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琥珀文化不限歐洲 中國早於遼代經已盛行

歷史長河

琥珀文化不限歐洲 中國早於遼代經已盛行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琥珀文化不限歐洲 中國早於遼代經已盛行

2023年03月10日 10:00

遼代對於北宋來說是邊防的一大隱患,其長年霸佔燕雲十六州之地更成為北宋揮之不去的夢魘。不過從文化的發展來說,遼國契丹統治者背後代表的是游牧民族文化,他們有著與中原漢族不同的喜好,比如喜歡歐洲的琥珀,並且曾經出品大量琥珀裝飾品,並且使琥珀盛於明、清兩代至今。

琥珀早於漢代傳入中國。圖為東漢琥珀雕臥獅珮。(資料圖片)

琥珀早於漢代傳入中國。圖為東漢琥珀雕臥獅珮。(資料圖片)

琥珀主要盛產於歐洲,尤以波羅的海地為甚。它經由非常複雜的石化過程所形成,在樹脂不受自然降解下發生。物質突然進入地下,引發緩慢的石化過程,令有機物質被土壤中的磺物元素所取代。最古老的波羅的海琥珀可以追溯至三千五百萬年前。至於中國雖然也出產琥珀,出產地在東北遼寧撫順,也就是日後大遼國轄區。只是目前為止,還欠缺古代開採琥珀的記載,而撫順的琥珀開採時間大致為清末民國初年,估計即使古代中國有出產琥珀也為數不多。

更多相片
琥珀早於漢代傳入中國。圖為東漢琥珀雕臥獅珮。(資料圖片)

遼代對於北宋來說是邊防的一大隱患,其長年霸佔燕雲十六州之地更成為北宋揮之不去的夢魘。不過從文化的發展來說,遼國契丹統治者背後代表的是游牧民族文化,他們有著與中原漢族不同的喜好,比如喜歡歐洲的琥珀,並且曾經出品大量琥珀裝飾品,並且使琥珀盛於明、清兩代至今。

遼代出產琥珀最多,而且題材及類型比較豐富。圖為瓔珞項鍊,長30cm,由琥珀及鎏金銀所組成。(資料圖片)

琥珀主要盛產於歐洲,尤以波羅的海地為甚。它經由非常複雜的石化過程所形成,在樹脂不受自然降解下發生。物質突然進入地下,引發緩慢的石化過程,令有機物質被土壤中的磺物元素所取代。最古老的波羅的海琥珀可以追溯至三千五百萬年前。至於中國雖然也出產琥珀,出產地在東北遼寧撫順,也就是日後大遼國轄區。只是目前為止,還欠缺古代開採琥珀的記載,而撫順的琥珀開採時間大致為清末民國初年,估計即使古代中國有出產琥珀也為數不多。

遼代琥珀雕金剛打鬼珮佩飾,長6.5cm x 寬4.3cm。 (資料圖片)

從現今在中國發現的琥珀來看,琥珀主要在漢代隨絲綢之路的開通而被引入到中國,但數量不多,而且主要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墓地出土,似在反映漢代琥珀入口主要經由海運居多,且當時琥珀市場在中國未成氣候。

宋與遼國雖屬敵對關係,但也有出土琥珀品。圖為琥珀跪伏童子珮。(資料圖片)

有別於中原漢代文化,遼代的契丹統治者,以至先前的游牧王國,都喜歡琥珀等外國物品。遼人充份使用琥珀,製作琥珀珠寶、掛件、佛器及小雕飾,盡顯其工藝精湛。琥珀是非常珍貴的財產,並與擁有者一同埋葬。當中貴族佩戴的琥珀長項鍊,尤其值得留意。此外,琥珀的藥用價值亦大受推祟,人們相信它可治療多種疾病,以及有助於舒緩疼痛。

明代是中國琥珀工藝品發展的另一高峰,圖為雕駱駝擺件。(資料圖片)

