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仇港大計 人走茶未涼

博客文章

仇港大計 人走茶未涼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仇港大計 人走茶未涼

2024年12月11日 18:33 最後更新:12月13日 14:58

特朗普即將上台,美國仇視中國的行動方興未艾,反華議題亦罕有地成為民主和共和兩黨都支持的話題。

最新一章是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的馬里蘭州參議員卡丁(Ben Cardin)周一(12月9日)推出《2024年香港政策法》,尋求更新《1992年香港政策法》,正式取消美國給予香港的特殊貿易地位。

卡丁聲稱,中國和香港政府侵蝕香港的自由和民主價值觀,而他提出的《2024年香港政策法》是為保護美國利益和促進人權,並為逃離逼害的人們,提供救濟所需的工具。

他提出的法案關鍵條款包括:

第一,除某些特別情況外,香港將不在享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同的待遇;

第二,美國國務院分配資源以推進香港的民主、人權、平民安全和互聯網自由;

第三,要求定期更新《香港工商諮詢報告》,並報告香港政府向美國公司提出刪除內容或配合執法的各種要求;

第四,要求美國國務卿每年認證對香港自治的評估,並建議是否應重新考慮依據美國法律給予香港不同的待遇;

第五,為香港居民移居美國設立法律路徑,並為那些目前居住在美國的香港人提供臨時身份保護。

卡丁這條法案,是一條徹徹底底借香港攻擊中國大陸的反華法案。要明白這一條法案的緣起,就要回看美國在1992年通過的《香港政策法》。當時是在六四之後的3年、回歸之前的5年,美國提出《香港政策法》,在金融、貿易和移民方面維持給予香港與中國不同的待遇。到2019年香港爆發黑暴事件之後,美國就推波助瀾,借勢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這條法律的目的就是為了修訂《1992年香港政策法》。

新法案要求美國國務院每年向國會提交關於香港自治狀況的報告,以證明香港是否能夠繼續享有不同於中國的特殊待遇,新法案還要求對打壓香港自由的官員作制裁。而拜登政府之後每年向國會提交關於香港的報告時,就採取一個動口不動手的態度,口頭繼續批評,但是沒有出手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

如今民主黨參議員卡丁提出的《2024年香港政策法》,就等於要逼美國政府直接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卡丁提出的《2024香港政策法》草案遠未成為法律,因為美國一部法案要成為法律,先要經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分別通過文字一致的版本,然後才能交總統簽署成法。由於這一屆國會將於明年1月3日屆滿,民主黨不再控制參議院,共和黨將會獲得新一屆國會的控制權,而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一職將改由共和黨參議員擔任,而提出法案的參議員卡丁亦即將退休。

這本來這是一個人走茶涼的格局,因為卡丁提出的這個法案沒有時間討論,本屆國會就要任滿離職,他亦要告老歸田。不過由於美國兩黨反華趨向強烈,執政共和黨亦很有可能借香港來攻擊中國,所以不能夠當這個《2024年香港政策法》完全無料到。

可以這樣總結:

第一,民主黨人提出《2024年香港政策法》,稱要取消根據美國法律而給予香港的特殊待遇,這是一個危險信號,因為終於有人打響了第一槍。

第二,民主黨說了不算,要看共和黨的取態如何。如果中美關係友好,共和黨自然不會搞事,但現在特朗普聲言要加中國進口產品關稅10%的,中美貿易戰如箭在弦,當大家都出盡法寶攻擊對方的時候,共和黨政府借香港來針對大陸,絕非奇事。

第三,要作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雖然美國取消香港特殊地位的可能性不是百分之百,但出現的機率不低,香港人要做好準備,以應對萬一事發帶來的衝擊。因為美國做得初一就唔爭在做埋十五,相信會全方位針對香港,所以香港必須要有應急預案。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英國財相一訪華  英鎊就受狙擊了

2025年01月13日 20:09 最後更新:20:49

英國新工黨政府上台後,意識到英國經濟太差難以為繼,就選擇和中國改善關係的道路,結果遭到四方八面的狙擊。

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上周六(1月11日)抵達北京開啟訪華之旅。她行前在英國《泰晤士報》撰文為中國之行辯護,表示上一屆政府「未能認識到與中國打交道的價值,英國必須自信地與中國開展貿易往來。」

李韻晴寫道:「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我們的第4大貿易夥伴,英國有近50萬個就業崗位依賴對中國的出口。因此,不與中國打交道根本就不是一種選擇。」

但在李韻晴訪華前夕,英鎊飽受狙擊。上周英鎊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跌至13個月以來新低。李韻晴訪華期間,英鎊就如贈慶那樣繼續探底,本周一跌至1美元兌1.21英鎊的低位。

與此同時,英國國債價格也大跌,價跌息升,10年期英國國債收益率在當地時間9日觸及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達到4.925厘,到本周一仍在高位徘徊,報4.887厘。

在正常情況下,債券收益率上升會提振本幣匯率,但最近一星期,英國長債收益率飆升加上英鎊暴跌,這種罕見的組合,表面上是投資者對英國政府控制國債和通貨膨脹的能力失去了信心。

市場因而把英國最近的金融動盪拿來與2022年的前首相卓慧詩上台時的的「小型預算案危機」比較,甚至將其與20世紀1976年的債務危機相提並論,那次危機逼使英國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救助。

反對黨保守黨上周呼籲李韻晴取消此次訪華行程,但李韻晴頂住壓力堅持訪華。

李韻晴在英國企業高層和財政官員代表團的陪同下,和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和國家副主席韓正等中國領導人見面。李韻晴在會面後表示,中英雙方達成多項共識,集中於金融服務業貿易和英國農作物和食品的出口。李韻晴稱這些中英協議「未來5年將為英國經濟提供6億英鎊的資金」。

在美國拜登政府落任前夕,還要不斷推出抵制中國和俄羅斯的措施,為下任總統特朗普挖坑。但英國工黨政府就不和美國配合,急忙要改善對華關係,拜登政府自然就不高興了。

就在李韻晴訪華前夕,英鎊受到狙擊,保守黨亦配合叫李韻晴取消訪華行程,一切來得有點巧合。雖然李韻晴堅持訪華,但估計未來英國想改善和中國的關係,最大阻力不是來自國內,而是來自美國。

這令人聯想起香港在1997年回歸前還是好端端的,但回歸後亞洲金融風暴卻快速席捲香港。若不是特區政府最後果斷入市,後果不堪設想。

未來中美關係風高浪急,小心香港成為其中一個戰場。近日網上出現很多唱衰港元的評論,部份打扮成財經分析,叫港人將大量資產轉成美元,說得言之鑿鑿,頗收打擊信心之效。部份影片來路不明,用機械人配音,其動機有點可疑。慎防有人先動搖港人對港元匯價的信心,為製造金融危機舖路。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