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指出,如廁時間太長不僅增加患痔瘡的風險,還可能會引發直腸脫垂甚至直腸癌。
如廁時間長有健康風險
現代人機不離身,將手機帶進廁所已成為日常習慣。由於太專注在手機的內容上,往往會令如廁的時間不自覺地延長。對此,有多名專家指出,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不僅會增加痔瘡風險,還可能導致骨盆底肌肉弱化,甚至引發直腸脫垂或直腸癌等健康問題。
久坐影響血液循環增加痔瘡風險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結直腸外科醫生薛萊(音譯,Lai Xue)指出,長時間坐在馬桶上會因重力作用導致下半身的血液循環受阻,進而引發肛門和直腸周圍靜脈充血,增加患痔瘡的風險。此時,馬桶的橢圓形設計也會加重臀部的壓力,進一步影響血液流動。
如廁時間長會不自覺用力導致肛門肌肉被拉扯損傷
發炎性腸道疾病專家莫納(Mona Monzur)表示,長時間如廁容易讓人分心,無意識地用力排便。殊不知,過度用力可能會拉扯肛門和直腸肌肉,導致肌肉受損。頻繁的肌肉緊張不僅會增加痔瘡發病率,還可能使肛門肌肉變弱,進而增加直腸脫垂的風險。
骨盆底肌肉長期受壓致排便功能受影響
薛萊醫生解釋,長時間如廁會對骨盆底肌肉造成不良影響。骨盆底肌肉負責協調排便過程,而長時間的坐姿會使這些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進而削弱排便功能。因此,為了保持良好的排便能力,專家建議減少如廁時間並增加運動,以此促進腸道蠕動和保持排便健康。
超過10分鐘未能順利排便應放棄
專家指出,若遇到排便困難的情況,如在10分鐘後也無法順利排便,應放棄並立即起身走動,幫助腸道肌肉活動並促進排便。日常生活中,建議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喝水和攝取高纖維食物,這有助保持規律排便,減少不必要的用力。
持續便秘恐患直腸癌
此外,由於近年來年輕人罹患結直腸癌的比例逐漸上升,因此專家提醒,若排便困難的情況持續三週以上,應儘早就醫,以排除潛在病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