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黎智英案第100天|黎屢發帖宣傳IPAC 庭上卻稱「冇聽過」 遭法官多番質疑 另受訪稱「非常需要外國勢力」

HotTV

HotTV

HotTV

黎智英案第100天|黎屢發帖宣傳IPAC 庭上卻稱「冇聽過」 遭法官多番質疑 另受訪稱「非常需要外國勢力」

2024年12月02日 18:07 最後更新:12月03日 07:36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3間相關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周一(12月2日)進行第100天聆訊 。辯方展示多則黎智英Twitter個人帳戶的帖文,當中以標籤(hashtag)方式,提及「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甚至有引用及轉載IPAC帳戶的帖文。惟黎聲稱不認識亦冇聽過IPAC,聲稱帖文雖由他自己撰寫,但他撰寫後會交給李兆富(Simon Lee) 幫他編輯及發佈,有關IPAC的標籤都由李安排。辯方又問黎是否知道帖文內容,黎初時稱「䁽下」後同意發布,但後又改口稱沒留意內容,遭3名法官多番質疑,李兆富如沒獲得黎的同意,卻用黎帳戶為IPAC宣傳並不合理。

囚車離開法院。(巴士的報記者攝)

囚車離開法院。(巴士的報記者攝)

黎的Twitter帳戶於2020 年 6 月起運作,而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創辦人裴倫德(Luke de Pulford)曾於同月 5 日透過 WhatsApp 向黎發送一條 Twitter 連結。黎解釋,他當時不認識「 IPAC」,亦沒閱讀相關連結,因不在意,亦沒興趣。

更多相片
囚車離開法院。(巴士的報記者攝)

囚車離開法院。(巴士的報記者攝)

IPAC創辦人裴倫德。

IPAC創辦人裴倫德。

「攬炒巴」劉祖廸。

「攬炒巴」劉祖廸。

辯方大律師關文渭 ( 右二) 。(巴士的報記者攝)

辯方大律師關文渭 ( 右二) 。(巴士的報記者攝)

被告黎智英 。(AP圖片)

被告黎智英 。(AP圖片)

黎的 Twitter 帳戶於 2020 年 6 月 13 日又發出《華爾街日報》題為〈Global Coalition of Legislators Faces Challenges Countering China〉文章並附上文字,當中有 「#ipacglobal」,黎解釋,相信由李兆富(Simon Lee) 加上標籤。法官杜麗冰追問,李如何取得黎的同意,黎指他大概看過帖文。杜官再問,他如何看到帖文?黎即改口稱,他其實可能沒看到帖文,由李兆富自行決定,杜官認為若李沒獲得黎的同意,卻用黎的Twitter帳戶為IPAC作宣傳,並不合理。

IPAC創辦人裴倫德。

IPAC創辦人裴倫德。

法官李運騰追問,黎有否就著Twitter上內容向李兆富給予指示?黎指,李是其徒弟,二人有共識;李官再問,如黎沒給予指示,李如何知道可用黎的 Twitter 帳戶發帖?黎重申,帳戶由李設立及管理。李官追問,黎當時給了甚麼指示?黎指,他不知道如何追蹤帳戶、轉發,一開始設帳戶,李想轉發帖文時會詢問黎,但隨後已沒問。辯方指當時李是否受聘於管理黎的 Twitter?黎指不肯定他是否受僱於《蘋果》或以自由身供稿,他不在意。黎指他可能對帖文看過一眼(glanced),但不肯定,但庭上才首次留意到「IPAC」,當時沒留意。

黎讚揚「攬炒巴」卻不知他與SWHK有聯繫 以為是口號非組織

辯方展示2020年10月24日黎的Twitter帖文,附上《蘋果》英文版文章,內容提及黎向「攬炒巴」劉祖廸致敬,讚他年僅26歲,已有智慧明確知道何時要扮演什麼角色。黎在法官詢問下指,Twitter帖文內容一般由黎草擬,他再把帖文交給李兆富後,李兆富可任意修改並加上標籤,黎其後不會再核對。法官李素蘭問黎,會否問李兆富為何要修改或發布某些帖文,黎表示沒興趣知,故沒問。

「攬炒巴」劉祖廸。

「攬炒巴」劉祖廸。

辯方又展示《蘋果》2020年10月24日題為《遊行被圍捕險洩身份攬炒巴死裏逃生帶署歷警暴拒保後返英》報道,內容提到劉祖廸與SWHK有聯繫。黎再稱,他不知道劉與SWHK有聯繫,只以為SWHK(Stand with Hong Kong)是口號而非組織,又指劉祖廸正進行國際游說,呼籲外國支持香港。

法官李運騰其後指,其中一個帖文註明羅傑斯(Benedict Rogers)是IPAC的顧問,指黎與羅傑斯相熟,問羅傑斯曾否向他提及IPAC。黎稱沒有,指不知道羅傑斯有參與IPAC。

