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風來了,要繫好安全帶

博客文章

風來了,要繫好安全帶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風來了,要繫好安全帶

2023年06月05日 12:50 最後更新:13:08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會執行會長

前兩天,中央召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有很多重要表述,有些甚至是第一次出現,在這裡不妨列出以供大家討論。

當前我們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問題的複雜程度、艱巨程度明顯加大。要深刻認識國家安全面臨的複雜嚴峻形勢,正確把握重大國家安全問題。

加快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努力開創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主動塑造於我有利的外部安全環境,更好維護開放安全,推動發展和安全深度融合。

上述表述既有對目前國家安全形勢的最新判斷,也有對「新安全格局」與「新發展格局」關係的闡述,對香港很有現實意義和指導原則。

「國安」已經在特區政府官員口中,幾乎是日日講,月月提,這不但需要設定長遠教育,更要著眼如何管控當下遇到的風險。

尤其是香港處於國家開放的前沿,如何既要塑造外部安全環境,維護開放安全,也要持續推動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

從中央這次國安會議精神可見,中央講國家安全主要是做好自己的事,提升防範意識,不針對任何第三方。

但西方國家總有不希望我們穩定的政治勢力,從沒有停止過對內地和香港的針對。如,最近香港發生的一則奇聞。

5月26日,國際特赦組織發稿稱,来自新疆的39歲維吾爾族男子阿布都雷赫曼本月10日由韓國飛抵香港國際機場後被中國警員審問,随後與友人失去聯繫。

該組織更聲稱阿布都雷赫曼被列入中國政府針對維吾爾族和穆斯林的監視名單。

此一謠言很快引爆西方輿論,又是一波鋪天蓋地的輿論操作。

不久,韓聯社引述該男子的指導顧問、國民大學體育學院院長與事主均對失蹤報道感到驚訝,當事人從沒有離開過韓國,不知道為何國際特赦組織會有此說法,認為與事實不符。

特區政府也迅速作出回應,指謠言「目的就是想抹黑香港政府,抹黑中央政府,危害國家安全」。

這僅是涉香港的謠言,更甚的還有,在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使李輝還未結束遊說俄烏停止戰事之行,美國《華爾街日報》發文引述「知情的西方官員」稱,中國提議了一項將讓俄羅斯擁有烏克蘭部分地區的協議。

很快烏克蘭外長庫列巴親自作出澄清,這說明《華爾街日報》有關虛假報道不僅完全不符合事實,也不得人心,明顯是在挑撥中烏關係。

香港是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容易受到風雨飄搖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影響。

尤其值得關注的,香港是美國最大經貿順差來源地,而駐美經貿辦事處是香港特區政府在海外設立的若干經濟和貿易機構之一,其宗旨是擴大香港和有關國家及地區的經貿務實合作,推動互利共贏。

但美政界近幾個月來又在醞釀《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要求重新評估香港經貿辦的性質和地位,終結其在美國的職能與享有的各項待遇。

記得2022年底美國國會就此事曾鬧過一次,後來由於國會休會不夠時間投票而不了了之。這些動作實際的負面影響有限,但震懾作用和造成的寒蟬效應不容忽視。

最近西方政客又推出新花樣,眼看「脫鈎斷鏈」被盟友明確拒絕,於5月21日的G7峰會公告中,聲稱要對華「去風險化」而不再提「脫鈎」。

「去風險化」這一表述最早是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今年3月底闡述對華政策時首次提出。歐盟不想完全追隨美國,不願對華「脫鈎」,所以當歐洲領導人提出「去風險」時,美國馬上採納這一新的表述,嘗試藉此統一盟友立場。

費盡心思遣詞造句,但其實所謂「去風險化」與「脫鈎斷鏈」並無本質差異。

好在世界具有多樣性。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時明確表示,歐中雙方應共同努力,不掉入「脫鈎斷鏈」陷阱。

