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最大政黨民主黨,派出包括黨主席羅健熙在內6人參選區議會,結果全部未能攞夠提名票「入閘」,是1994年創黨近30年來,首次未能參與區議會選舉。而他們在2021年棄選改制後的立法會,令該黨陷入一個零議員的困境。
民主黨在2016年有7名成員當選立法會議員,更在2019年黑暴事件後在同年區議會選舉大豐收,有91個民主黨人當選區議員,議席大增54個,是反對派第一大黨。由於民主黨議員要將部份收入上繳,民主黨豬籠入水,收入大豐收。

民主黨主席羅健熙參選區議會失敗。
這一切俱往矣。民主黨成為零議員政黨後,間接來自政府的收入(議員人工上繳)歸零,只能靠捐助維生,很難維持辦事處及聘請眾多職員。外界更關注民主黨會否解散。
羅健熙本周二(10月31日)接受商業電台訪問表示,有民主黨員對今次未能入閘參選區議會感到失望,稍後將與黨友商討前路,包括未來參選是否仍屬可行,以及在沒有議員的情況下民主黨如何走下去。
羅健熙說:「即是大家見到這個環境,我覺得有些人(黨員)會覺得好像有些失望、有些defeated(被打敗),我覺得這個很合理、很正常,我們都要去看看究竟我們還有多少黨友是覺得我們仍然想繼續,不論在地區裡面也好、不論是去做一些政策倡議都好,我們看完有多少黨友想繼續,我們再看看我們的資源有多少,再去衡量實際做多少。」
羅健熙坦言:「我一路的心態都是我完全沒有任何所謂解散(民主黨)的包袱,但是同一時間就是我覺得在香港我可以嘗試的地方、可以儘量做的地方就儘量去做,那個(解散)會是一個last resort(最後手段),即是一個最後、最後的選擇,如果那個時勢是這樣來到的時間,那就這樣來到吧,過去這幾年大家見到很多不同的團體、組織的離散,我會覺得如果現有的組織散了的話,其實那個重新去再組織起來那個機會是小,所以我自己很不希望要去離散。」
有份力推民主黨參選的前黨主席楊森接受明報訪問時表示,儘管在區議會參選路盡,相信中央仍期望立法會發揮監察、代表多元意見的角色,冀北京容許民主派參選立法會。民主黨創黨29年來首次沒有民選議員,楊森承認資源上「會慢慢陰乾」,需轉型為壓力團體。他強調港人仍需反對的聲音,解散不應成為選項,「如果有一日香港人說不需要反對黨,完全不需要政黨反映不同意見,那麼你想做也不能做」。

民主黨前主席楊森。
特區政府昨午舉辦「完善地區治理」研討會,中聯辦主任鄭雁雄致辭時表示,要「徹底終結」反中亂港分子經選舉進入特區治理架構的歷史。他指出,愛國者有公認標準,判斷愛國者「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不可能昨天還在反中亂港,今日喊兩句口號,就搖身一變成愛國者」。鄭雁雄又提及,允許並歡迎「有錯失嘅人」轉變到愛國愛港立場,但確認轉變「要時間,要睇行動」。
鄭主任的講法,對民主黨如何選擇前路,會有一點啟示。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在「完善地區治理」研討會致辭。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