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新聞》兩老總觸犯發布煽動刊物罪今午判刑,案件暫告一段落,但這政治色彩濃烈的網媒,背景深不可測,仍留下大堆未解的疑團,它與港內外政治勢力的千絲萬縷關係,也有待揭發。其中一個「黑洞」,是它坐擁6100萬元神秘資產,由於一直故意隱蔽,全不透明,其真正來源為何,仍然不清不楚。不過從當中一些安排,可隱若見到「外國水喉」的影子。
《立場》前老總鍾沛權今天被判刑,案件雖暫告一段落,但一些疑團仍然有待查解開,其中最詭異的,是它竟坐擁6千多萬巨額資產,但來歷仍然十分神秘。
警方於2021年對《立場》展開執法行動後,保安局局長根據《香港國安法》的「實施細則」附表3,凍結了《立場》約6100萬元資產,顯示其過往收益相當可觀。由於金額巨大,充滿懸疑性,須知《立場》只是一家小規模的傳媒,收入十分有限,按常理不可能擁有如此豐厚的資產,若非警方公布凍結的資產數目,外界根本不會知道它收藏着一個「大金庫」。
據了解,警方調查後發現,《立場》大部分資金都是以隱密方式存入,相信是想逃避警方追查,有理由懷疑某些人刻意隱匿身份,或掩飾捐款,迂迴地向《立場》投入大筆資金。
警方追查後得知,單是在2015年,《立場》的入帳交易過千次,均為現金或 PayPal轉帳。在《蘋果》2021年6月27日停刊後數天,《立場》亦停止其會員贊助計劃,加上廣告數量甚少,怎能擁有6千多萬巨額儲備,的確十分詭異。這不禁令人懷疑,它背後有「大水喉」穩定泵水,成為《立場》的主要資金來源。但這些神秘金主是何方神聖,仍待進一步揭發。
早前有報道披露,《立埸》的海外董事方禮倫( Evan Fowler),是反中媒體《香港自由新聞》(HKFP)創辦人之一,亦是英國外交政策智庫「亨利傑克協會」( Henry Jackson Society)的副研究員,而該智庫與英美政府關係密切,令人懷疑有涉及外國勢力的背後金主,透過匿名捐款,給《立場》投放資金。
這類「水喉」可能不只一條。我前文提及,美國官方機構「國際開發署」(USAID)多年來直接或間接向他國的傳媒和記者「泵水」,以培訓和協助傳媒業發展為名,暗建反政府輿論基地,它曾經於2013年至2014年「佔中」前後,透過「美國民主學會」等在香港大灑金錢,《立場》也是受惠者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立場》為了避免自己的財政資料曝光,故以信託基金營運,唯獨承印公司的董事是創辦人蔡東豪。有熟悉財務運作的人士指,信託基金隱密度高,令來歷不明的巨款不易被追查,加上《立場》股東及其承印人都是同一圍夥,資金可以「左手交右手」。
屬「佔中十死士」之一的蔡東豪,可說是《立場》初期的幕前金主,他於2014年底,提供資金創辦《立場》,班底是它的前者《主場新聞》的班底,包括鍾沛權和余家輝,當時蔡東豪成立 Best Pencil (HK)ltd,並出任唯一的董事。曾有消息指,他在營運《主場新聞》時,收過壹傳媒老闆黎智英的資金,後來他結束《主場》,再創辦《立場》,黎智英是否繼續提供金錢支援,就沒法證實。
財經界人物蔡東豪當年投資創《主場新聞》,是初期金主,其後轉辦《立場新聞》,有傳黎智英曾經投資。其後他遠走他國,看來《立場》背後另有大金主。
《立場》案審訊雖已到尾聲,但塵埃仍未落定,一些疑團尚待解開,包括6千多萬元神秘資產從何而來、與不同政圈人物的隱密關係等。待日後更多內情曝光,大家就可看清楚整個牽涉港內外、錯縱複雜的亂港大網絡的真相。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英國政客為贏選舉,說得天花亂墜,承諾多多,但上台後滿手難題,即改囗講另一套。最近英媒報道指,由於通脹猛於虎,4成大學將陷財赤,校方在乾塘危機下,惟有打學生荷包,大幅提高學費,而政府因無力增加資助,只能反囗開綠燈。政圈朋友心水夠清,說工黨過往曾提出「大學學費應全免」政綱,逗得選民不知幾開心,到7月工黨上台之初,仍有內閣官員誓神斬願說不會加學費,但3個月未到,承諾就煙消雲散。BNO港人移英本來已難題多多,如今又遇到大學學費勁升,要重新計過條數;如論「性價比」,子女在港升學平、靚、正,為何要自尋煩惱?
英國大學紛紛喊窮,工黨政府上台後不顧承諾,擬批准大學勁加學費,BNO港人子女交國際生學費,將水漲船高,令移英港人苦上加苦。
英國大學的本地生學費,目前上限是每年9250英鎊(約9.3萬港元),乃2017年設定,英媒收到消息指,政府打算分5年調高至1.05萬英鎊(約10.6萬港元)。至於BNO港人子女繳交的國際生學費,自然亦水漲水高,加幅可能更大。
加學費對家長是苦事,但大學校方也無可奈何,正如教育大臣方佩芝所說,學費收入被通脹大囗蠶食,越來越不足以支持開支。大學組織就大呻,目前用在每名學生的教研開支,每年達1.2萬英鎊,但政府補助有限,即使加學費至每年1.05萬鎊,仍然捉襟見肘。它列出這條數留下一伏筆,就是日後還可能再加,並會加力向國際留學生(包括港生)開刀。
教育界朋友同我講,英國政府給大學資助向來不多,校方向來要「食自己」,這與香港情況並不一樣,其取得的資助只及香港三分一,但學費卻比港大學貴一倍。按此計算,香港的大學因獲資源較多,教研質素自然比英國大學高(頂尖名校除外),這從本港大學在THE的排名大升可見一斑,「性價比」顯然勝一籌。香港家長考慮子女升學時,應計清楚這條數。
教育界朋友說,崇尚英國教育的家會,純粹想送子女去留學,估計多數不會因大學加學費而卻步。但假若是持BNO全家移英,情況就大不相同,因英國各種生活開支近年勁升,收入則比不上香港,許多人捱得苦不堪言,如今中學和大學學費再加一筆,就更難頂,未動身者不能不重新計過條數。
朋友指,目前BNO港人子女入大學,要付更貴的國際學生學費,大概每年2萬鎊,如讀醫科就更高,日後隨着本地生學費調高,勢必水漲船高,起碼加1成以上。而一些大學校方已講明,視國際學生為運財童子,意即會從他們身上掠到盡。
最慘是,加風有頭有路,除了學費,近期住宅租金亦呈急升之勢,剛移英的BNO港人如想搵屋租,將會十分之煩,因據最新資料,英國住宅租金近月創新高,英格蘭東南部的沃爾頓,平均叫價月租1960英鎊,按年升近3成。倫敦地區平均月租2661英鎊,比1年前高4% ,而曼徹斯特則高7.8%。
有報道指,由於租金越升越有,一些租客負擔不來,惟有與其他租客夾租一單位,或租住幾戶共住的變相「劏房」。
港人移英還面對住宅租金創新高的壓力,受到雙重夾擊。
由學費到租屋,再到燈油火臘開支,以至冇外傭姐姐之苦,BNO港人移英真係越來越唔易捱。但我都係嗰句:路係自己揀,辛苦唔好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