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末日鐘」再被撥快10秒 梅德韋傑夫:美德領導人應阻止「核時鐘」

博客文章

「末日鐘」再被撥快10秒 梅德韋傑夫:美德領導人應阻止「核時鐘」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末日鐘」再被撥快10秒 梅德韋傑夫:美德領導人應阻止「核時鐘」

2023年01月26日 16:23 最後更新:16:31

美國科學家小組宣佈「末日之鐘」被撥快10秒,並聲稱俄羅斯的核武器威脅和中國核能力擴張是影響原因。對此,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回應稱美德領導人是「鐘錶匠」,呼籲他們阻止「核時鐘」嘀嗒向前。而對於外媒渲染的所謂「中國核武庫擴張」,中國亦已作出多次回應。

當地時間24日,華盛頓國家新聞俱樂部新聞發布會上,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雜志的科學家小組成員揭開「末日之鐘」上的幕布。 當地時間24日,華盛頓國家新聞俱樂部新聞發布會上,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雜志的科學家小組成員揭開「末日之鐘」上的幕布。

當地時間24日,華盛頓國家新聞俱樂部新聞發布會上,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雜志的科學家小組成員揭開「末日之鐘」上的幕布。

當地時間24日,華盛頓國家新聞俱樂部新聞發布會上,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雜志的科學家小組成員揭開「末日之鐘」上的幕布。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英國《衛報》、俄羅斯塔斯社等媒體報道,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的科學家小組於當地時間週二(24日)在華盛頓國家新聞俱樂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將「末日之鐘」撥快10秒,距離象徵「世界末日的午夜」僅剩90秒。

《衛報》稱,這是該時鐘自其1947年設立來最接近「午夜」的時刻,該時鐘的設立是為了說明上世紀核武器時代初期全球面臨的生存威脅程度。英國天空新聞網說,這也意味著「全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災難」。

《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負責人雷切爾·布朗森稱,「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危險時期,末日之鐘的時間反映了這個現實。(僅剩)90秒是時鐘距離午夜最近的時刻,我們的專家不會輕易做出這個決定。」

因此,此次關於「末日之鐘」時間調整的聲明將不僅以英文發佈,還會首次以俄語和烏克蘭語發佈。

布朗森還表示,時鐘再次調快,「主要但不完全是由於發生在烏克蘭的戰爭」。據英國天空新聞網報道,該雜誌在官網新聞稿中聲稱,俄羅斯的核武器威脅、美俄之間僅存的最後一項主要軍控條約岌岌可危、中國核能力擴張、朝鮮加強中程和遠程導彈試驗、伊朗提升鈾濃縮能力、印度擴張武器庫、氣候危機、新冠疫情等因素也是影響該時鐘撥快的原因。

實際上,對於一些人炒作所謂「中國核武庫擴張」,中方已多次作出回應。本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國始終堅定奉行自衛防禦的核戰略,恪守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明確承諾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是五個核武器國家中唯一作出上述承諾的國家。中國核力量始終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任何國家只要不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都不會受到中國核武器的威脅,這是最有實際意義的透明。中方敦促美方等國家摒棄冷戰思維,不搞陣營對抗,切實履行核裁軍和核不擴散義務,為維護國際和地區和平穩定發揮應有作用。

據塔斯社報道,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25日在評論「末日之鐘」被撥快10秒的相關報道時表示,局勢非常令人擔憂,鑒於北約以及美國政府的政策,局勢尚無緩和跡象。

此外,佩斯科夫總結道,「這使我們有責任特別地細心關注,保持警惕,快速反應,並採取適當的措施。」

另一方面,據俄羅斯連塔網報道,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對俄新社說,美德領導人應阻止「核時鐘」嘀嗒向前。

梅德韋傑夫稱美國總統拜登和德國總理朔爾茨是「鐘錶匠」,並呼籲他們阻止「核時鐘」嘀嗒向前。他在回答需要做些什麼才能把時鐘往回撥的問題時說:「他們需要明白,這個鐘的烏克蘭指針早已生鏽。」

據新華社介紹,《原子科學家公報》由研製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的美國科學家於1945年創辦。這家雜誌於1947年設立「末日之鐘」,旨在警示人類,關注威脅人類文明的核武器擴散等諸多重大問題,從2007年開始關注氣候變化。「末日之鐘」由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科學家和政策專家負責調整,指針越靠近午夜,表明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威脅越大。1947年剛設立時指針設定在11時53分,此後多次調整,最接近午夜的是美國試爆第一顆氫彈後在1953年調至11時58分,離零點最遠的是1991年冷戰結束後的11時43分。NPR介紹,在2020年,「末日之鐘」被調整至距離象徵「世界末日的午夜」僅剩100秒,這是該時鐘首次以秒計時、而不是分鐘,在當時引發轟動。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產能過剩」?分析:美國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

2024年04月18日 13:02 最後更新:13:18

美國財長耶倫16日再次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聲稱解決產能過剩和更廣泛的宏觀經濟失衡問題,有助中國經濟發展。中國駐美使館對此予以駁斥。

「誠然,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出口有所增長,但這是國際分工和市場需求的結果。」駐美使館發言人劉鵬宇指出,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內地觀察者網注意到,所謂「產能過剩」,是美國政客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作為著名經濟學家,耶倫近期無視經濟學常識,持續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話題,受到多方駁斥。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耶倫本月4日至9日訪華,是今年首位訪華的美內閣成員。8日,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介紹,雙方就發展中國家債務處理、世界銀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治理改革、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等全球性挑戰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同意在多邊渠道下就相關問題繼續保持溝通與合作。

廖岷表示,中美達成以下新的共識成果:一是由兩國財政部牽頭,在中美經濟工作組框架下就兩國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議題進行交流。二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牽頭,在金融工作組框架下就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等議題持續開展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介紹,所謂「平衡增長」,包括許多議題:各國如何平衡自身的供給和需求,如何平衡自身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發展利益,如何平衡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等。

「平衡增長」一詞同樣暗示了美國的兩面性。呂祥認為,美國既想要借中國市場發展自身,又要打壓中國高新技術和優勢產能的崛起,這種兩面性對華政策預計會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至於耶倫等美國政客近期炒作「產能過剩」,呂祥表示,此舉實質上是希望中國給美國留時間。同時,「這些話是說給美國人聽的」,以配合現任總統拜登的連任競選。

去年9月,為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重要共識,根據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與耶倫達成的共識,中美雙方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

「經濟工作組」由中美兩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金融工作組」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兩個工作組將定期、不定期舉行會議,就經濟、金融領域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