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陳茂波︰龐大財赤下節流是必須 紓緩措施或調整望市民理解

政事

陳茂波︰龐大財赤下節流是必須 紓緩措施或調整望市民理解
政事

政事

陳茂波︰龐大財赤下節流是必須 紓緩措施或調整望市民理解

2023年01月29日 11:48 最後更新:17:44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下月發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9日發表網誌指出,下年度的財政政策將由「相當寬鬆」的取態,過渡至「中間偏鬆」,他形容面對龐大財赤,「節流是必須、開源更重要」,在編製預算案時會盡量緩減對弱勢社群的影響,望市民能理解和體諒。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陳茂波表示過去三年香港的經濟受疫情困擾,來自各項稅款及政府收費的財政收入都有減少,三年來的防疫抗疫及支援措施涉及財政支出共六千多億元,這兩項因素令2020/21年度出現歷來最高、多達二千多億元財政赤字。2022/23年度赤字預計也將達一千多億。連續幾年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令財政儲備大幅下降到八千億的水平,相當於約12個月的政府開支,遠低於三年前、相等於二十多個月開支的水平。

更多相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下月發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9日發表網誌指出,下年度的財政政策將由「相當寬鬆」的取態,過渡至「中間偏鬆」,他形容面對龐大財赤,「節流是必須、開源更重要」,在編製預算案時會盡量緩減對弱勢社群的影響,望市民能理解和體諒。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陳茂波表示過去三年香港的經濟受疫情困擾,來自各項稅款及政府收費的財政收入都有減少,三年來的防疫抗疫及支援措施涉及財政支出共六千多億元,這兩項因素令2020/21年度出現歷來最高、多達二千多億元財政赤字。2022/23年度赤字預計也將達一千多億。連續幾年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令財政儲備大幅下降到八千億的水平,相當於約12個月的政府開支,遠低於三年前、相等於二十多個月開支的水平。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隨著社會步入「後疫情」階段,他表示,如果大幅收緊財政開支,可能不利於鞏固復蘇勢頭,因此未必適宜一刀切取消所有紓緩措施。他又認為擴張性財政政策收緊是無可避免,屬有必要,但會仔細審度如何讓市民、中小企及社會更容易承受有關調整。陳茂波又說,既要聚焦扶持弱勢、更要增強經濟動能,進一步增強市民對經濟改善的信心,但同時也要著力管控公共開支,以維護市場對政府財政穩健的信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隨著社會步入「後疫情」階段,他表示,如果大幅收緊財政開支,可能不利於鞏固復蘇勢頭,因此未必適宜一刀切取消所有紓緩措施。他又認為擴張性財政政策收緊是無可避免,屬有必要,但會仔細審度如何讓市民、中小企及社會更容易承受有關調整。陳茂波又說,既要聚焦扶持弱勢、更要增強經濟動能,進一步增強市民對經濟改善的信心,但同時也要著力管控公共開支,以維護市場對政府財政穩健的信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陳茂波指首季經濟表現符合全年增長區間預期

2024年04月23日 15:12 最後更新:15:51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預測今年本港經濟增長介乎2.5%至3.5%,首季表現符合該區間預期。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陳茂波FB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陳茂波FB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預測今年本港經濟增長介乎2.5%至3.5%,首季表現符合該區間預期,失業率及通脹處於低水平,雖然首2個月樓價回調,但自從政府撤辣後,樓市已穩定下來,交投回升及價格平穩。但他指,股市表現較樓市複雜,由於涉及國際資金,政府特別關注地緣政治對市場的影響。

對於香港是否出現資金流出,陳茂波出席活動致辭時說,香港容許資金自由進出,近年亦一直大力開拓新的資金來源,去年本港銀行存款增長5%,規模升至16萬億元,認為「數字說明一切」。

陳茂波提到,早前出席瑞士達沃斯論壇時與長期基金公司交流,有不少都反映正部署將資金重新調回內地或香港市場。他強調,資金會追逐利潤,只要有投資機遇及回報,市場做得好,對前景有信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巴士的報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巴士的報資料圖片

他又指,去年訪港旅客達到3400萬人次,預計今年受惠舉行大型盛事等,將進一步升至5000萬人次,認為疫情期間有很多外國旅客減少來港,對港產生誤會和不了解,希望邀請更多遊客來香港,展現經濟活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