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3間相關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續審,對於一些反華組織、政客,黎庭上一問三不知,否認自己有認知或認識,被法官多次追問和質疑。
官質疑推文提及IPAC黎竟「無認知」 黎:只「䁽一下」
黎智英連日來一直辯稱,審訊前他不知道反華組織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的存在,但就被法官連番質疑,而庭上展示的證據亦顯示黎的推文數次提及IPAC,又與該組織創辦人裴倫德有訊息往來,談及IPAC。
12月9日,黎智英出庭作供時被問到是否知悉羅傑斯與IPAC的關連,黎否認知悉兩者關係,亦稱當時對IPAC沒有認知。
辯方展示一則IPAC Twitter帳戶於2020年8月14日發布的推文,內容包含「writers #IPAC advisor @benedictrogers」的標籤,並附有一則《蘋果日報》英文版報導的連結,而該推文更獲黎個人Twitter帳戶轉發。法官杜麗冰問黎對轉發推文中提及羅傑斯為IPAC顧問的內容是否認知,黎辯稱這是由李兆富協助轉發的,杜官隨即質疑黎對自己帳戶的推文內容竟無認知,黎稱大部份其Twitter轉發的推文他都只是「䁽一下」,又指即使有看過推文,也沒有留意IPAC這部分。
法官李運騰關注,黎經常指其個人Twitter帳戶中部分內容是黎親自草擬,而其他亦有部分是李兆富自行發帖,詢問黎如何區分推文是由李兆富抑或黎本人撰寫。黎承認對讀者而言,所有經由其帳戶發布的帖文均屬於他撰寫,因此他需要為此負責。法官李素蘭隨即再質疑指,既然黎同意要為自己所有twitter帖文負責,「但轉頭你又話你無聽過IPAC?」黎回應稱,自己是無聽過,「係咁講嘅」。
IPAC 創辦人裴倫德向黎匯報制裁林鄭行動 黎:不知情
根據12月10日庭上展示的WhatsApp對話紀錄,IPAC創辦人裴倫德(Luke de Pulford)向黎智英傳送一則裴Twitter推文的連結,推文內容指英國保守黨議員施志安(Iain Duncan Smith)敦促英國政府動用《馬格尼茨基法案》向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實施制裁。裴緊接著說,「安排了這事在今天發生,現在並非不可能了,希望你安好(Organised for this to happen today. Actually not impossible now. Hope you’re OK.)」。黎回覆指自己安好,稱「是的,現在並非不可能(Yes,not impossible now.)」。
黎庭上辯稱,自己當時並無打開該Twitter 連結,沒看過推文內容,但法官杜麗冰就質疑黎若無看過推文,又怎會回覆說「現在並非不可能」?
法官李運騰及李素蘭繼續對黎的說法作出質疑,問黎認為裴稱「安排了這事在今天發生,現在並非不可能了」是什麼意思,黎聲稱不知道,指自己沒有看過推文所以不知道。法官李素蘭再問黎,裴說「現在並非不可能」是否指「並非不可能制裁時任特首」,黎辯稱自己現在才知道裴的意思。
庭上證據再揭與裴倫德談及IPAC 黎:從未認真看待對方訊息
黎智英12月10日在庭上表示,裴倫德經常向其傳送文章連結,稱一般而言兩人的互動主要是黎協助發佈推廣裴的文章。而在《香港國安法》生效後,裴亦曾透過 WhatsApp 問候及表示想念黎,黎當時亦有回覆感謝。
根據2020年6月13日的WhatsApp通訊紀錄,裴倫德感謝黎轉發IPAC的帖文(Thanks for tweeting about IPAC),黎回覆不用客氣 (You’re welcome)。法官李運騰指出,黎與裴倫德的對話中已有提及IPAC,為何仍稱從未聽說 IPAC?黎辯稱當時他只是禮貌回應。
黎又指,從未認真看待裴的訊息,而作出的回應僅是為了讓對方別再煩。法官李素蘭質疑若黎認為對方「麻煩」或構成滋擾,為何不直接封鎖裴倫德或選擇不回覆裴倫德,黎智英辯稱,他認為裴倫德正在為「香港做好事」,故不應該封鎖裴倫德。
稱不認識時任英副相藍韜文 轉發制裁帖文是李兆富的錯誤
辯方在12月13日庭審時展示黎智英在Twitter轉發英國人權組織「香港監察」創辦人羅傑斯(Benedict Rogers)的帖文,該帖文內容提到羅傑斯認為立法會選舉推遲是剝奪市民選舉權,建議時任英國副首相藍韜文(Dominic Raab)把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中港官員加入制裁名單。黎智英承認李兆富代其轉發此帖文是錯誤做法,但他願意承擔責任。
黎智英在庭上又表明,他不知道藍韜文是誰,反問:「我應該要認識他(藍韜文)嗎?」,辯方指黎智英十分熟悉美國政局及政客,卻不認識時任英國副首相藍韜文,為何對美英兩國政局的認知相差甚大。黎智英指美國比英國更支持香港爭取自由,更加關注香港,亦比英國更有影響力,他另亦認為羅傑斯當時十分支持香港。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黎智英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辯方已完成總共27日的主問,由控方開始盤問黎智英。但無論在辯方或控方提問下,黎智英作供期間,頻遭法官及控方質疑其證供跟其言行、呈堂的訪談節目片段、文章或訊息紀錄有出入,黎更在連番追擊下被迫改口。
