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母親含辛茹苦育成狀元 七年後要求兒子辭官回家

歷史長河

母親含辛茹苦育成狀元 七年後要求兒子辭官回家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母親含辛茹苦育成狀元 七年後要求兒子辭官回家

2023年02月09日 10:00 最後更新:10:18

望子成龍是不少家長的心願,直到兒子高中狀元,卻是又喜又悲。悲的是怕兒子不能適應黑暗的官場,有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莫過於此。這便是清代才子蔣士銓的故事,見於他所寫的《嗚機聲夜課圖記》。

蔣士銓(1725—1785年)是清代著名戲曲家及文學家,他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在翰林院任職編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辭官後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講席。童年時代的蔣士銓生於書香世家,其父蔣堅是位秀才,其母鍾令嘉(1706–1775年)也知書識禮,曾著有《柴車倦遊集》。由於家境不好關係,蔣父長期在外奔波,所以教育兒子的擔子便落到蔣母肩上。

更多相片
蔣士銓 (網上圖片)

望子成龍是不少家長的心願,直到兒子高中狀元,卻是又喜又悲。悲的是怕兒子不能適應黑暗的官場,有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莫過於此。這便是清代才子蔣士銓的故事,見於他所寫的《嗚機聲夜課圖記》。

清代官場黑暗,即示金榜題名也未必官運亨通。(資料圖片)

蔣母是個不折不扣的「虎媽」,史載她課督甚嚴,不論寒暑,四季無休,即使兒子生病中仍要被迫背誦唐詩,在頑皮時更會遭到打罵。有次蔣媽媽的姊姊問妹妹為何不對自己唯一的兒子寬鬆一點,卻被反問:「兒一不屑,妹何託焉?」她又曾對兒子說:「兒及此不學,我何以見汝父?」如此嚴厲的管教方法,放眼今天可謂吃不消,但古代女性往往把一生的成就放在子女身上,這跟現代女性有自己的事業不同。

沙馥《機聲夜課圖》。全長65.8 x 134.6cm。(資料圖片)

有一說法是來自蔣母的命令:「慮其性剛,將忓眾,命還山讀書」。她還寫過一首詩論及此事:「館閣看兒十載陪,慮他福薄易生災。寒儒所得要知足,隨我扁舟歸來去。」可見母親認為官場黑暗,怕兒子或會遭害,且看歷史怎樣記載。

畫中的第一主角蔣士銓的母親鍾令嘉,以及學習中偷看母親的蔣士銓。(資料圖片)

關於蔣士銓為何辭官,後世眾說紛云,比較像樣的有趙翼《送蔣心餘編修南歸》詩中的「敏捷詩如馬脱銜,才高翻致謗難緘」之句,且自注曰:「有間之於掌院者,故云。」又王文治送蔣士銓離京詩曰:「亦有達官遭面斥」、「難免謠啄加蛾眉」。趙翼、王文治與蔣士銓同居翰林院,官編修,説他嘗面斥達官而遭謠啄於掌院之前,絕非無中生有。

畫上有兩個下人在交頭接耳,其中一人舉燭,似是要前往某個地方。(資料圖片)

然則蔣士銓《嗚機聲夜課圖記》的故事並未因此而完結。晚清時間,畫家沙馥(1831-1906)在1879年把故事改編為《機聲夜課圖》,並且流傳至今。現為南京博物館所收藏,並且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限期內展出(2022年11月30日至2023年2月27日)。

蔣士銓 (網上圖片)

蔣士銓 (網上圖片)

蔣母是個不折不扣的「虎媽」,史載她課督甚嚴,不論寒暑,四季無休,即使兒子生病中仍要被迫背誦唐詩,在頑皮時更會遭到打罵。有次蔣媽媽的姊姊問妹妹為何不對自己唯一的兒子寬鬆一點,卻被反問:「兒一不屑,妹何託焉?」她又曾對兒子說:「兒及此不學,我何以見汝父?」如此嚴厲的管教方法,放眼今天可謂吃不消,但古代女性往往把一生的成就放在子女身上,這跟現代女性有自己的事業不同。

故事的發展,是蔣士銓曾三次赴京考試,終於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中進士,且是獲欽點為第一名的狀元,其後更獲授翰林院編修官職。當時蔣士銓不過33歲(編按︰古人習慣加虛歲,若以現今計算方法為32歲),以「五十少進士」來看,可謂前程似錦,可是為官七年後便辭職急流勇退,原因何在?

