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身體1部位囤積過多脂肪恐致命 醫生教4招助肥男激減60公斤

樂活道

身體1部位囤積過多脂肪恐致命 醫生教4招助肥男激減60公斤
樂活道

樂活道

身體1部位囤積過多脂肪恐致命 醫生教4招助肥男激減60公斤

2023年02月03日 17:00

肥人瘦人都要小心體內積聚過多脂肪!

有醫生指,脂肪若囤積在1個部位最可怕,因可能導致全身慢性發炎,嚴重損害健康。真人實測,1種方法有效消耗熱量,一名重達120公斤(約265磅)的男子跟從醫生教的4招,成功減掉60公斤(約132磅),預防重病。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1個部位囤積脂肪最高危

減肥專科醫生邱正宏在節目《健康2.0》分享減肥的重要性及成功案例。他指出脂肪分為2大部分:皮下保暖用的脂肪、內臟脂肪,而脂肪的分布則與遺傳、荷爾蒙及局部血液循環息息相關。

邱醫生續指,「肚子」囤積脂肪最可怕,因為這類脂肪主要集中在內臟。他解釋,脂肪常被視為用作儲存熱量,但有醫學研究指出,脂肪會分泌一種細胞激素,從而引致出現全身發炎反應,時間長了,細胞便變性,免疫系統就會把它當作細胞病毒攻打。換言之,若脂肪囤積過多,就會引致全身慢性發炎。

同場加映:2類食物增心肌梗塞風險

飽和脂肪特性及食物例子

飽和脂肪特性

1.會增加體內低密度脂蛋白(壤膽固醇),因而增加患心臟病、中風等疾病風險。

2.攝入量應少於每日所需總能量的10%(約20克)。

3.在室溫下呈固體狀熊。

飽和脂肪食物來源

1.動物脂肪

例子:牛肉、羊肉、猪肉、家禽

例子:牛/羊脂、豬油及奶製品(例如芝士、忌亷及全脂奶)

2. 部份熱带油

例子:棕櫚油、棕櫚核仁油、椰子油

反式脂肪特性及食物例子

反式脂肪特性

1,對心臟健康最壞的脂肪。

2.在室溫下呈固體狀態。

3.增加體內壞膽固醇,同時减少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增加患心臟病風險。

反式脂肪食物

大部份反式脂肪是工業生產的。

存在於含部分氢化油的食物中,例如人造牛油、植物起酥油及烘焙/油炸食品。

牛、羊的肉及奶製品或含少量反式脂肪。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醫生教消脂減磅4大口訣

邱正宏醫生分享一個減肥成功案例指,曾有一位男子因「蝴蝶袖」(掰掰肉來求醫。邱醫生形容,該男子的皮膚猶如一個袋子,曾有超重問題。

該男子曾經十分肥胖,體重高達120公斤(約265磅)。後來,他花了一年時間激減60公斤(約132磅),減去大概一半體重。該男子曾觀看邱醫生教減肥的影片,跟從醫生的方法減肥一年,輕了60公斤。

邱醫生分享減肥的口訣如下:

先戒飲料和甜食

澱粉換成蛋白質

若沒時間常運動

坐時腳要抬一隻

1個簡單運動消耗卡路里

邱正宏醫生補充,肥胖人士要留意除了三餐正餐之外,還有沒有在餐與餐之間飲含糖飲料、吃零食等,因會攝取額外的熱量。他建議,平時要坐著工作的人士,若有機會站立就盡量站一站。

不過,即使坐著也有方法消耗熱量。他建議大家坐在椅子時,一隻腳可離開地面,因為凌空有助肌肉收縮。上述個案的男子也靠這些小習慣,成功減肥,改善新陳代謝問題。

全港逾100萬人有脂肪肝

過胖會引發不少健康問題,根據本港衞生署2017年的健康調查發現,香港年齡介乎15至84歲人士中,約50%屬超重或肥胖。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早於2008年至2010年間進行了一項全民肝臟健康普查研究,發現在922位市民當中,有264位(28.6%)是脂肪肝患者,並由此推算有逾100萬名港人已患脂肪肝,當中超過4萬人的肝臟已出現嚴重纖維化或肝硬化。

脂肪肝可演變為肝硬化肝癌

肝臟若積聚過多脂肪,有機會引致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本港衛生署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成因及演變過程: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一系列與肝臟細胞積聚過多脂肪(超過肝臟容積的5%)有關的肝臟疾病。積聚脂肪的成因與過量飲酒或其他繼發性因素(例如藥物或先天性代謝缺陷)無關。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演變過程,縱使仍未清晰且具爭議性,但研究指出可包括以下情況:

病情較輕微的單純脂肪化(即脂肪積聚)。脂肪性肝炎所伴随的肝臟發炎和結疤。肝臟出現纖維化,最終演變成肝硬化。久而久之,可導致肝臓衰竭或肝癌。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預防脂肪肝方法

本港衞生署指,要維持肝臟健康及減低患上脂肪肝的風險,可注意以下6點:

1.維持體重、腰圍適中。

香港華裔成年人的體重指標應介乎18.5和22.9公斤/平方米之間。不論體重指標多少,男性的腰圍應保持在90厘米(約36吋)以下,而女性的腰圉則應保持在80厘米(約32吋)以下。

對過重和肥胖人士來說,減少體重有助減少脂肪在肝臟積聚。一項系統性回顧亦指出將體重降低4%至14%可減少肝臓脂肪。

2.保持均衡飲食。

每日進食最少5份含豐富抗氧化劑的水果及蔬菜和適量含豐富奥米加3脂肪酸的魚類。避免進食高油、高糖和高鹽的食物。研究亦發現高蔗糖或果糖的膳食與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關。因此,應避免飲用含大量蔗糖或果糖的汽水和其他含糖飲料。

