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朗普出招的兩種可能

博客文章

特朗普出招的兩種可能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朗普出招的兩種可能

2024年11月27日 20:11 最後更新:20:43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宣稱對中國產品加徵10%關稅的同一日,華為發布新款的Mate70手機。Mate70最特別的地方,是首款搭載完全自主研發「鴻蒙作業系統」的智能手機,就連外媒《德國之聲》都認為,這標誌著中國在移動技術領域上的一大突破。另外,華為雖然沒有公布Mate70搭載的芯片,但外界估計是國產的麒麟9100芯片。

自2019年以來,華為因為美國制裁而深受打擊,一度絕跡於5G智能手機市場。但是在去年9月推出用國產芯片的Mate60手機之後,華為滿血回歸,以今年3季度為例,華為手機出貨量是1080萬台,佔中國手機市場份額的16%,重新奪回大量蘋果高價機的手機市場。華為的回歸,就是中美貿易戰的一個活生生寫照,美國越打壓,刺激我們更越強大。

特朗普最新宣布對中國入口貨品加徵10%關稅,外媒有兩種解讀。一種是特朗普是吹牛大師,從來都是叫高開低,在選舉的時候,叫出向中國商品加徵60%關稅的高價,只是虛張聲勢,美國一年進口5000多億美元中國產品,實施60%關稅的高額關稅不切實際。

另一種觀點是,特朗普提出對華加徵10%關稅,只是一個起步,背後可能受到剛被提名為美國財政部長的華爾街精英貝森特影響。貝森特被認為是充斥著鷹派的特朗普團隊內,較為鴿派的力量,他曾公開表示支持對進口商品廣泛加徵關稅,但主張逐步實施,並認為關稅是有用的談判工具。所以特朗普這個10%關稅是一個溫和起手式,後面陸續有來,要逼使北京做出更多讓步。

無論如何是何種解讀,國家對特朗普政府都會保持底線思維,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爭取最好的結局,所以會從外循環和內循環兩個方面應對。

在外循環方面,國家是打算和美國以外所有願意友好合作的國家,進一步增強貿易關係。早前我已經說過,國家大力透過秘魯錢凱港的啟用,將大力發展以巴西為主的拉丁美洲貿易,將拉美視為繼東盟之後,新一個貿易增長的引擎。但國家對傳統工業國的市場亦沒有放棄,而特朗普上台帶來的威脅,亦都令多個本來親美國的國家,對華關係出現重大的變化,開始想和中國抱團取暖。

先講亞洲,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上台之後,並無如外界預期一樣,對中國採取鷹派立場,反而盡力和中國改善關係。石破茂上台不久,就利用開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機會和習近平主席會面,會後日本外務省高官表示,此次會談「成果豐碩」。石破茂最近求見特朗普不果,相信會更加增加日本的恐懼,成為中日改善關係的催化劑。

另外,一直對美國相當擦鞋的南韓總統尹錫悅,最近亦和中國改善關係,也是在亞太經合會議舉行期間,習主席就和尹錫悅舉行首腦會議,雙方應該談得不錯,習主席邀請尹錫悅訪華,尹錫悅亦向習主席提出訪問南韓的建議,特別是明年秋天南韓將主辦亞太經合組織的慶州會議,尹錫悅就邀請習主席訪韓。

至於歐洲那邊,英國新工黨政府對華改善關係的態度就更加明顯。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與習主席見了面,是兩國領導人6年來首次會面,顯示工黨上台後中英關係有重大進展。施紀賢亦對涉及中國的政治問題顯得低調,例如兩度拒絕記者要求他就香港的「35+顛覆案」表態。相信中英未來的經貿合作,將會步上新的台階。

至於歐盟和中國的電動車關稅談判,亦一度傳出有突破,後來歐盟方面又作出澄清,顯示歐盟內部仍然有分歧。但是中歐仍然可能就電動車關稅問題達成協議。加拿大加了中國電動車100%關稅,比歐盟要狠,卻換來特朗普大增加拿大25%的災難結果。所以歐盟加中國電動車關稅不會換來特朗普的善待,料會增加歐盟和中國談判的誘因。

