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批准深圳實施赴香港旅遊,由「一周一行」改為「一簽多行」,這是政策的大突破,亦是對香港本地旅遊零售的好消息。
今次安排的最大特點是,除了深圳戶籍居民可以「一簽多行」赴港之外,深圳居住證持有人亦符合資格。深圳現有戶籍居民583萬,而持有居住證的居民有400多萬,這些居住證的持有者,主要是從其他城市到深圳打工的人士,或是到深圳讀書的大學生,他們是一個龐大人群,將他們納入「一簽多行」的範圍內,就等於大大便利了他們可以隨時來香港旅遊,為香港的旅遊消費注入新力軍。
要明白深圳「一簽多行」政策的作用,亦都要了解相關政策的前世今生。
內地居民以個人身份到香港的「個人遊」計劃,在2003年7月28日開始,這就是所謂的「自由行」,是當年應對香港沙士之後經濟衰退,中央挺港的重要政策。由於過去內地遊客到香港旅遊是要跟旅行團,改為可以自由行到香港,就大大增加了旅行的方便,所以令到內地遊客不斷湧港。
而深圳就在2009年4月1日提出更進一步的措施,深圳市戶籍居民可以申請「一簽多行」,所謂「一簽多行」就是可以申請一次簽證後,一年內無限次到香港,次數和時間都不限,大大方便了500多萬深圳戶籍居民到香港的便利。
隨著深港兩地的交流深化,深圳在2012年曾經一度考慮,容許多個城市的非深圳戶籍就業人員和高等院校在讀大學生辦理「一簽多行」來香港,將「一簽多行」進一步擴大至非戶籍居民,但最後怕太多遊客湧港而作罷。
當年香港的旅遊情況和現在不同,政府環境亦和現在迥異,當時大量大陸旅客來港旅遊,被反對派利用作一個政治話題,質疑大陸客拖喼踩沉香港。當年亦因為零售經濟蓬勃,商戶生意「唔憂做」,與現在零售業生意較冷清的情況,截然不同。
當時特區政府蒙受重大的政治壓力,就和內地磋商。在2015年,內地將深圳戶籍居民赴港的「一簽多行」簽注,改為簽發「一周一行」。所謂「一周一行」就即是每個星期最多到香港一次,一年最多來52次,增加了旅客的不便,而當時「一周一行」最主要亦是為了打擊水貨客,讓他們不能一周多次、甚至一日多次往返深港兩地。
十年人事幾番新。接近十年過去,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疫情令內地和香港分隔了兩年多,旅客的出遊習慣亦已大幅改變,赴港旅遊的內地豪客大幅減少,來港掃貨內地倒賣的風氣不再,當年的擔憂不復存在。香港如今不是要限制旅客入境,而是要吸納更加多的遊客到港。
今次經過特區政府經過多番努力,不但是恢復深圳「一簽多行」,而且把範圍由深圳戶籍居民擴展到加入深圳持有居住證的人士,令合資格人數超過1000萬,可以說是對零售經濟注入一支強心針。
下一步,香港仍希望向內地爭取在深圳以外的大灣區城市,亦可以開放「一周一行」來港。若成事的話,大灣區主要城市的數千萬人口,都可以更加方便隨時到香港旅遊。
近年港人北上消費熱潮湧現,除了因為在內地消費的性價比高之外,亦與因為港人持回鄉證回內地全無限制,過關方便。如今可以讓深圳過千萬居民以「一簽多行」的方式比較自由來香港,過關來港同樣方便,令深港兩地的旅客都可以自由流動,起到互相刺激對方零售消費的作用。
盧永雄
財政司司長預告本年度財赤會由2月時預計的481億元,倍增至1000億。經濟不好,政府赤字上升,難免令外界感到憂慮。而千億赤字亦導致財政儲備下降,令人擔憂特區政府的財政可持續性。
高額財赤雖然值得擔心,但是香港的家底仍然很厚,一方面政府的收入減少赤字上升,一定程度都是和利息高企影響經濟有關;但另一方面利息高企,亦令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大增。
由於外匯基金獨立於政府的財政,每年只是支付財政儲備存款、特區基金和法定組織存款的數百億收益,會反映在特區政府的帳目收入之內,其餘外匯基金的盈虧都是獨立於財政預算之外。
可以看看過去幾年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2022年因為當年美國利息減至接近零,外匯基金當年蝕了2024億元。但是隨著過去兩年多美國大幅加息,外匯基金的收益亦水漲船高,2023年外匯基金錄得2127億港元的投資收益,完全抵銷了2022年的虧蝕。而今年首3季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更高達2247億元。按這個走勢,外匯基金今年的投資收益有機會增至近3000億。
如果將這兩條分開的數加起來看,政府盤數蝕1000億,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有3000億,香港整體的財政狀況,就沒有表面看來那麼不健康。
另外,截止去年底外匯基金累計盈餘是6524億港元,如果再加上今年的3000億投資收益,扣除開支之後,外匯基金的累計盈餘都應該超過9000億。
回頭看特區政府的財赤,主要是由於收入減少所致。第一,土地收入,原預計地價收入有330億元,但頭7個月只有37億元。第二,主要收入利得稅,本年度原預計有1802億,截止9月上半年度只錄得71.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1.8%,恐怕全年減幅也較大。第三,印花稅亦按年下跌16%至239.6億。第四,大項中只有薪俸稅有增加,按年增5.4%至83.6億元。總體來說收入是跌的多。
收入下跌和利息高企及地緣政治下美國對內地和香港施壓有關,但隨著美國步向減息周期,今年第4季起股市交投有起色,相信情況會略有改善。但總體而言,仍難望政府的收入短期內會達到平衡。
本來財赤高企,政府就應該要開源節流,但經濟不好,若政府還大幅削減開支,就會出現一個「落雨收遮」的情況,觸發私營部門進一步萎縮,令經濟更差。所以政府推出逆周期措施,維持相當的開支以支撐經濟,是合理的做法。
至於支出方面,政府3大開支項目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醫療會隨著人口老化而增加,社福亦難減,唯一教育是可以斟酌的領域,因為隨著出生人口減少,中學及以下的教育開支應該可以削減,以反映收生減少的狀況。固然教育界會對加快殺校有很大的意見校,但從節流來看,這亦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
另一個可以思考的地方,是整體節省人力成本。政府有超過18萬公務員,仍未聘任的缺口有10%,現在勞工市場仍然緊張,市場薪金高企,叫政府減公務員薪金並不現實,否則公務員流失會更嚴重,政府減薪也會進一步推低消費。
所以政府使用人力資源主要應該考慮的方向,第一是增加外判以減少工資開支,無論如何外判的成本都會較政府請人便宜。第二,加快智能化自動化的步伐,盡量取代用人力做的工作。政府內部部分做事的方法,仍相當古老,效率較低,如果能夠加快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步伐,可以節省人手。當年入境處引入自動過關的設備,十多年後效益反映出來,關口不斷增加擴大,但人手就不用完全成比例增長,節省了大量人手。政府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從這些角度考慮節流,而不是削減服務,否則會對公眾影響太大。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