、典雅的畫面和秀麗的色彩所顯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歡迎。在種類方面,存世的「年畫」主要分成六大類︰

一、門神類。不用多講,也是最早流傳的「年畫」。

二、吉慶類。主要表達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如《天官賜福》、《連年有餘》、《富貴滿堂》、《加官進祿》等等。

三、風情類。是當時民間生活的寫照,晚清以後還出現了時事、風俗和幽默年畫,如《老鼠嫁女》、《猴搶草帽》等等。

四、戲劇類。以戲曲故事為主,有採用連環畫、組畫或者文學插圖。戲劇晚清時期興起,多採用著名的戲曲故事為題,如《羣英會》、《盜仙草》、《楊家將》、《西廂記》、《寶蓮燈》等等。

五、符像類。以神像和符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旨在驅邪納祥的年畫,宗教意味較重,一般以文字和圖案組成,如「同安寶符」、「太極八卦符」等等。

六、雜畫類。內容是包羅萬象,從花鳥字至各種題材不等。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八美比武》年畫 (資料圖片)

戲劇類的年畫。清代木版印刷套色《八美比武》年畫 (資料圖片)

自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年畫」熱潮出現退卻,除了受戰亂影響外,還有受上海的老月份牌為代表的石印年畫風靡大江南北,間接使到「年畫」風光不再,並影響至今。在今天,或者更多地見到「年畫」的地方便是到博物館了解。

Tags:

新年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