至於內循環方面,國內亦會全力推動本地消費,以減少對美出口可能減少的衝擊。外界有一種估計,指如果中美的貿易戰打得越兇狠,中國放水催谷內需的力度就會更大。所以阿爺並非無子彈在手,而是保留彈藥,若出現最壞情況的時候才會出手。

總的來說,雖然中美貿易戰明年1月就會開打,但中國的政策會著眼於長遠,當美國步向保護主義的時候,中國就會反其道而行,擁抱自由貿易,與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保持更加開放的貿易關係,成為全球化的中堅力量。我們國家就如華為那樣,面對打壓中會遇強越強。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透過自動化控制人力開支

2024年12月03日 18:11 最後更新:19:16

財政司司長預告本年度財赤會由2月時預計的481億元,倍增至1000億。經濟不好,政府赤字上升,難免令外界感到憂慮。而千億赤字亦導致財政儲備下降,令人擔憂特區政府的財政可持續性。

高額財赤雖然值得擔心,但是香港的家底仍然很厚,一方面政府的收入減少赤字上升,一定程度都是和利息高企影響經濟有關;但另一方面利息高企,亦令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大增。

由於外匯基金獨立於政府的財政,每年只是支付財政儲備存款、特區基金和法定組織存款的數百億收益,會反映在特區政府的帳目收入之內,其餘外匯基金的盈虧都是獨立於財政預算之外。

可以看看過去幾年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2022年因為當年美國利息減至接近零,外匯基金當年蝕了2024億元。但是隨著過去兩年多美國大幅加息,外匯基金的收益亦水漲船高,2023年外匯基金錄得2127億港元的投資收益,完全抵銷了2022年的虧蝕。而今年首3季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更高達2247億元。按這個走勢,外匯基金今年的投資收益有機會增至近3000億。

如果將這兩條分開的數加起來看,政府盤數蝕1000億,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有3000億,香港整體的財政狀況,就沒有表面看來那麼不健康。

另外,截止去年底外匯基金累計盈餘是6524億港元,如果再加上今年的3000億投資收益,扣除開支之後,外匯基金的累計盈餘都應該超過9000億。

回頭看特區政府的財赤,主要是由於收入減少所致。第一,土地收入,原預計地價收入有330億元,但頭7個月只有37億元。第二,主要收入利得稅,本年度原預計有1802億,截止9月上半年度只錄得71.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1.8%,恐怕全年減幅也較大。第三,印花稅亦按年下跌16%至239.6億。第四,大項中只有薪俸稅有增加,按年增5.4%至83.6億元。總體來說收入是跌的多。

收入下跌和利息高企及地緣政治下美國對內地和香港施壓有關,但隨著美國步向減息周期,今年第4季起股市交投有起色,相信情況會略有改善。但總體而言,仍難望政府的收入短期內會達到平衡。

本來財赤高企,政府就應該要開源節流,但經濟不好,若政府還大幅削減開支,就會出現一個「落雨收遮」的情況,觸發私營部門進一步萎縮,令經濟更差。所以政府推出逆周期措施,維持相當的開支以支撐經濟,是合理的做法。

至於支出方面,政府3大開支項目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醫療會隨著人口老化而增加,社福亦難減,唯一教育是可以斟酌的領域,因為隨著出生人口減少,中學及以下的教育開支應該可以削減,以反映收生減少的狀況。固然教育界會對加快殺校有很大的意見校,但從節流來看,這亦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

另一個可以思考的地方,是整體節省人力成本。政府有超過18萬公務員,仍未聘任的缺口有10%,現在勞工市場仍然緊張,市場薪金高企,叫政府減公務員薪金並不現實,否則公務員流失會更嚴重,政府減薪也會進一步推低消費。

所以政府使用人力資源主要應該考慮的方向,第一是增加外判以減少工資開支,無論如何外判的成本都會較政府請人便宜。第二,加快智能化自動化的步伐,盡量取代用人力做的工作。政府內部部分做事的方法,仍相當古老,效率較低,如果能夠加快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步伐,可以節省人手。當年入境處引入自動過關的設備,十多年後效益反映出來,關口不斷增加擴大,但人手就不用完全成比例增長,節省了大量人手。政府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從這些角度考慮節流,而不是削減服務,否則會對公眾影響太大。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