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中共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會議提出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明確信號。當時有意見認為,三中全會的決定,並沒有提出具體的對外開放政策。不過相關政策近日就陸續出台。
國家商務部在9月8日公布最新版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外資在製造業領域的准入限制。新負面清單刪除了:一、「出版物印刷須由中方控股」;二、「禁止投資中藥飲片的炮製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這兩個條目。因為這兩項是負面清單僅餘的兩個條目,意味著外資進入我國製造業投資,將不會再有任何和內資不同的限制。
雖然最後剔除的這兩個項目,已經不是重大製造業領域,但是將最後兩項剔除,亦有歷史性意義。
另外,我國在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後,服務業領域亦有重要的開放舉措。商務部表示,要在醫療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包括一、在生物技術領域,北京、上海、廣東、海南的自貿區和自貿港,允許外資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療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應用;二、容許外資獨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9個地區設立外資獨資醫院。我們國家現在的做法,和美國的行徑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以國家安全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近年大幅推出針對中國的關稅及貿易限制。今年5月,白宮宣布大幅增加中國電動車和新能源產品入口美國的關稅,試圖藉增加貿易壁壘,保護美國汽車業和太陽能等新能源行業,這完全是一種閉關鎖國、減弱競爭的傾向。而中國就剛好相反,全面開放製造業和加大開放服務業,引入外資到中國獨資經營,加強競爭。
中美兩個國家走著兩條完全相反的道路。看看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就可以見到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的歷程。
在1983年,北京汽車製造廠和美國汽車公司訂立經營協議,成立北京吉普公司,開啟了中國汽車領域合資模式的新階段。一年之後,中國上汽集團和德國大眾汽車集團組建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中國引入大眾這個巨企,隨後合資汽車在中國遍地開花。
中國後來清楚訂出汽車業引入外資的產業政策,訂明外資企業在中國銷售生產汽車,只能與中方合資,外資持股比例不能超過50%,同類產品最多組建兩間合資企業。這個政策訂出合資品牌的上限,一定程度為中國自主品牌保留了一條活路。
而大眾汽車亦將旗下的桑塔納品牌引入中國,結果就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滿街滿巷都是桑塔納。當時該公司有一個廣告宣傳金句:「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時在中國,擁有桑塔納,就如同擁有最大的奢侈品。你看《繁花》的寶總也是坐著桑塔納出場,就知道這款車當時有多流行。
「40年河東,40年河西」,到2023年11月,桑塔納全國單月只賣出一架車,一代神車,退出歷史舞台。而外國品牌汽車,亦由炙手可熱,變成為受人冷待。
中國在201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的造車勢力開始在全球掀起巨浪,但中國並沒有關閉國門,一方面宣布將進口汽車的關稅,由25%降至15%,另一半方面又在2018年對新能源車先行解禁,容許外資獨資經營。
在中美貿易戰開打的前夕,中國在2018年大手筆放了美國的特斯拉到上海建超級工廠。當時即使內地都有不同意見,認為既然美國這樣和中國開打貿易戰,毫無道理地打壓華為的手機,為何中國還要讓特斯拉在中國造車賣車?
後來的發展證明,中國是經過深思熟慮,才作出這個決策。特斯拉在上海設廠,周邊就建起數以百種電動車零部件企業,這些企業不單支持了特斯拉造車,亦支持了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傳統的燃油車配件複雜,中國即使追趕都需要很長時間。而電動車結構簡單,主要是電池和發動機,這就給了中國一個彎道超車的天賜良機。
2017年上汽通用生產的美資品牌汽車,仍然在中國創下200萬輛的最高年銷量,這是美國通用汽車1997年進入中國內地以來最好的成績。但7年後的今天,通用在中國內地的銷售已經急速崩塌,在內地生產通用的兩大車廠都傳出裁員的消息。
