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新公布香港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增長3.3%,高過預期的2.7%,亦較首季的2.8%增長強,經濟數字向上,是一個利好消息。
仔細分析,表現得比較差的是私人消費開支,由今年第一季的升1.2%,轉為第二季跌1.6%,亦是2022年第三季以來首次錄得跌幅。帶動GDP增長主要因素是貨物出口,第二季按年升7.6%,較今年首季6.8%增長加快,可見香港經濟增長,主要由中國大陸首兩季的出口表現強勁所帶動。而本地私人消費開支下跌,亦從側面反映本地市民未感受到經濟增長的好處。
私人消費開支下跌,部分可能是因為北上消費令到開支流失,部分亦可能是因為本地市民的消費的確減少了。而私人消費的增減除了與個人入息相關,亦都和投資市場相關連。股市、樓市表現不濟,市民的「感覺良好因素」(feel-good factor)下降,就會令到消費窒手。
最近和一個本地的大老闆聊天,他說到本地很多做生意的大商家都有「水緊」的問題。他們有一次有一枱人食飯,都是本地的主要商家,當中大多數人有做地產生意,大家都「牙痛咁聲」,說賣樓很困難。發展商如果賣樓收入大幅減縮,就主要靠租金收入來頂,而本地租務市場亦不見得很好,租客見租約到期就頻頻叫減租。借貸稍為大的公司,由於利息支出高企,比較難捱。
這個老闆還提到一個現象,本地銀行現在借貸的取態越來越審慎,有一個案是向有實力的公司追債,即使有幾十年的關係,都叫你提早還款,相反銀行對那些借貸比率高、經濟實力弱的集團,反而動也不敢動,亦不敢追債,怕動一動手指追債,就會把這些集團拖跨。他說香港商界正處於一個資金緊縮的環境底下,相當難捱。
其實香港經濟面臨的困境,絕大多數和本地因素無關,第一個最關鍵的是美國利息高企,過去美國在兩年之內暴力加息5厘以上,港元和美元有聯繫匯率,香港的利息亦大體跟隨美息,令到利息成本高漲。一方面令借貸比較多的企業開支大增,另一方面由於做港元定期有3厘多的利息,做美元定期有4厘多的利息,很多本地投資者都不想買股票,存錢入銀行收息就算,亦搞到投資氣氛很差。
第二個因素是地緣政治因素,中美關係惡化,美國持續搞中國,亦都呼籲商家從香港撤資,同時減少到香港的股市投資。
所以整體而言,我們看到香港的狀況是消費不足,但是背後的真正問題,其實是投資不足,高息令資金緊縮,部分資金撤走後亦無其他資金回補,令香港陷入一個缺水狀態。
股巿投資者很直觀,港股不升就覺得是中國公司不行,美股上升就覺得是美國公司很厲害。其實美股表現好和資金供應有絕大關係,即使美國利息高企,但過去3年拜登政府大力增加政府開支,令美國國債的增長,差不多每一百日就增加一萬億美元,政府大力花錢泵水到巿場,自然資金充裕,百業興旺。
香港需要再投資。無論是特區政府、公營機構,以至並非從事房地產的大型企業,他們其實都有投資的能力,政府應該鼓勵他們,啟動投資計劃,再投資香港。未來香港機場的第三條跑道即將建成,這亦是一個鼓勵投資的契機,香港要有多些投資,整個市場才能活起來。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