控方質問兩前美軍方要員赴台提供「諮詢」服務內容 黎數度改口
在16日的聆訊中,控方提到黎安排前美國陸軍副參謀長Jack Keane及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Paul Wolfowitz到台灣晤蔡英文,讓兩人為蔡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據2017年1月5日黎與其助手Mark Simon的Whatsapp對話紀錄, 黎當時指兩人將到台北處理有關「與特朗普聯絡的項目」(work on the project with liaison to Trump),又指諮詢是獨立且非政治性,但必須嚴格保密,因媒體一旦發現就會破壞整件事。黎庭上指,因兩人身分敏感,曾是美國高官,認為須向美國政府申請許可才可進行,甚至要尋求特朗普批准和支持。
控方關注「項目」的具體內容,黎庭上稱是為蔡英文提供顧問服務,讓對方掌握美國政府對台灣的取態。控方續追問「與特朗普聯絡」(with liaison to Trump)是否指與特朗普本人聯繫,黎否認,稱自己當時用錯詞語,不應用「聯絡」(liaison),應改為「與特朗普政府有關係」(with relationship to Trump's admin)。控方再問,即「與特朗普政府有關係的項目」,黎又再改口,指是「與特朗普政府有關」(in related to)的項目,進一步淡化兩名前美高官的角色。
黎堅稱無跟兩名前美軍要員簽合約 遭法官連番質疑
到17日的聆訊,控方續就黎安排Jack Keane及Paul Wolfowitz到台灣跟蔡英文的會面作盤問。庭上展示黎助手Mark Simon於2017年6月24日向黎傳送的訊息,當中提到美國司法部已批准Jack Keane及Paul Wolfowitz與台灣的「獨立諮詢合約」。
控方問黎是否與Jack Keane及Paul Wolfowitz簽了「合約」,黎卻否認,指雙方沒簽任何「合約」,他更指是庭上才首次聽聞有「合約」這回事。法官李運騰隨即追問,黎知道兩人為台灣提供諮詢服務,須從美國司法部取得許可?黎確認, 但仍堅稱自己不知跟兩人有簽訂「合約」。
法官杜麗冰質疑,在訊息中,Mark Simon明確提到「本星期將在華盛頓簽訂最終合約(CONTRACT)」?黎辯稱他沒有留意,重申他沒有跟二人簽訂任何「合約」。
控方再展示黎的訊息紀錄,Mark Simon曾向黎交代,跟Jack Keane及Paul Wolfowitz簽了2年「合約」,Jack Keane會按合約條款獲得酬金, Paul Wolfowitz則要求在第2年獲得酬金,黎當時還問Mark Simon:「Jack Keane及Paul Wolfowitz 只是一年來四次,為何要簽2年合約?」Mark Simon當時指,從一開始就是兩年合約,由2017至2018年,2017年來4次,2018/19年來4次。
兩人曾到訪其他亞洲國家 黎卻堅稱只赴台
黎庭上稱,他只記得兩人在2017年到訪台灣4次,2018年已沒訪台,法官杜麗冰質疑,黎和Mark Simon的訊息紀錄非常清晰。杜官再問黎與兩人是否有「口頭協定」,讓兩人到台灣提供諮詢?黎此時終表示同意。
惟黎的記憶再受控方質疑。控方問及兩人不只到訪台灣?黎堅稱,兩人只曾到訪台灣。控方遂展示黎與Mark Simon 另一段對話訊息,Mark Simon提到「Paul 認為若他們也到訪越南、日本和其他盟友,可為台灣帶來更多好處。」黎當時回覆認同Paul Wolfowit的意見,但黎庭上指,該計劃最終沒有實行。法官李運騰問及,訊息顯示兩人其中一次行程長達1個月。
控方展示Mark Simon在2018年11月13日向黎交代,Jack Keane及Paul Wolfowitz在2018年5月3至9日曾到訪日本,7月7日至8月8日到訪新加坡及台北,11月3至10日到訪越南及台北。
法官李素蘭指兩人不只受聘為台灣提供顧問服務,亦受聘為日本、新加坡、越南等亞洲國家提供顧問服務?黎卻否認,指他確曾建議兩人除了台灣,亦可到訪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惟不知他們有否實際到訪這些亞洲國家。法官杜麗冰質疑,黎當時收到Mark Simon的訊息後,為何沒問清楚就直接回覆「Ok Thanks」?
黎著下屬做批評中共和建制新聞 法官多番質疑黎堅稱無給予編採指示
另在13日的庭審中,辯方提到前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曾建議,《蘋果》將因實行收費訂閱,建議提供批評中共、監察政府、有立場的新聞或專欄,並製作獨家專題專訪片段,黎智英大表贊同,認為是很好的建議,辯方問黎是否作出編採指示?黎否認,辯稱只同意下屬建議。
辯方再引述2018年的Slack紀錄,當時黎說要多做踢爆報道,如批評建制等,指市民受壓抑很大,需要有擔當的傳媒為他們發聲出氣;惟黎再否認給予編採指示,辯稱只回應下屬如何搜集新聞資料。
法官杜麗冰質疑,認為完全與搜集新聞資料無關,反問黎此舉仍不屬給予編採指示嗎?黎堅決否認,認為僅提出如何有效採訪新聞的建議,提升新聞質素。杜官即追問,黎似乎著員工反映市民感受,黎回應指,就是要透過搜集新聞資料去反映,杜官質疑「這不正是編採指示嗎?你說他們應專注於報導反建制派一方的感受。」黎仍堅稱不同意。