3.多進行體能活動。

恆常體能活動可減低新陳代謝風險和减少肝臓脂肪,從而減低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亦有助減緩患非酒精性脂肪肝人士病情。

應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例如快步行、慢速游泳或悠閒地踏單車)或75分鐘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例如緩步跑、快速游泳或劇烈地踏單車)或相等的活動量。

兒童及青少年應每日累積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4.避免飲酒。

肝臟作為分解酒精的最主要器官,特別容易受到酒精代謝的影響。按定義,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並無顯著飲酒習慣。過量飲酒可導致肝臟肥大,逾90%酗酒的人士患有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5.不吸煙。

吸煙會加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演變,部分原因是由於吸煙影響胰島素抗阻。吸煙連同過重和肥胖,可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展產生協同效應。

6.維持適中的血糖、血脂和血壓水平。

建議健康的成年人一般應將收縮壓維持在低於120毫米水銀柱及舒張壓低於80毫米水銀柱。健康的成年人空腹血糖低於每公升5.6毫摩爾,血液中的總膽固醇水平低於每公升5.2毫摩爾。

同場加映:6種食物暗藏致肥陷阱

台灣營養師Angela曾在其Instagram發文指,有6種經常被人誤以為健康的食物,其實暗藏致肥陷阱:

1. 貝果

雖然外表不油腻,但是由精緻澱粉及油脂製成,加上口感扎實,所以熱量不低。

2. 無麩質蛋糕

無麩質蛋糕可能用米粉(澱粉類)或杏仁粉(油脂類)製成的,因此不等於少油和低热量。

3. 果乾和蔬果汁

即使是原味的果汁或果乾,在減肥時都不建議食用。

果汁容易喝過量,從而攝取過多熱量及糖分,加上果汁的升糖指數高,導致血糖容易飆升。

4. 非油炸薯片

標明「烘焙」感覺較健康,但油炸和非油炸的差別只是加工方式不同,和含油量多少無關。

5. 榖物棒

穀物棒雖然有其功能,感覺上較健康,但某些穀物棒的糖分和熱量仍然不低。

6. 消化餅

只是一般餅乾,沒有幫助消化的功能,因此也不算是健康食品。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台灣泌尿科醫生解答包含飲咖啡能助「性」在內的6大迷思,建議每日飲用2至3杯效果最佳。

泌尿科醫生解答咖啡的6大常見迷因

網傳咖啡不僅是提神的飲品,甚至可「增強性功能」,究竟有冇科學依據?對此,台灣知名泌尿科醫生呂謹亨其Facebook專頁「泌尿科呂謹亨醫師 - 大亨醫師」發文指出,每日適量飲用咖啡可能有效降低性功能障礙的機率,特別是每日攝取2-3杯的情況下。研究認為這可能因為咖啡能增加陰莖的血流量以及對抗血管自由基對血管的毒害,可能提升男性荷爾蒙水平。為此他引用美國研究針對六大常見的咖啡迷思進行了詳細解析,旨在為大眾釋疑。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1.咖啡可以增加性功能嗎?

呂謹亨引用美國大型研究指出,每天飲用2-3杯咖啡可以有效降低性功能障礙的風險。可能的原因包括咖啡能讓動脈舒張,增加陰莖中的血流量。且咖啡中含有抗氧化劑,這可以對抗血管自由基對血管的毒害。研究還顯示,加牛奶的拿鐵抗氧化效果更佳,能有助男性荷爾蒙上升。

2.喝咖啡會導致腎結石?

根據美國大規模研究顯示,每日飲用咖啡的人相比偶爾飲用者,患腎結石的風險低26%。儘管咖啡和茶含有草酸鹽,通常會建議腎結石患者減少飲用。然而2004年的研究發現,咖啡因可以增加鈣、鎂、鈉和檸檬酸鹽的尿排泄,但沒有草酸鹽。其中某些成分如檸檬酸鹽可能有助於預防結石的形成。且草酸鹽可在腸胃道與鈣結合,減少多餘的鈣攝取。

儘管如此,呂謹亨建議飲用咖啡和茶仍要適量,最好就是喝一杯茶或咖啡,要配3杯水。相對於擔心咖啡的攝取,足量的水更能預防結石。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3.喝咖啡會導致失眠?

呂謹亨提到,咖啡因的半衰期約為4-6小時,所以晚上11點前喝咖啡可能會影響睡眠,然而每個人對咖啡因的敏感度和代謝能力卻有所不同。但如果晚上需要保證良好睡眠,他建議最保守的方法就是在早上9點前完成咖啡攝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4.為何喝咖啡後會有便意?

呂謹亨表示,根據統計顯示,每3人中就有1人會在飲用咖啡後有想要排便的感覺。他解釋,這是因為咖啡觸及胃內壁時觸發的「胃結腸反射」,從而傳遞訊息促使大腸蠕動,進而產生排便衝動。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5.胃食道逆流可否飲用咖啡?

呂謹亨強調,雖然喝咖啡可能會造成下食道括約肌壓力降低和胃酸分泌增加,導致胃食道逆流,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這與咖啡攝取並無直接關聯,主要取決於個體差異。若是在喝咖啡時有喉嚨灼熱、胃酸等不舒服的症狀,就需要減少咖啡攝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6.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

呂謹亨根據研究確認,咖啡攝取與骨質疏鬆之間沒有直接關聯。咖啡中的草酸含量較低,相較蔬菜會低很多,對飲食中鈣質的吸收影響不大,不足以導致骨質疏鬆。骨質疏鬆通常時因為沒有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以及運動量不足所導致。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