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焦慮了?「中國正切斷無人機供應」 美政府關注中方潜在行動

博客文章

美國焦慮了?「中國正切斷無人機供應」 美政府關注中方潜在行動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焦慮了?「中國正切斷無人機供應」 美政府關注中方潜在行動

2024年12月11日 07:00

美方不斷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中方潜在的反制措施引起西方媒體的密切關注。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中國正在切斷無人機供應」,彭博社12月10日刊文聲稱,中美在貿易問題上不斷升級的衝突已延伸至無人機領域,並稱中國政府預計最早將在明年1月收緊對無人機的出口管制。

報道援引多位知情人士的話稱,中國無人機製造商最近開始限制向美國和歐洲銷售用於製造無人機的關鍵零部件,恐是更廣泛出口管制的前奏。彭博社在報道此事時渲染潜在管制可能對烏克蘭戰場造成影響。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國務院和商務部已經聯繫或計劃聯繫受影響的美國企業,並正在努力尋找無人機無刷電機、電池和磁體的替代供應商。

美國政府關注中方潜在行動

報道稱,西方官員預計,中國將在2025年對無人機零部件實施更廣泛的管制。一位知情人士稱,這些規定可能基於預期用途對零部件出口實施許可制度,也可能採取更為寬鬆的措施,要求出口經營者向政府說明其發貨計劃。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說法稱,中方對無人機零部件發貨的限制已對美國和歐洲企業産生了影響。上述消息人士宣稱,無人機電機、電池和飛行控制器生産商已經開始限制發貨,或者乾脆停止發貨。

對此,美國和瑞士合資的無人機操作系統企業Auterion首席執行官洛倫茨•邁耶(Lorenz Meier)表示,他隔三差五就會聽到類似消息,「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情况將升級為新的管制措施。」報道提到,這家企業為部署在烏克蘭的無人機提供軟件支持。

西方國家正在以確保供應鏈安全為由,推動在中國以外生産和組裝無人機,然而,中國仍然牢牢佔據無人機生産中心的地位。

根據美國智庫「國際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的一份報告,中國在全球商用無人機市場佔據著80%的市場份額。

彭博社聲稱,烏克蘭的許多無人機製造商都依賴中國的零部件來製造成本低而有效的武器。對此,中方已多次明確表示,中方在軍品出口方面一向採取慎重、負責態度,從未向衝突當事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始終依法依規嚴格管控軍用及軍民兩用無人機。希望有關國家和人士不要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况下對中方妄加猜測、污衊抹黑。

今年7月,中國發布關於優化調整無人機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將高精度慣性測量設備增列入管制範圍,取消對特定消費級無人機的臨時管制,新規已於9月起正式施行。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表示,中國政府反對民用無人機被違規用於非和平目的。

與此同時,美國繼續通過軍援在俄烏問題上拱火澆油。當地時間12月7日,美國國防部承諾向烏克蘭追加9.88億美元的新一批軍事援助,這批援助包括彈藥、無人機操作系統和其他設備。

知情人士稱,針對中方可能實施的無人機零部件出口管制,美國政府多個機構正在追踪事態發展,美國國務院和商務部已經聯繫或計劃聯繫受影響的美國企業,並正在努力尋找無刷電機、電池和磁體的替代供應商。

而在此之間,說一套做一套的美國國防部已對中國無人機製造商實施了數年的單邊霸凌行徑,試圖打壓中國企業。早在2017年,美國國防部就曾以所謂「數據安全隱患」為由,禁止美軍使用大疆無人機産品,對其開始長達一年的制裁。

今年1月31日,美國國防部又更新所謂「中國涉軍企業」名單,包括大疆在內的多家中國企業被惡意列入。大疆已於10月就被錯誤列入制裁清單對美國國防部提起訴訟。

中國開始施加制裁的境外影響力

彭博社提到,中美在貿易領域的摩擦本月升級。美國政府12月2日以國家安全為藉口,發布新一輪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12月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關於加强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管制的公告,包括禁止兩用物項對美國軍事用戶或軍事用途出口,嚴控鎵、鍺、銻、超硬材料、石墨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等,實施更嚴格的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審查。