近段時間,多家外企高管到訪中國,都表達了未來在華投資合作的意向。稍早時候,蘋果、通用汽車,特斯拉負責人高調來華,摩根大通、輝瑞、星巴克等多家美企CEO也隨後訪問中國。

國際企業家們正在打破一些霸權者的詭言,這就是世界潮流,不可阻擋。

《港區國安法》確立以後,香港逐步走出「不設防」的狀態,並恢復了社會的穩定。

但由於香港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又涉及到不同的利益,敵對勢力雖不能繼續以公開方式宣揚顛覆,但還會利用香港的制度環境繼續開展「反中亂港」乃至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

可見今天的香港社會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亂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礎尚需築固。

面對當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外部環境,包括官員、企業家以及每一個乘客都要繫好「安全帶」,讓香港不因受外圍衝擊而失去前進的方向。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和北約領導人當年在北約東擴問題上究竟說了些什麼

2024年04月16日 12:25 最後更新:15:00

 

作者:周力,中聯部原副部長 

眾所周知,俄烏衝突的一個重要起因,是美國主導的北約組織及其軍事力量部署不斷尋求向東擴展,日益逼進俄羅斯邊界,俄感到自身安全受到直接威脅,在與美國和北約多次溝通無效、提出就簽署歐洲長期安全保障條約進行談判遭到拒絕的情況下,在烏克蘭發生了直接的戰爭。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無論對俄羅斯,還是對北約,烏克蘭都是隔在雙方之間的最後一塊緩衝地。

戰爭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以俄羅斯為一方,以美國、北約和烏克蘭為事實另一方的交戰雙方依然沒有停戰的跡象。

這其中,始終在爭論而又沒有得到重視的根源性問題,就是北約是否應停止東擴以及如何實現整個歐洲的長期安全保障。

今年4月,正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75周年。7月將就此召開北約紀念峰會。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近日解密了關於俄羅斯與北約早期關係的幾份機密文件。

其中最重要的一份,是1992年2月25日時任北約秘書長曼弗雷德•韋爾納(此前任西德國防部長)在莫斯科同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議長)魯斯蘭•哈斯布拉托夫會談的速記稿。

北約秘書長韋爾納(右一)1992年2月25日在莫斯科同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左一)會見時的照片

北約秘書長韋爾納(右一)1992年2月25日在莫斯科同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左一)會見時的照片

俄羅斯媒體對此作了廣泛報導和評論。

根據速記稿記載,韋爾納在會談時對哈斯布拉托夫說:“我們希望建立一個能在從烏拉爾到大西洋這一新的安全環境下生活的歐洲。這個統一的歐洲大西洋共同體,靠三個支柱來支撐。第一個支柱是赫爾辛基進程;第二個支柱是歐洲經濟共同體,它將為我們共同體的堅實政治未來奠定基礎;第三個支柱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速記稿中的相關談話內容

速記稿中的相關談話內容

韋爾納非常樂觀地描繪了北約這個支柱對俄羅斯所起的作用:“我們希望俄羅斯和獨聯體所有其他成員國都加入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據我所知,有些人對我們的意圖仍然表示懷疑。我要在這裡非常明確地指出,我們需要穩定,需要促進和平的某種因素。我們不會干涉俄羅斯的內政,也不會干涉獨聯體其他主權成員國的內政。我們希望同前蘇聯的所有加盟共和國都建立最良好的關係。這符合我們的共同利益。這樣我們就可以確保我們的關係得以長期穩定,我們都會因此而過得更好”。這位北約秘書長同時還強調,鑒於冷戰已經結束,他作為北約秘書長的主要任務,就是加強同俄羅斯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的聯繫。

作為回應,哈斯布拉托夫重申,“俄羅斯願同北約軍事集團開展合作,以消除各種威脅,包括世界在前蘇聯各地可能面臨的核威脅”。“我們接手了很多問題,包括國內問題,也包括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內部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擁有年輕民主的俄羅斯不會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