辯方展示黎與秘書的WhatsApp對話,秘書提及「來自倫敦的『劉先生』將於下午1時抵達台灣,陳梓華和劉可能無法在下午4時前抵達黎的陽明山別墅」。法官李運騰質疑,黎的秘書當時已知「攬炒巴」姓劉?黎同意;李官追問黎當時是否也知道?黎答不知,重申不知道劉的真名,才在會面期間詢問對方。

美國《紐約時報》於 2019 年 7 月 1 日刊出的「What the Hong Kong Protest Are Really About」,提到對抗中共最有力的武器:道德力量(moral force)。2019年7月10日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DD)的訪談片段中,黎提到美國真的忘記了他們手中的武器多麼重要,那就是道德權威。

法官杜麗冰問黎,為何在訪談提到美國擁有道德權威,但中國沒有;如中美進行一場價值觀冷戰,中國就像在戰鬥中手無寸鐵,美國則擁核武,能在一分鐘內擊敗中國。黎強調,這只是誇張比喻手法,但並非指真武器。

辯方大律師關文渭 ( 右二) 。(巴士的報記者攝)

辯方大律師關文渭 ( 右二) 。(巴士的報記者攝)

黎受訪稱「非常需要外國勢力」

辯方展示《華爾街日報》2019年9月30日刊出、由黎撰寫的「There’s Hope for Freedom, Even in China」文章,黎提到中美貿易戰,指當時中美貿易戰已發生,黎同意是要求美國與中國交往時,也將美方的價值觀、人權連結起來,這樣就可改變中國。法官杜麗冰問及,西方價值觀並非國際性,黎指西方價值觀為世界貿易使用。法官李運騰問及,黎在文章提到中國經濟崩潰(economy implosion), 黎稱不記得,亦沒在撰文前與他人提及中國經濟崩潰。

黎2020 年 5 月 11 日出席台灣的訪談節目「Yahoo TV 鄉民來衝康」,提到「我們很想 CIA(中央情報局)、我很想美國影響我們,我很想英國影響我們,我想很外國影響我們」。黎解釋,因當時有謠言指香港的運動是受美國 CIA 影響,惟黎認為「完全沒有,我可以保證(Not at all, I can guarantee.)」。法官李素蘭問黎如何保證?黎指,如果有外國影響,大家都會知道。法官杜麗冰追問指這是謠言?黎指美國怎可能動員 200 萬人上街示威,這不可能,如果美國有此能力,為何不在中國內地動員?

黎指「外國的勢力是現在我們非常需要」 ,「外國勢力」意指外國支持,整個國際社會。法官李運騰問及以甚麼形式支持?黎解釋,外國可為香港發聲,與中國交涉,甚至為香港譴責中國。

被告黎智英 。(AP圖片)

被告黎智英 。(AP圖片)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3間相關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周五(17日)進行第120天聆訊,續由黎智英第二十八日作供,續接受控方盤問。

囚車抵達法院。(巴士的報記者攝)

囚車抵達法院。(巴士的報記者攝)

黎日前承認安排美國陸軍前副參謀長基恩(Jack Keane)及美國前國防副部長Paul Wolfowitz到訪台灣,與蔡英文會面,讓了解美國特朗普政府對台態度。

控方展示黎在2017年8月19日向蔡英文的「左右手」江春男傳訊息,指10年合約可確保台灣能源安全、軍事現代化與武器現代化,亦可為美國增加就業及出口機會,為「老闆」(蔡英文)提供機會及藉口,透過前白宮幕僚長凱利(John Kelly)與特朗普更常私下交談。

黎堅稱無跟兩美軍方要員簽合約 遭法官質疑 

控方又展示Mark Simon於2017年6月24日向黎傳訊息提到,美國司法部已批准Jack Keane及Paul Wolfowitz與台灣的「獨立諮詢合約」。控方問黎是否與Jack Keane及Paul Wolfowitz簽了「合約」,惟黎重申,雙方沒簽任何「合約」,他庭上才知道有此「合約」;法官李運騰再問,黎知道二人提供諮詢服務,須從美國司法部取得許可,黎確認, 但他不知有「合約」。惟遭法官杜麗冰質疑,指訊息中 Mark Simon 提到「將在本星期在華盛頓簽訂最終「CONTRACT」(合約),黎指他沒有留意,重申他沒有簽訂任何「合約」。

左為美國陸軍前副參謀長基恩(Jack Keane)。

左為美國陸軍前副參謀長基恩(Jack Keane)。

兩美軍方要員簽2年合共訪台8次 各收酬金 

 控方展示黎的訊息紀錄,Mark Simon指跟簽了2年「合約」,Jack Keane會按合約條款獲得酬金, Paul Wolfowitz則要求在第2年獲得酬金,黎問Mark Simon:「Jack Keane及Paul Wolfowitz 只是一年來四次,為何要簽2年合約?」Mark Simon當時指,從一開始就是兩年合約,由2017至2018年,2017年來4次,2018/19年來4次。惟黎庭上堅稱,他只記得兩人在2017年到訪台灣4次,2018年已沒訪台,法官杜麗冰則指訊息清晰紀錄。