清代官場黑暗,即示金榜題名也未必官運亨通。(資料圖片)

清代官場黑暗,即示金榜題名也未必官運亨通。(資料圖片)

有一說法是來自蔣母的命令:「慮其性剛,將忓眾,命還山讀書」。她還寫過一首詩論及此事:「館閣看兒十載陪,慮他福薄易生災。寒儒所得要知足,隨我扁舟歸來去。」可見母親認為官場黑暗,怕兒子或會遭害,且看歷史怎樣記載。

首先,按照清制,蔣士銓雖然高中進士,但不會馬上授官的,而是得入庶常館為庶吉士,三年散館,才能授官。如是者苦等三年,終於獲授翰林院編修一職。這以後四年中,他曾擔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續文獻通考》纂修官,一直供職於翰林院,久久未得升遷。他的「我生不願作公卿,但為循吏死亦足」的願望也得不到實現,終於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毅然辭官南歸。

沙馥《機聲夜課圖》。全長65.8 x 134.6cm。(資料圖片)

沙馥《機聲夜課圖》。全長65.8 x 134.6cm。(資料圖片)

關於蔣士銓為何辭官,後世眾說紛云,比較像樣的有趙翼《送蔣心餘編修南歸》詩中的「敏捷詩如馬脱銜,才高翻致謗難緘」之句,且自注曰:「有間之於掌院者,故云。」又王文治送蔣士銓離京詩曰:「亦有達官遭面斥」、「難免謠啄加蛾眉」。趙翼、王文治與蔣士銓同居翰林院,官編修,説他嘗面斥達官而遭謠啄於掌院之前,絕非無中生有。

同詩,趙又言:「世謂灌夫能罵座,我援瀧吏勸書紳」,引《史記》灌夫使酒罵座而遭禍之事,勸蔣急流勇退,並要他牢記此話。可見,讒間之事當必有。蔣士銓一生秉性剛直,磊落嶔崎,阮元説他「遇不可於意,雖權貴幾微不能容。」很可能就是以面斥達官一事為依據的。這種個性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長期抑鬱下僚,久不升遷。他曾在《賀新涼• 疊韻留別紀心齋戴匏齋》詞中説:「袞袞諸公登台省。看明時,無闕須人補。不才者,義當去。」言語中充斥著激憤之情。綜合來看,蔣士銓的辭官,當為面斥達官而致謗遭讒於掌院,因而長期抑鬱下僚,自覺官場污濁,憤而求去的。

畫中的第一主角蔣士銓的母親鍾令嘉,以及學習中偷看母親的蔣士銓。(資料圖片)

畫中的第一主角蔣士銓的母親鍾令嘉,以及學習中偷看母親的蔣士銓。(資料圖片)

然則蔣士銓《嗚機聲夜課圖記》的故事並未因此而完結。晚清時間,畫家沙馥(1831-1906)在1879年把故事改編為《機聲夜課圖》,並且流傳至今。現為南京博物館所收藏,並且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限期內展出(2022年11月30日至2023年2月27日)。

《嗚機聲夜課圖記》以工筆淡彩描繪全卷,不論是人物造形、庭園景致,還是物件器具,皆一絲不茍。沙馥以亭台間隔分開三組人物,描繪同一時間發生的事,再以前景的植物引導觀眾的視線,把故事鋪陳出來,手法仿如今天的繪本。

畫上有兩個下人在交頭接耳,其中一人舉燭,似是要前往某個地方。(資料圖片)

畫上有兩個下人在交頭接耳,其中一人舉燭,似是要前往某個地方。(資料圖片)

畫中的第一主角便是蔣士銓的母親鍾令嘉,她坐在織機前紡織,以「札札札」的鳴機聲伴隨著書房裡的兒子讀書。站在她旁邊的是她的媳婦,而在不遠處還有兩個下人在交頭接耳,其中一人舉燭,似是要前往某個地方。這類以教育孩子為主題的畫作,畫史上統稱為「課子圖」,在清代頗為流行。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