報道稱,距離特朗普帶著威脅對華採取强硬立場的議程重返白宮還有數周時間,這些措施已經導致價格飈升,並打亂了貿易流動,製造商正在試圖尋求替代供應方。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發布對美國出口管制公告時强調,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組織和個人違反相關規定,將依法追究責任。彭博社稱,這是中國首次表明貿易管制措施適用於中國境內外供應商銷售的中國物項,並將中國産品或含有中國零部件的産品納入管制範圍,這表明制裁的「境外影響力」已不是美國和歐洲專屬,中國也在行動。

牛津互聯網學院技術政策研究員基根•麥克布萊德(Keegan McBride)表示,中國潜在的出口限制可能會引發來自韓國、日本和其他地區供應商的一波競爭。但他認為,這肯定是中方深思熟慮的决定,如果中方施加管制,將通過執行力度展現在此問題上的態度。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平均5天交付一艘新船 中國造船業領跑全球15年 船企造船秘訣大曝光

2025年01月17日 12:25 最後更新:12:33

一邊緊鑼密鼓地交付用戶,一邊馬不停蹄地接下新單,中國造船業捷報頻傳,不僅在世界市場份額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更在LNG船、超大集裝箱船等高技術船舶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穩穩駛向國際一流。

新華社資料圖片

新華社資料圖片

中國造船業為何能領跑全球?首先,我們先具體了解一下中國造船成績單。

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連續15年全球第一

2024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55.7%、74.1%和63.1%,繼續穩步增長。引人關注的是,2024年中國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均創中國造船史的最好水平。

最新數據還顯示,2024年,中國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長13.8%;新接訂單量同比增長58.8%;截至12月底,手持訂單量同比增長49.7%。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彥慶表示,中國船舶工業手持訂單總體看能夠滿足未來近4年的工作量,這說明中國船舶工業在未來穩定工作方面走出了關鍵的一步。中國船協(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預測模型給出的數據表明,每年海運貿易量增幅,給出的新船的需求,大概在2500萬到5000萬載重噸,總體來講還是保持上升的趨勢。

接下來,再來關注這份成績單中三個亮眼數據。

第一個,造船完工量佔世界市場份額55.7%,這意味著2024年全球交付的船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國製造。

第二個,新接訂單量佔世界市場份額74.1%,這意味著後續所造的船中有七成以上是中國製造。

第三個,手持訂單量佔世界市場份額63.1%,更是創下中國造船史的最好水平。2024年,中國造船業不僅在訂單數量上持續領跑,建造交付的速度和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一大批高附加值船型相繼交付。

三大造船廠平均五天交付一艘新船

上海長興島是中國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被稱為「造船島」,在過去一年,這裡的外高橋造船、江南造船和滬東中華造船三大造船廠幾乎平均五天就要交付一艘新船。

全球首艘第五代17.4萬立方米大型LNG運輸船「綠能瀛」號在滬交付。

全球首艘第五代17.4萬立方米大型LNG運輸船「綠能瀛」號在滬交付。

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運輸船,代表了當今世界大型LNG運輸船領域的最高技術水平。

全球首艘230萬桶通用型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船,它的交付,也讓上海外高橋造船成為中國第一家完工總量突破1億載重噸大關的船企。

全球裝載量最大的LNG動力汽車運輸船「安吉威信」輪。人民網圖片

全球裝載量最大的LNG動力汽車運輸船「安吉威信」輪。人民網圖片

全球裝載量最大的LNG綠色動力汽車運輸船,一次可運送7800輛汽車,具有排放清潔度高、油耗低、盈利能力強等諸多特點。

最新數據顯示,上海三大船企2024年累計交船69艘,新接訂單128艘,同比增長19%和70%。其中,中高端船型達到98%以上,實現效率效益雙增長。

2024年中國高技術船型有新突破

2024年,中國高技術船型也有了新突破。

中國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它的最大鑽深可達11000米,標誌著中國深海探測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正在建造,有了第一艘的建造經驗,它的建造週期將縮短8個月以上。

中國首艘「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號」正式入列,它能極地破冰,可深遠海探測,裝備全國產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一艘艘大國重器接連交付,不僅證明了中國造船業的先進製造能力,也為中國深海科學探測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有14種船型新接訂單量位居全球首位