蘇聯解體前夕,為緩解歐洲緊張局勢,美歐等國家領導人和蘇聯領導人就兩個德國統一問題,實際是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併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和磋商。

美國要求蘇聯分步撤出部署在東德領土上的蘇聯軍隊,提出東德作為統一後的德國的一部分,自然成為北約的成員。北約軍隊將取代蘇聯軍隊駐紮東德。作為交換,美德法等國領導人多次向戈爾巴喬夫承諾,北約在兩德實現統一之後不再向東擴張,哪怕是“一英寸”。

根據這一共識,1990年9月12日,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西德和東德領導人在莫斯科簽署了《關於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根據條約,俄羅斯於1994年全部撤出了部署在東德的軍隊,北約軍隊隨後進駐。

我們來看美國時任國務卿詹姆斯·貝克是如何就北約未來是否東擴問題作出表態的。

1990年2月9日,貝克到莫斯科會見戈爾巴喬夫。在談到統一後的德國同北約的關係時,貝克說,“我們明白,無論蘇聯,還是其他歐洲國家,都需要獲得這樣的擔保:如果美國在北約的框架內繼續維持在德國的存在,那麼北約的轄區和軍事存在的範圍就絕對不可以向東擴張。我們認為,在2+4機制框架內開展的磋商和討論,應該就德國統一不會導致北約這一軍事組織向東擴展作出承諾”。

戈爾巴喬夫回答,“我們總體上贊成這樣的思路”。接下來,貝克又從另一個角度表示,有兩種可能,不知蘇聯方面更傾向於哪一種。“一是德國不加入北約,完全獨立,而且沒有美國軍隊駐紮。二是可以同北約保持聯繫,但要保證北約的管轄範圍和軍隊不會從現有界線向東擴張”。

戈爾巴喬夫答:“這些我們都會考慮。我們希望在領導層面深入討論所有這些問題。當然,北約範圍擴大顯然是不可接受的”。貝克即刻回應,“這一點我們同意”。(《戈爾巴喬夫與德國問題》,當代世界出版社,2017年版,第279、282頁;《戈爾巴喬夫全集》第18卷,2011年俄文版,第269、617頁)

而在此前幾小時貝克同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會談期間,貝克表達得更加直接了當:“毫無疑問,北約的管轄範圍和軍隊不會向東推進,應該成為鐵一般的保證”。再看德國當時的態度。1990年2月1日,德國外長根舍在美國駐波恩使館舉行的會議上明確表示,“東歐的變化和德國統一進程不應損害蘇聯的安全利益。因此,北約必須排除向東擴張其領土,即使其接近蘇聯邊界的情況發生”。這在當時被稱之為解決未來德國與北約關係的“根舍公式”。

1990年2月10日,德國總理科爾訪問莫斯科,同戈爾巴喬夫舉行一對一會談。科爾說,“我們認為,北約不應擴大自己的覆蓋範圍。這裡要找到理性的解決方案。我對蘇聯的利益有準確的認識”。(《戈爾巴喬夫與德國問題》,當代世界出版社,2017年版,第288頁)

法國也作了明確表態。1990年2月25日,法國總統密特朗在同戈爾巴喬夫會見時表示,“無論如何,北約的前沿戰線(法國不參與其防禦),不應當推進到未來統一了的德國的東部地區”。

遺憾的是,蘇美(俄美)雙方當時沒有就此共識簽署任何文件,就是說,共識只是口頭上的,沒有落實到文字,更沒有法律效力。

前面提到的《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裡也沒有這方面的條款。從現有掌握的檔案材料看,戈爾巴喬夫當時並未要求將美歐領導人所作的承諾落實到文字上,哪怕是備忘錄,更不要說有法律效力的條約類文件。

這不能不說是外交史上一個沉痛的教訓。

沒有幾年時間,美國的調子變了,不承認了。作為蘇聯繼承國的俄羅斯據理力爭,但空口無憑,明顯吃了啞巴虧。

隨著一些中東歐國家陸續入約,俄倍感西部安全環境處於被動不利狀態。普京2000年執政後,不止一次提起西方對北約組織不再擴大所作的承諾,批評北約試圖將俄羅斯拖入新的對抗,要求美歐停止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設施裝備到已經加入北約的中東歐國家。

