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護兒童會調查發現,7成半受訪市民對守護兒童缺乏認知,約6成受訪兒童相關行業工作者反映,從事的企業並無保護兒童政策、或不知道公司有無相關政策。
香港保護兒童會FB圖片
調查亦發現受訪的兒童相關行業人員中,約42.5%曾聽聞早前通過的強制舉報虐兒條例。另外,只有37%人在入職前有經過「性罪行定罪記錄查核」。
調查在今年5月至7月,以不同方式共訪問1400名18歲以上市民及兒童相關行業工作者。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周舜宜認為情況值得關注,鼓勵相關企業制定保護兒童政策,並建議政府經常提醒公眾,虐兒會帶來嚴重後果及法律責任。
香港保護兒童會FB圖片
另外,保護兒童會轄下中心的閉路電視系統,將引入人工智能科技監察。周舜宜指出有關系統可識別出拍打頭部、大力搖晃等動作,預料初期需時訓練系統。對於匡智會早前發生懷疑性侵事件,周舜宜認為參考「同樂居」事件,閉路電視對院舍具重要監察作用,又指他們現時每星期都會抽樣翻看閉路電視片段。
大仔認真負責、細仔富有創造力,排行中間的孩子卻易被遺忘?一項調查指排行中間的孩子在合作上的表現高於兄弟姊妹,更懂得待人處事。專家強調大家庭中更能凸顯中間孩子的合作能力。
排行中間孩子或發展出合作型人格
據外媒報導,加拿大研究人員收集超過70萬名人的數據,並針對出生順序、家庭規模和性格等差異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排行中間的孩子在合作上的表現高於兄弟姊妹,而擁有較多兄弟姊妹的大家庭中,這些孩子更有可能發展出合作型人格。
比兄弟姊妹更隨和、誠實謙遜
對此,布魯克大學和卡加利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邁克爾和基比姆認為,該研究反駁出生順序和撫養孩子數量對性格無明顯影響的觀點,而人格特質確實會因出生順序和兄弟姊妹而有所不同。再者,在隨和、誠實謙遜及待人公平真誠的態度上,排行中間的孩子表現則略高於其他兄弟姊妹。
示意圖
差異源自兄弟姊妹規模效應
「差異是來自兄弟姊妹的規模效應。」邁克爾強調,兄弟姊妹的數量和出生順序都是塑造人格特質的重要因素,而出生順序對合作型人格特徵也有影響,尤其中間和最小的平均略高於最年長的。
示意圖
心理學家:排中間孩子是和平締造者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指出,長子性格通常是認真負責的,而最小的孩子可能會變得獨立和富有創造力,至於排行中間的孩子則是和平締造者,儘管許多人認為他們是被遺忘的孩子。
如今該研究提供出生順序的新觀點,即擁有更多的兄弟姊妹會培養更合作的性格,而排行中間的孩子則需要與年幼和年長的兄弟姐妹建立良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