中國在2022年全面放開所有汽車業的外資投資限制。中國在2023年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汽車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如果有人問起三中全會的精神,其實關鍵仍然是進一步改革開放。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故事,就是中國產業有弱到強的故事。美國如今走回頭路,用關稅壁壘保護自己的產業,這條路在歷史上未見過成功例子,相信這一次也不會例外。而國家在服務業進一步推出重要的開放舉措,亦為包括港資在內的海外商人,帶來投資的新機遇。
盧永雄
近日中港股市在中央出招後大幅上升,交投氣氛熾熱。就在9月24日中國政府連放經濟金融大招之後一兩日,我在一個公開場合遇到一位財經老總,大家議論阿爺出招「得唔得」。財經老總話,「最緊要這些招數是否真的能令外資有信心。」我對此不敢苟同,就回應說:「只要個巿升,外資就有信心。」
資金從來跟紅頂白,巿好的時候就買,巿差的時候就沽,大行的分析報告以至財經分析員亦皆如此。所以說要爭取外資信心,沒有抓到重點,只要大巿繼續升,他們的信心自然會返回來。其後幾日市場的發展果真如此,港股從8月的低位17000點樓下,急速飆升至22000點樓上,港股出現破紀錄的單日5000億成交,之前一直睇淡港股的外資突然轉軚,個個都走來唱好。
美國彭博社表示,中國用了短短8日的時間,就重奪過去10個月失去的新興市場主導地位,8日之內,中港股市市值就飆升了3.2萬億美元(約25萬億港元),令到中國在新興市場股指中的權重大幅上升。
有人話股巿向好散戶入市,其實散戶入巿又怎能做出單日5000億的成交紀錄呢?這種高成交當然是外來資金流入所致,特別是沽空了港股的外資,亦都要急急斬倉回補。彭博社引述一份巿場分析公司S3 Partners的一份報告指出,在中國股市受政策推動而大幅上漲,做空美國上市中國概念股的交易者,在此波行情中損失約69億美元。
對這一次內地和香港股市反撲,我有幾點分析:
第一,不要按人家牌面邏輯行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過去大力唱淡中港經濟,唱衰香港股市。美國總統特朗普任內,已講明要搞死香港股巿。拜登政府亦都繼續發表一些唱衰香港的言論,例如早前又再發布所謂更新版的「香港商業警告」,大肆抺黑《香港國安法》,唱衰香港的營商環境,這就造出所謂「外資對香港沒有信心」的印象。問題是外資即使對香港信心無損,但亦不敢公開說,例如美國商會曾經對香港作一些正面評價,他們負責人回到美國後就立即被召到國會解畫。
所以如果跟從美國的邏輯思維,就會提出要討好外資的意見,例如前運輸局局長張炳良就表示,外國商界憂慮香港一國兩制不再,香港要重建國際形象,就要策略性地尋找「關鍵點」,扭轉對方的偏見,例如特區政府應鼓勵某些團體舉行集會,以證明香港的集會自由不變。其實這些嘗試討好美國的行為,並無作用,因為美國的真正動機是要借香港打壓中國,遏制中國崛興。香港搞多兩個建制派集會,不見得美國政府會改變對香港的態度,所以根本不需要按人家牌面邏輯來行事,關鍵反而是要做好自己。只要國家的救巿措施發揮實效,只要國家持續出招,經濟環境不斷改善,股市持續向好,跟紅頂白的外資自然就會有信心。
第二,日股真的比港股好?美國唱衰香港,但是很多基金都要做全球資產配置,以分散風險,部份資金要投資亞太地區。這樣美國就唱好日本、印度等地股巿,叫基金沽港股沽中個概念股,最好轉買日本股。以股巿點數計,過去港股長期領先日股,在2020年3月的時候,即特朗普政府後段,日經指數只有16500點,港股恆指有23000點。但到2021年年頭,拜登政府上任後,日股和港股走勢開始交差逆轉,日股越升越有,港股越跌越低,即使近日日股回軟,港股上升,日股仍然有近38000點,港股亦只有22000點,日股大幅反超港股。
日股近年走勢如此強勁,日本上市公司賺錢多過中港公司很多嗎? 如果你細心看看日本和香港股巿的基本面,就知道這個講法有多荒謬。日股以現價計,以今年指數成份股估計盈利計的動態市盈率為22.2倍,而港股今年動態巿盈率為9.8倍,即是日股比港股貴127%。計股價相當盈利的倍數,是最公允的橙與橙比較方式,日股非常貴。
股價貴、高盈率高,通常是增長高。那麼日本真有高增長嗎? 有人說日本經濟很好,所以股巿值得投資,真的嗎? 日本今年上半年GDP同比下跌0.9%,即時下半年有改善,估計今年GDP增長率只有0.2%。港股以內地公司佔大多數,中國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今年全年估計也能做到這個增長率。日本通脹率3%,大幅侵蝕了增長,而且已經開始加息;中國通脹率指有0.6%,而且開始放水。到底睇好日本而睇淡中國的理據在哪裏呢?日股這麼貴,港股這麼便宜,為何美國叫人沽港股買日股呢?
第三,沽到凸要補倉。其實港股這波升勢這麼急,但回吐這麼少,不是一個正常股市反彈的走勢,這就讓我想起1998年的股巿。當時在亞洲金融風暴,美資對沖基金大幅做空港股,恒指跌至5800點,其後港府入市,開始時沒有人相信,覺得政府無法托起個巿,最終對沖基金鍛羽而歸,港股重新反彈至之前高位的17000點。下跌不正常,反彈亦不正常。正常不應該跌這麼多,反彈亦不應該彈那麼多,只因為外資沽貨實在沽得太乾,所以其後的反彈才會如此暴烈。
其實今次港股的反彈,亦有七成1998年市況的味道,之前外資聽美國政府話沽得太狠,甚至跟手做空,現在回頭一看,手持了日本的貴貨,放棄了在香港上巿的中國平貨,惟有急急換馬。
結論是,在中美地緣政治的劇鬥之下,香港成為攻擊中國的一個軟肋。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唱得太衰,沽得太低,總有翻轉過來的一日。未來內地和港股市不會一帆風順,仍然風高浪急,但無論如何,只要基本因素持續改善,股巿固有的投資價值,可以逐步反映出來。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