為甚麼遼代統治者者對於琥珀情有獨鍾呢?首先是地理上的便利,可以源源不絕取得西方傳入的琥珀品。契丹族源於東胡鮮卑,在三國時代已有相關的記載,其族人一直盤踞在北方廣闊的草原並且不斷發展壯大。西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並先後兩次大規模西征,征服了赤峰地區以西至河西走廊和阿爾泰山之間的所有民族,遼的疆域版圖得以擴大到西域附近,並且可藉由絲綢之路大量傳入北歐波羅的海地的琥珀品。據《契丹國志》所載:「高昌國、龜茲國、于闐國、大食國、小食國、甘州、沙州、涼州,以上諸國三年一次遣使,約四百餘人,至契丹貢獻玉、珠、犀、乳香、琥珀、瑪瑙器。」足以為證。

在明代出現不少以歷史人物為題的琥珀品,如圖中的琥珀雕東方朔。(資料圖片)

1985年,在內蒙古哲裡木盟奈曼旗青龍山鎮斯布格圖村修建水庫時發現一處遼代墓葬,經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後,確認為遼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墓中共計出土三千餘件珍貴文物,涉及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瓷器、瑪瑙器、玻璃器、水晶器等,其中佩飾和飾件共2315件,數量龐大。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用琥珀製作的項鍊、耳環、佩飾及裝飾品等,可見遼國貴族對於琥珀品的熱愛。

明梅紋耳墜一對。特點是嵌入黃金等。(資料圖片)

在出土的琥珀品中,既有琥珀耳,也有琥珀頭飾、琥珀瓔珞、琥珀佩飾、琥珀飾盒,以及較少見的琥珀握手。這些琥珀塊度大小不一,色澤因時間久遠氧化而呈現獨特的深橘色或紅棕色,其中或透明或渾濁,還有一些已經出現了細密的裂紋。

琥珀在清代依然受到歡迎。圖為銀嵌琥珀雕鹿同春牌。(資料圖片)

在明代,琥珀已變得相當受歡迎,並且已完全融入中國藝術中,而作為珍貴的材料,它的用途由皇帝控制,只有皇室成員才可佩戴。中國藝術家將琥珀轉化成小雕飾,迎合精英品味,例如學者會購買小雕像、花瓶及樹石研究,而皇室成員則購買吊墜、項鍊、耳環和髮簪。至了清代,因為皇室具有游牧血統,他們仍然推崇琥珀。或者由於他們與遼人來自相同的祖先,故此一直保留此傳統。多件清朝文物都展現了工匠處理琥珀的出色技藝,他們能夠充份利用其多樣的顏色 (透明蜜色、奶黃色及不透明的紅色),營造不同效果。

遼代出產琥珀最多,而且題材及類型比較豐富。圖為瓔珞項鍊,長30cm,由琥珀及鎏金銀所組成。(資料圖片)

遼代出產琥珀最多,而且題材及類型比較豐富。圖為瓔珞項鍊,長30cm,由琥珀及鎏金銀所組成。(資料圖片)

從現今在中國發現的琥珀來看,琥珀主要在漢代隨絲綢之路的開通而被引入到中國,但數量不多,而且主要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墓地出土,似在反映漢代琥珀入口主要經由海運居多,且當時琥珀市場在中國未成氣候。

遼代琥珀雕金剛打鬼珮佩飾,長6.5cm x 寬4.3cm。 (資料圖片)

遼代琥珀雕金剛打鬼珮佩飾,長6.5cm x 寬4.3cm。 (資料圖片)

有別於中原漢代文化,遼代的契丹統治者,以至先前的游牧王國,都喜歡琥珀等外國物品。遼人充份使用琥珀,製作琥珀珠寶、掛件、佛器及小雕飾,盡顯其工藝精湛。琥珀是非常珍貴的財產,並與擁有者一同埋葬。當中貴族佩戴的琥珀長項鍊,尤其值得留意。此外,琥珀的藥用價值亦大受推祟,人們相信它可治療多種疾病,以及有助於舒緩疼痛。

宋與遼國雖屬敵對關係,但也有出土琥珀品。圖為琥珀跪伏童子珮。(資料圖片)

宋與遼國雖屬敵對關係,但也有出土琥珀品。圖為琥珀跪伏童子珮。(資料圖片)

