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內臟脂肪過多器官易早衰竭 營養師教吃2食物降血脂

樂活道

內臟脂肪過多器官易早衰竭 營養師教吃2食物降血脂
樂活道

樂活道

內臟脂肪過多器官易早衰竭 營養師教吃2食物降血脂

2023年01月31日 07:00

只減重不足以維持身體健康

新年伊始,想身體健康,保健最基本當然要由體重管理開始,然而把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仍遠不足以維護身體健康,只因更能具體反映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是來自人體脂肪比例。

家營營養中心營養師吳耀芬指,體脂尤其內臟脂肪的多寡,是罹患很多高危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而內臟脂肪過多,更會增加器官纖維化、最終衰竭的風險,故如何針對性地有效「走脂」,最為重要。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體脂較體重指標  更能反映健康

體重、體脂釐清定義

體重是指人整體的重量,包括所有器官、骨骼、肌肉、脂肪和水分重量的總和,體脂是指人體的皮下脂肪和内臟脂肪重量總和。

皮下脂肪是皮膚下面附着的脂肪,作用是維持人體體溫,積聚能量或避免身體受外力衝擊。

内藏脂肪指腹部内器官周圍的脂肪,用於保護器官及具有分泌荷爾蒙作用。

女性腹脂超標最易中風患腸癌

家營營養中心營養師吳耀芬指,内臟脂肪過高會增加患有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脂肪積聚在血管時,令血管變窄,容易令血壓升高,當内臟脂肪積聚在動脈血管,患上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即增加。

曾有研究指包在肝、腎、腸等器官周圍等過多的脂肪,會造成『胰島素抗性』,繼而使糖分的代謝產生障礙,造成所謂第二型糖尿病(後天型糖尿病)。

同時,過多的内臟脂肪會令内臟受損發炎,造成纖維傷疤而慢慢硬化,例如可引致非酒精性脂肪肝。

吳耀芬續指,於外觀上,腰圍於定程度上已反映腹部脂肪的面積。她提醒女士們需要特別多加注意腰圍數字。

原因是有研究顯示,腰圍數字屬最大類別的女性,其中風機率比腰圍數字類別屬最小的女性高出
7 7 %。

此外,腰圍數字屬最大類別的女性,患大腸癌機率會較腰圍數字類別屬於最小的女性高出46%。

女性腹脂超標更容易中風

内臟脂肪超標易患糖尿病

女性腹脂超標更容易患腸癌

脂肪肝十分普遍

血脂積聚於血管易增患心臟病風临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瘦不代表體脂率低

四肢纖幼但體脂率高 ?

新春期間多吃少動,體重增加不少,那些「大食不胖」一族就更為被大家羡慕。

不過,吳耀芬指出,外表看起來纖瘦的人,其實亦有機會體脂偏高。

吳耀芬指,這要取決於幾個因素,首先有些人的肌肉比率較低,即使體重在合理標準内,其體脂也可能會較高。

其次,是因為隨年紀增長而肌肉流失,例如長者的體脂比例可能較高。

此外,脂肪儲存的位置分為皮下脂肪和内臟脂肪,皮下脂肪通常肉眼看得到,而外表較瘦的人有機會是脂肪儲存在特定的器官或内臟周圍,肉眼較難發現。

當時間久了,積聚的脂肪便會誘發身體產生發炎反應,例如令血管内沉積血脂斑塊且變得狭窄,使血壓升高,身體毛病便可能愈來愈多。

纖瘦但體脂率高是因為脂肪可藏於内臟

肌肉流失的長者體脂率一般較高

脂肪會誘發身體產生發炎反應

高血脂人士易有血壓高

運動以外 飲食助減脂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兩類飲食有助降脂

除了維持恆常運動習慣, 藉着做運動來消脂外,日常飲食上,選吃哪些食物可以有助更有效地減
脂?