黎指,兩人每次訪台,黎均會到台灣與兩人用膳,他在2017 年去了4次台灣,惟2018至2019年沒有與兩人會面。控方問及在2017年的4次會面中,是否涉及同一議題?黎指,他不知道兩人與蔡英文的會面內容,他從沒在場,但確認由他支付顧問費,而重申兩人與蔡會面性質,與特朗普政府對台的態度相關。控方提到,黎曾提到要以台灣作為槓桿應對中國。黎指,訊息與此事無關。控方追問,完全無關?黎確認,指訊息非傳給兩人,是要傳給美國時任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

美國前國防副部長Paul Wolfowitz。

美國前國防副部長Paul Wolfowitz。

 黎建議兩人到訪亞洲其他國家 惟堅稱不知道兩人實際有否到訪 

控方問及兩人不只到訪台灣?黎指,他們只到訪台灣。法官杜麗冰問黎與兩人有口頭協定,讓兩人到台灣提供諮詢?黎同意。控方再展示黎與 Mark Simon 的對話訊息,Mark Simon 提到「Paul 認為若他們也到訪越南、日本和其他盟友,可為台灣帶來更多好處。」黎回覆認同Paul Wolfowitz的意見,惟黎指最終沒實行。

控方指訊息提到兩人曾到日本、新加坡及越南?黎指,二人最終僅去了台灣,不知他們有否到日本、越南及新加坡。法官李運騰提到其中一次行程歷時達1個月,惟黎仍指,想不到為何兩人會花這麼多時間在行程上。

控方展示2018年2月3日黎與Paul Wolfowitz的對話紀錄,顯示Paul Wolfowitz曾指黎提出計畫的想法令人鼓舞,讚揚黎是有遠見的人,希望黎對中國的願景能真正實現。法官杜麗冰問及台灣計劃是黎的主意?黎重申,當時是蔡英文助手江春男先提及蔡想了解特朗普政府的取態,黎才作出安排。控方再問黎在過程中支付了多少顧問費?黎指不知道,由 Mark Simon處理。

Mark Simon。

Mark Simon。

控方展示黎與 Mark Simon於 2018 年 7 月 19 日有關開支的對話,黎提到來自前《壹傳媒》財務總裁周達權的帳目,向加拿大特別項目匯款1,490萬元,Mark Simon指是Jack Keane及Paul Wolfowitz每人每年獲 75萬美元,另也贈送25萬美元給Jack,故總數為175萬美元,即1,350萬港元,餘下的140萬港元則還支付了他們的旅費及Rupert 等費用,總數為1,490 萬元,Mark Simon更指,因擔憂轉帳安全,故二人的付款均透過在加拿大進行。

黎庭上指,Mark Simon 是向他報告所涉花費,而Rupert為台灣事務的專家,黎確認, Jack Keane及Paul Wolfowitz每人一年獲75萬美金,合共150萬美元,而Jack Keane另獲25萬,連同 Rupert的費用等,共涉1,490 萬港元。

控方再展示黎與Mark Simon的訊息,黎提到給Jack 的錢不是饋贈,而是幫他償還貸款,惟若對方將來沒有錢還也沒關係。黎庭上指,不知道最終Jack Keane 有否還款。

惟控方問及黎關於顧問費的細節。控方展示2018年7月19日和2019年6月21日與Mark Simon的WhatsApp對話記錄,顯示Mark Simon向黎說明兩人的報酬和支出。黎庭上確認,兩人為期兩年的顧問報酬總金額為2300多萬港元(300萬美元) ,另額外向Jack Keane提供約780萬港元協助其償還債務。法官杜麗冰問及為何要透過加拿大匯款,黎指因他們想避稅。

黎的妻女到庭旁聽。(巴士的報記者攝)

黎的妻女到庭旁聽。(巴士的報記者攝)

黎承認江春男沒撰稿亦每月獲《台蘋》付20萬台幣

控方又問及黎與江春男的關係,指江也是《台蘋》的作者?黎確認,江加入台灣政府前是《台蘋》的作者,先後受聘於《壹週刊》及《台蘋》,撰寫專欄,由《壹週刊》成立開始,江已開始撰寫一周一次的專欄。控方展示一封於2020年3月25日發出的《台蘋》內部電郵,題為「江春男費用」,其中涉及台灣壹傳媒主席葉一堅。

控方問黎著葉一堅每月付20多萬元台幣給江春男?黎指,當中應有誤會,因當同事問他應否繼續向江付款時,他發現江沒再撰文,但《台蘋》仍向他付費,故他著馬上停止,但同事認為江對黎有用,故繼續支付。控方展示名為「江春男 顧問費」的Excel截圖,顯示《台蘋》向江支付的紀錄。法官李運騰問黎,即江於2017 年 11月至2020年2月29日在無原因下獲得580萬元台幣報酬?黎同意,指當同事跟他說時,他自己也感驚訝。

被告黎智英。

被告黎智英。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