為甚麼遼代統治者者對於琥珀情有獨鍾呢?首先是地理上的便利,可以源源不絕取得西方傳入的琥珀品。契丹族源於東胡鮮卑,在三國時代已有相關的記載,其族人一直盤踞在北方廣闊的草原並且不斷發展壯大。西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並先後兩次大規模西征,征服了赤峰地區以西至河西走廊和阿爾泰山之間的所有民族,遼的疆域版圖得以擴大到西域附近,並且可藉由絲綢之路大量傳入北歐波羅的海地的琥珀品。據《契丹國志》所載:「高昌國、龜茲國、于闐國、大食國、小食國、甘州、沙州、涼州,以上諸國三年一次遣使,約四百餘人,至契丹貢獻玉、珠、犀、乳香、琥珀、瑪瑙器。」足以為證。

明代是中國琥珀工藝品發展的另一高峰,圖為雕駱駝擺件。(資料圖片)

明代是中國琥珀工藝品發展的另一高峰,圖為雕駱駝擺件。(資料圖片)

1985年,在內蒙古哲裡木盟奈曼旗青龍山鎮斯布格圖村修建水庫時發現一處遼代墓葬,經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後,確認為遼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墓中共計出土三千餘件珍貴文物,涉及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瓷器、瑪瑙器、玻璃器、水晶器等,其中佩飾和飾件共2315件,數量龐大。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用琥珀製作的項鍊、耳環、佩飾及裝飾品等,可見遼國貴族對於琥珀品的熱愛。

在明代出現不少以歷史人物為題的琥珀品,如圖中的琥珀雕東方朔。(資料圖片)

在明代出現不少以歷史人物為題的琥珀品,如圖中的琥珀雕東方朔。(資料圖片)

在出土的琥珀品中,既有琥珀耳,也有琥珀頭飾、琥珀瓔珞、琥珀佩飾、琥珀飾盒,以及較少見的琥珀握手。這些琥珀塊度大小不一,色澤因時間久遠氧化而呈現獨特的深橘色或紅棕色,其中或透明或渾濁,還有一些已經出現了細密的裂紋。

據說遼代人之所以喜歡琥珀,多少與其審美觀有關。琥珀色澤美麗,珍貴稀有,也被視為財富的象徵。關於契丹視琥珀為珍寶的記載,在《南史•齊本紀》中有言:「潘氏服禦,極選珍寶……虎珀釧一隻,直百七十萬。」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對於契丹來說,琥珀代表勇氣。中國古代有老虎死後其靈魂入土變為琥珀的傳說,符合契丹民族尚武彪悍的個性,是勇氣的象徵。

明梅紋耳墜一對。特點是嵌入黃金等。(資料圖片)

明梅紋耳墜一對。特點是嵌入黃金等。(資料圖片)

在明代,琥珀已變得相當受歡迎,並且已完全融入中國藝術中,而作為珍貴的材料,它的用途由皇帝控制,只有皇室成員才可佩戴。中國藝術家將琥珀轉化成小雕飾,迎合精英品味,例如學者會購買小雕像、花瓶及樹石研究,而皇室成員則購買吊墜、項鍊、耳環和髮簪。至了清代,因為皇室具有游牧血統,他們仍然推崇琥珀。或者由於他們與遼人來自相同的祖先,故此一直保留此傳統。多件清朝文物都展現了工匠處理琥珀的出色技藝,他們能夠充份利用其多樣的顏色 (透明蜜色、奶黃色及不透明的紅色),營造不同效果。

琥珀在清代依然受到歡迎。圖為銀嵌琥珀雕鹿同春牌。(資料圖片)

琥珀在清代依然受到歡迎。圖為銀嵌琥珀雕鹿同春牌。(資料圖片)

雖然同為琥珀,中西方流傳的琥珀品在風格上差異很大。如十九世紀波羅的海設計師在珠寶及裝飾中,盡量保留琥珀原有的形狀。相比之下,中國琥珀雕刻師會將琥珀原石刻成全新的形狀,完全不會保留原有形狀的痕跡。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