如今,全球造船行業競爭激烈,誰能第一時間掌握訂單,就可以拿到這一領域的話語權。

而最新數據顯示,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中國多用途船、汽車運輸船、集裝箱船等14種船型新接訂單量位居全球首位,全國各家造船廠都超額完成了全年的經營指標,市場需求快速增長。

中國造船業領跑全球,不僅是在量上領先,更是在質上不斷提高。在造船技術上從仿制引進到自主創新,中國造船業已經在國際賽道中跑出了加速度。

從量變到質變 高附加值綠色船型成主流

在中國船舶滬東中華的研究院,這裡的設計師正圍繞更新的綠色新能源產品進行技術儲備,為接下來的新能源造船熱潮打基礎。

現在全球造船行業競爭激烈,環保政策不斷更新,市場也會不斷產生新需求,為此,船企都在全譜系發展,爭做造船行業的全能選手。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接綠色船舶訂單國際市場份額達到78.5%,並實現了對主流船型的全覆蓋。

多家船企實現2025年「開門紅」

新年伊始,中國多家船舶企業就接連完工交船,實現了今年的「開門紅」。

由中國船舶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建造的11.4萬噸阿芙拉型成品油船「海洋偵探」號正式交付,這也是中國船企2025年交付的第一艘新造船。央視新聞截圖

由中國船舶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建造的11.4萬噸阿芙拉型成品油船「海洋偵探」號正式交付,這也是中國船企2025年交付的第一艘新造船。央視新聞截圖

2025年的第一個工作日,中國船舶上海外高橋造船就交付了11.4萬噸成品油船「海洋偵探」號,成為今年首個交船船企。

1月3日,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82600噸散貨船和62000噸重吊多用途船在江蘇交付。

1月7日,廣船國際為比亞迪建造的第一艘7000車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交付起航,同一天,一艘21萬噸氨預留散貨船也在青島完成簽字交付。

一艘艘高附加值船舶接連交付,船塢中的工作也是熱鬧非凡。

在上海滬東中華造船,船塢中建造的LNG運輸船剛下水,第二批就進來了。今年,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將創紀錄地達到同時在建19艘LNG運輸船舶。

時間縮短一半 船企的造船秘訣

面對越接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船企也有幸福的煩惱,如何能提高效率按期交付呢?來看看船企的秘訣。

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央視新聞截圖

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央視新聞截圖

今年,中國船舶滬東中華計劃完成13艘大型LNG船的建造交付,按以前的生產條件和工藝,建造一艘大型LNG運輸船需要20多個月的時間,要想交付13艘,至少需要3~4年的時間。

那到底要如何實現1年交付13艘的目標呢?

中國船舶滬東中華LNG副總建造師黃華兵告訴央視記者,船廠為提升建造效率,準備了幾大秘密「武器」,圍繞著快速造船,一大批智慧化設備和方法齊上陣。

曹逸飛說:「我們現在就大力地推進模塊化製作,整個LNG船總共有107個模塊化單元。原來這些管系全部是吊上船之後,靠人工這樣一根根對接出來。現在是推廣高空作業平地做,散裝的作業模塊化做,碼頭週期整體提升將近2~3個月的時間。

模塊化建造,讓一艘LNG運輸船的工期可減少2~3個月,這樣13艘就能減少26~39個月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如何省?還得從造船的源頭——鋼材選取下功夫。」

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引進的國內最大的型鋼立體庫。央視新聞截圖

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引進的國內最大的型鋼立體庫。央視新聞截圖

據中國船舶製造一部技術質量科科長吳維真介紹,他們引進的國內最大的型鋼立體庫,每次可以存放684根型材。

為什麼船廠要建立體庫?吳維真說,立體庫作為一個中間的紐帶可以通過信息化的系統來實時調取相應要使用的型材,相比以前手工作業、人工調取、人工查看,效率是大大增加的。

吳維真說,通過新設備與新技術的結合,一艘大型LNG運輸船的生產時間由最早的30多個月縮短到了17個月,確保了訂單的如期交付。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