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加劇,各國致力實現碳中和,本港的綠色低碳轉型,原來比美歐都做得好。2023年香港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4.4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比2014年減少近30%。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本港既有先天優勢,亦有後天努力,政府將進一步推動「零碳電力」及新能源車使用,預期本港碳排放量可以再降低。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專訪時表示,放眼世界,香港在碳排方面的進展,相當不錯,「由2014年到現在,本港人均碳排放減少了3成,跟美國比較,本港人均碳排放只是美國約3成左右。」2023年美國人均碳排放量約為13.8公噸;而2022年歐盟碳排放量則約為7.25公噸,相比香港,確實多一截。
他解釋,香港擁有先天的優勢,就是高度密集,「9成人都用公共交通工具,能源效益有助減低多碳排放;另方面,因相當密集,大家住埋一堆,整體能源消耗比很多外國城市低。」
後天減排方面,他認為,本港起步亦比別人早。他說,本港1997年時已停止興建新煤電發電廠,慢慢轉用天然氣及核能,故能將碳排放更早遏低。
謝展寰表示,本港碳排放偏低,既有先天優勢,亦有後天努力的成果。(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短期而言 核電成本效益最大
但他認為,未來仍需在幾方面努力,包括持續發展「零碳電力」。「我們已經與內地展開商討,從內地輸入更多『零碳電力』,香港會做好一些工程,預備將來接收。」同時,要大力推動綠色運輸,「譬如電動車,現時新落地私家車,10架中有6、7架都是電動車,比起好多歐美國家都多。」
現時發電是最大的碳排放源,達63%,是否意味未來將用更多內地核電?謝展寰指,中短期而言,本港要低碳轉型,轉用零碳電力,以核電成本效益最好,比用太陽能、風能都較便宜,「但有些人會話唔係喎,現在太陽能、風能都好便宜,但他只計算了發電部分,如要大規模使用,還要儲電,一起計算時,現時最符合成本效益的,還是核電。」
謝展寰指,若轉用零碳電力,以核電成本效益最好,比用太陽能、風能都較便宜。(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他說,香港的地理環境,要發展太陽能較難;至於風力, 可考慮與內地如珠海等合作,在香港南面做大型海上風電場,相信都能符合成本效益。
預留3億安裝高速充電設施
至於鼓勵更多使用新能源車,現時充電配套仍不足夠。謝展寰說,歐美等一開始就擴大公眾充電網絡,但香港則先在市民居住的屋苑停車場加裝充電設施,當局推出35億元的「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協助在屋苑安裝,令不少車主感到方便而轉用電動車;接下來會大規模建設公眾停車場的公用充電網絡。「但公眾停車場要快充、高速」,故《施政報告》提出預留3億元,資助私營機構安裝高速充電設施。
他認為,因現時電動車款色選擇多,加上燃料費相差十倍,若將來充電設施方便,將是很大的推動力。
當局推出35億元的「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協助在屋苑安裝充電設施。(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棄置量跌 回收量升 重推垃圾徴費還看民意
過去10年,本港人均棄置量從2014的每天1.35公斤,上升至2018年的1.53公斤,惟2023年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44公斤,比起2022年及2021年分別跌4.7%及5.9%,當中廢塑膠減少達10.5%、整體廚餘減少3.4%;另方面,總回收量則由2022年約191萬公噸,增至2023年近197萬公噸,回收率上升一個百分點至33%。
謝展寰指,有3成食肆已不提供外賣餐具,他們都不擔心影響生意,反映社會很多人已改變了習慣。(環境及生態局FB圖片)
謝展寰說,源頭減廢推動了20多年,本屆政府又加大力度,一方面宣傳教育,另方面擴大回收配套,已見到明顯成效,「今年初提出垃圾徵費時,社會很多討論,後因很多輿情不想在這時候推行,就暫停了,但社會對減廢、回收的認知和支持度,有大幅改變。」他說,由1月到現在,坊間的回收物多了一半,廚餘總量亦多一半,回收率由早幾年的最低點只得28%,升至現時約32%。
「最近推出的『走塑』計劃,鼓勵大家不要用一次性餐具,連鎖快餐店老闆跟我說,現在8、9成的人買外賣,都不要外賣餐具,很多人自備餐具;有3成食肆甚至不提供外賣餐具,付錢都沒有,他們都不擔心影響生意,反映社會很多人已改變了習慣,『綠色低碳』文化正慢慢在社會建立起來。」
至於現在是否好時機再考座推行垃圾徵費,謝展寰說,暫停垃圾徵費是回應民意,故最重要是得到民意支持和認同,「先做好宣傳、教育,加強回收配套,等社會都接受的時候,再決定是否推行。」
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