吳耀芬表示,減脂的有效方法是實行低脂均衡飲食模式,多吃蔬菜和全穀類食物。

蔬菜和全穀類食物中,例如燕麥、糙米、菁麥等都是上佳的選擇,它們的膳食纖維能幫助增加飽腹感,減少進食過量的機會。

另因水溶性纖維能和膽汁結合,並排出體外,使更多體内的瞻固醇用來製造膽汁,有助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量,故攝取足夠的水溶性纖維分外重要。

至於天然色素如花青素、茄紅素等,都是抗氧化強的物質,具有抑制壞瞻固醇的氧化作用,能預防血栓形成,幫助減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多吃蔬菜能降低體脂率

多吃全穀類食物能降低體脂率

吃燕麥有效降體脂

吃糙米有效降體脂

吃蕎麥麵有效降體脂

同場加映 善用智能體脂磅

智能體脂磅易用有助測脂

智能體脂磅愈來愈流行其實不無原因,因其功能衆多,在分析儀上可顯示身高、體重、身體脂肪百分比、肌肉量、内臟脂肪比率等。

智能體脂磅內臟脂肪指標(適用於亞洲人)

正常內臟脂肪指標:低於9.5

建議内臟脂肪率正常人士,應通過適當的運動及均衡飲食,以繼續監測評級,維持正常水平。

偏高內臟脂肪指標:10至14.5

建議内臟脂肪率偏高人士,考慮控制飲食,或併增加運動量,從而將脂肪減至標準水平。

過高內臟脂肪指標:>15

建議脂肪率過高人士應進行更劇烈的運動,並改變目前的飲食習慣,諮詢醫護意見及進行相關診斷。

智能體脂磅可監測多種身體健康指標

智能體脂磅可快速測出內臟脂肪比率

高脂食物是增加體脂的高險因素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台醫生分享「6大排空膀胱秘訣」,提醒尿液殘留或引起腎衰竭。

台灣泌尿科醫生普及「排空膀胱」知識

尿液殘留竟會引起腎衰竭?台灣知名泌尿科醫生高銘鴻近期在FB專頁發文普及關於「排空膀胱」的知識。他指出,在正常情況下,成人每次排尿量應在300至600毫升,大約是一個中型水瓶的容量。50歲以下的人排尿後膀胱內可能殘留約60毫升尿液,而年紀更大時,這一數字可能增至100毫升。

示意圖

示意圖

尿液殘留可能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

高銘鴻進一步指出,「排空膀胱」對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人們感到需要排尿時,相關神經會向大腦發信號。如果尿液殘留在膀胱內未能完全排出,可能會造成尿液從膀胱逆流至腎臟,進而引發泌尿道感染或膀胱輸尿管逆流等問題,並在某些情況下導致腎功能衰竭。此外,尿液殘留可能會使膀胱過度拉伸或膀胱肌肉受損。

示意圖

示意圖

醫生分享6大「排空膀胱」技巧

民眾應如何確保避免這些健康問題呢?高銘鴻分享了六大排空膀胱的技巧:

1. 不要憋尿

當感覺尿急時應盡快尋找廁所排尿,避免憋尿。

2. 上廁所不逗留

快速完成排尿,盡量避免在廁所逗留太久,長時間坐著會導致膀胱不完全排空。

3. 攝取足夠水分

適量飲水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促進健康排尿。

4. 完全坐下解尿

民眾應避免懸空解尿,確保骨盆底肌肉得到放鬆。

5. 做骨盆底肌肉運動

日常可做諸如凱格爾運動,有助於提高膀胱控制能力,改善尿失禁。

6. 避免膀胱刺激物

盡量不飲用或少量飲用咖啡、茶、碳酸飲料、酒精等,以及避免柑橘類水果和某些香料,這些食物飲料可能會刺激膀胱。

示意圖

示意圖

醫生呼籲保持良好排尿習慣

最後,高銘鴻提醒大家,良好的排尿習慣和生活方式對預防泌尿系統問題至關重要,能有效提升膀胱健康並預防尿失禁等不適症狀的發生。他呼籲大家應重視這些生活習慣,並定期關注自己的膀胱健康,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