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春聯原來大有歷史 最早與敦煌藏經洞有關

歷史長河

春聯原來大有歷史 最早與敦煌藏經洞有關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春聯原來大有歷史 最早與敦煌藏經洞有關

2023年01月27日 10:00 最後更新:14:10

春聯是「揮春」的一種。顧名思義,春聯要求成雙成對,講究用字工整及對仗等等對於作者中文水準要求較高。可以說,春聯又與西方聲韻學傳入有關。在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土,連同印度的聲韻學也隨即傳入,使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講究用字押韻,出現駢體這種要求對仗押韻之新文體,及後更發展為唐詩,以至本文的主角春聯。

桃符是春聯之雛形 (網上圖片)

桃符是春聯之雛形 (網上圖片)

上文提到聲韻學在東漢時隨佛教傳入到中國,那麼最早的春聯是否也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或至少可以見到其雛形呢?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當時有一種叫名「桃符」的東西。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並且擁有驅邪的功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更多相片
桃符是春聯之雛形 (網上圖片)

春聯是「揮春」的一種。顧名思義,春聯要求成雙成對,講究用字工整及對仗等等對於作者中文水準要求較高。可以說,春聯又與西方聲韻學傳入有關。在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土,連同印度的聲韻學也隨即傳入,使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講究用字押韻,出現駢體這種要求對仗押韻之新文體,及後更發展為唐詩,以至本文的主角春聯。

後蜀主孟昶曾被視為春聯的始祖 (網上圖片)

上文提到聲韻學在東漢時隨佛教傳入到中國,那麼最早的春聯是否也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或至少可以見到其雛形呢?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當時有一種叫名「桃符」的東西。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並且擁有驅邪的功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斯坦因1907拍攝的藏經洞和經卷 (網上圖片)

然而,隨著近代考古的發現,這一紀錄隨即被改寫了,所以說隨著近代考古學的新發現,有助人類得知歷史的真貌。在1900年6月22日,隨著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出土大量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其中包括「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考慮到唐玄宗開元十一年是唐詩發展的高峰,這也十分合理。但正如上文所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出現駢體這種要求對仗押韻之新文體,未來隨著考古學的進一步發展,是否有機會發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春聯」呢?可說是令人十分期待。

售賣春聯的店舖(資料圖片)

到了五代十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開始普及起來,並且在宋代發展出用紙張製作的「春聯」。先再說上文提到的後蜀主孟昶。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不過此說存在爭議,有說應該是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才對。

在今天,不少人還是喜歡手寫春聯。(資料圖片)

「春聯」一詞的正式出現,則要數到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禦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説:「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裏,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佈禦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不過「桃符」距離現今的「春聯」尚有一大段距離,在考古學未發達的清代,有說五代十國時代後蜀主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最早的春聯。該副春聯有一說是預言後蜀的亡國,因為趙匡胤的生日被稱為「長春節」,那麼「嘉節號長春」不是預言後蜀國地以後的新年是在趙匡胤的統治下嗎?

後蜀主孟昶曾被視為春聯的始祖 (網上圖片)

後蜀主孟昶曾被視為春聯的始祖 (網上圖片)

然而,隨著近代考古的發現,這一紀錄隨即被改寫了,所以說隨著近代考古學的新發現,有助人類得知歷史的真貌。在1900年6月22日,隨著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出土大量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其中包括「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考慮到唐玄宗開元十一年是唐詩發展的高峰,這也十分合理。但正如上文所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出現駢體這種要求對仗押韻之新文體,未來隨著考古學的進一步發展,是否有機會發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春聯」呢?可說是令人十分期待。

斯坦因1907拍攝的藏經洞和經卷 (網上圖片)

斯坦因1907拍攝的藏經洞和經卷 (網上圖片)

到了五代十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開始普及起來,並且在宋代發展出用紙張製作的「春聯」。先再說上文提到的後蜀主孟昶。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不過此說存在爭議,有說應該是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才對。

在宋代,「春聯」仍稱「桃符」,如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證此說。但在製作材料方面,開始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又名「春貼紙」,這有助「春聯」的普及,並且出現不少傳世之作。如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表中了每到除夕天,家家戶戶掛「桃符」(即春聯)的盛況。另一方面,桃符也開始把驅邪避災的工作交予「門神」,開始採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而內容則更多地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售賣春聯的店舖(資料圖片)

售賣春聯的店舖(資料圖片)

「春聯」一詞的正式出現,則要數到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禦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説:「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裏,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佈禦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在今天,不少人還是喜歡手寫春聯。(資料圖片)

在今天,不少人還是喜歡手寫春聯。(資料圖片)

時至今天,春聯已是家家戶戶必備之物,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在此祝大家新的一年兔氣揚眉,心想事成。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