2017年,普京接受美國導演奧利弗·斯通的訪談時,曾指責戈爾巴喬夫沒有要求簽署關於北約不擴張的書面協議。但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一切都已於事無補。

可以再簡單回顧一下美國和北約的調門是如何變化的。

2014年4月,北約一位發言人公開說,“俄羅斯官方人士斷言,美國和德國的官方代表1990年曾承諾不會把北約組織擴大到中歐和東歐,不會在俄羅斯邊界附近建造軍事基礎設施,也不會在那裡部署駐軍。我要說的是,從未有過這樣的承諾;也無法核實俄羅斯是否發表過這樣的聲明”。

2021年12月,在美國國務院的吹風會上,有記者再次提出,貝克曾在1990年親口向戈爾巴喬夫承諾北約不會再搞東擴,請問是否有過這樣的說法。

發言人內德•普萊斯回答,“像前幾屆政府一樣,我們多次明確表示,北約的大門是敞開的,我們致力於在布加勒斯特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當相關國家準備好並能夠履行相關承諾時,北約仍然是這些有抱負國家的選擇。他們可以並願意為歐洲大西洋地區的安全作出貢獻”。

普萊斯還表示,“任何人都無權對北約作出的決定擁有否決權。烏克蘭有權在不受外界干涉的情況下,確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和路線。這是美國在世界各地捍衛和推動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2022年2月20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騰貝格在俄與北約關係最緊張的時刻,在德國ARD電視頻道就當年2月18日《明鏡週刊》披露的一份檔案材料(其中記錄了美英法德四國外長1991年3月6日在波恩達成的似向蘇聯作出承諾的共識,即北約不再從德國東部繼續向東擴張,東歐國家加入北約不可接受)發表評論,稱“北約沒有違背不向東擴張的承諾,因為壓根就不存在北約不再東擴這樣一個協定。沒有!北約的決策是30個成員國共同作出的。說北約國家已經商定放棄北大西洋公約裡規定的東西,這樣的決定在哪兒都不存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北約依舊不斷向東擴展,致使1999年以來的入約國數量增加了一倍,發展成為擁有32個成員國的龐大的軍事政治同盟,大大縮小了對俄羅斯的合圍之勢。俄羅斯感到自己的安全環境在不斷惡化。

2021年12月,俄羅斯為確保自身安全利益不受侵犯,從底線出發,多次建議美國和北約儘快與俄就未來歐洲長期安全保障問題簽署正式文件,以解決俄面臨的最大威脅,主要包括不吸收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加入北約,北約不再進一步東擴,北約將其駐軍退回到1997年東擴前的防線以內等內容。

但這一建議遭到美國和北約方面的拒絕。

對於本文前面所提的會談速記稿,俄羅斯中央副主席諾維科夫指出,沃爾納和哈斯布拉托夫的對話有力駁斥了西方關於“沒有向任何人就北約東擴問題承諾過任何事情、也沒有任何文字記錄”的說法是多麼荒謬。

事實證明,它被記錄下來了,並成為當前開展社會政治辯論的有力依據。

還有評論指出,美國政客對全世界撒謊是習慣性的。他們對自己的選民,對美國的盟友,甚至對全世界,都在不斷地撒謊。

比如,美國說蘇聯在戰勝納粹德國方面的發揮的作用竟然是“微乎其微”的;美國當初在對伊拉克是否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問題上就是睜眼說瞎話;美國對北溪燃氣管道是誰策劃組織爆炸的更是極盡推託之勢。

1990年,美國高官多次在正式場合承諾不會將北約向東擴張到中歐和東歐,但現在他們竟然是一臉無辜的樣子,厚顏無恥地否認原來說過的一切,真是可恥可悲到家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